北山第5號毗沙門天王龕局部 (北山)毗沙門天王面露威猛形,怒眼滿開,身著七寶金剛莊嚴甲衣,兩肩火焰飄逸,三葉天冠上有鳳鳥,一手托塔,一手持三叉戟,昂首挺胸,腳下踏三夜叉鬼,天王兩側脅侍五太子、五行道天女或妻以及兩部夜叉羅剎等眷屬。天王威嚴的氣勢,侍立眷屬現憤怒像或恭敬肅立、含笑捧盤以及侏儒等,都通過嚴謹精湛的技巧,得以充分表現。(《造像》) 北山佛灣第 36 號十六羅漢龕釋迦牟尼佛 (北山)在十六羅漢造像上(三六號),釋迦像用寫實手法精雕細刻,而左右側十六羅漢但求整體效果簡練樸素。(《造像》) 北山第273號千手觀音 北山第273號千手觀音婆斯仙 (北山石刻)唐末天復元年及五代造像由繁入簡,龕中設四十臂觀音,左右侍立婆斯仙和吉祥天,觀音座下左右各跪一窮叟一餓鬼。匠師對脅侍人物似乎較感興趣,著意刻畫其形象和神態。(《造像》) 北山佛灣第 279 號藥師佛經變 (北山石刻)五代永平年間造像與唐末風格無明顯差異,大致四十余年后廣政十七、十八年造《藥師琉璃光佛龕》及與之毗鄰的《千手觀音龕》出現了新風,不再強調衣裙起伏變化與體態的關系,采用大塊面積棱角分明的雕刻手法。(《造像》) 北山佛灣第 113 號水月觀音龕 北山佛灣第 125 號數珠手觀音龕 (北山石刻)佛灣《水月觀音》(一一三號),《數珠手觀音》(一二五號)與淳化五年觀音、地藏十王龕造像風格接近,透過衣裙可見體態之美,有盛唐造像余韻。佛灣水月觀音(一一三號)俯首微笑,觀想蓮池映月的造型,生動傳神。數珠手觀音(一二五號)兩手交于腹際握一串數珠,衣薄透體,飾帶迎風飄舞,雖然細部已漫漶,與水月觀音造像,同樣具有秀美的儀容和強烈的藝術魅力。(《造像》)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凈瓶觀音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文殊菩薩 ![]()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文殊菩薩 ![]()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玉印觀音 ![]()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玉印觀音頭像 ![]()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如意珠觀音 ![]()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普賢菩薩 ![]()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普賢菩薩頭像 ![]() 北山佛灣第 136 號轉輪經藏窟日月觀音 (北山石刻)《轉輪藏窟》中八菩薩或坐或立,或正或側,乘獅乘象,或坐巖石,或坐束腰方座,或站立蓮花上,服飾有的披天衣,有的穿對襟或通肩廣袖,衣裙覆蓋寶座上或下垂及地,胸前瓔珞花紋組合,寶冠樣式和紋樣變化無一雷同。觀者從不同的距離和角度環視,從一尊像移向另一尊像去深入觀賞細部,能感受到造像彼此之間姿態變換呼應,形體局部起伏轉折的微妙。該窟造像在整體和諧統一之中富于立體造型的美感,八身菩薩一個比一個美麗動人,令觀者沉浸在美的氛圍中。其造像的富麗工整與樸素洗練兩種手法并行互補,對比強烈,顯示出匠師在雕刻藝術語言上,力求臻于至善至美的境界,創造出宋代造像群眾最為精美的一窟。(《造像》) ![]() 寶頂山大佛灣局部 ![]() 寶頂山釋迦牟尼涅槃圖 寶頂山道場造像以敘事說理、闡明顯密經義為主,因而重視故事內容情節的陳述,以通俗易懂、生動感人的藝術語言盡情描述,粗獷樸實,情趣盎然、民間風味濃郁。寶頂山造像諸佛、菩薩、明王、鬼神、凡夫俗子人物眾多,場面宏偉,內容形式豐富多彩,不少精品藝術感染力強烈,在石窟造像中極為罕見。(《造像》) ![]() 寶頂山千手觀音 (寶頂山)即便沿襲前代的題材,也按阿阇黎所持教理加以裁剪,內容與形式變異出新。其中觀音的千手造型寫實,手勢正側俯仰,高低錯落,姿態多變,該造像強調經中所說,“千手觀音眼表智慧,手表功能,眼所照處,即手所施處,對眾生苦難無手不知,皆與拔濟”,千手分布的面積約占整個造像面積的四分之三。(《造像》) ![]() ![]() 毗盧洞造像 (寶頂山)第14號為毗盧洞……全窟雕刻頗精細,每瓣蓮花上都有佛或童子浮雕。佛和樸素的形象尤為美麗。(《概述》) ![]()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吹笛女 ![]()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弟子像 (寶頂山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第17號摩崖……在十二組雕像中,從布局和人物刻劃,以下層兩組更為突出,如吹走樂器的女子和悲哀的佛弟子們都深刻地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感情。(《概述》) 當創作的時候,匠師們是善于概括和集中現實生活里人們內在和外在中富于深刻感情的東西給予夸張,出色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活動的。如寶頂山第17號摩崖上全神貫注吹走樂器的女郎;雙眉緊鎖,流露出一種緘默的、發自內心深處悲痛感情的佛弟子們。(《概述》) ![]() ![]() ![]() ![]() 寶頂山《地獄變》局部 (寶頂山)《地獄變》造像百余身接近或超過常人身量,罪人受種種苦刑,現世男女醉酒殺生,表情生動,性格鮮明,傳神寫心,刻畫入微,善惡苦樂千狀萬態令人警絕。(《造像》) 《地獄變》中為了強調獄卒兇殘及受刑人的痛苦,對人體結構、運動規律、面部表情都以夸張手法,揭示其內在的感情,動人心魄。在不少的情節中以二至四人為一組,表現在同一環境,不同性別、年齡和身份的受刑人惶恐、憤怒、絕望、悲慘的心情,形象和感情變化層次多樣。諸如寒冰瑟縮、裸身顫抖、咬牙或張口,以及在黑暗地獄中摸索前行的男女。(《造像》) ![]() 十大明王像之一 (寶頂山)在第22號摩崖上的十身明王、金剛雕像中,有五身還未完成,顯出塊狀的大面和豪放流利的鑿痕,崖壁上還有經過粗打的石胎和刻的雕像輪廓,可以作我們了解古代雕刻制作過程的很好資料。 ![]() ![]() 牧牛圖局部 (寶頂山)《牧牛圖》中牧牛情節十組,牧牛人或老或少,牽牛行走、站立、坐臥,其間穿插虎、猴、鳥、鶴、竹林、果樹等動物、林木,生動自然,當地人稱為放牛坪。修行者觀圖像,讀頌詞,得知“調伏心意,消除貪癡”、“若見心性為馴牛即見佛”;凡夫俗子觀賞,宛如活潑清新的一首牧歌。(《造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