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特點情緒記憶是情緒和記憶研究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個體的成長、行為、知覺、信念、目標,甚至自我和心理健康狀況都有很大相關性。 情緒記憶可能是積極愉快的體驗、也可能是消極不愉快的體驗。情緒記憶的性質和強度也會發生變化,這是由過去引起情緒體驗的事物與主體當前的需要的關系所決定的。情緒記憶對人來講具有動機作用:積極愉快的情緒記憶可以激勵人的行動;消極不愉快的情緒記憶可以降低人的活動能力。情緒記憶對文學家和藝術家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對于文藝欣賞和藝術趣味的培養也是必需的。 研究記憶的確是神奇的東西,人們要么忘卻了不該忘的事情,要么是想拋開的回憶卻無論如何也擺脫不掉。《實驗社會心理學雜志》(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發表的一項研究,為"越想忘的越忘不掉"找到了科學的解釋。 領導該項研究的是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心理學家Keith Payne。他和同事發現,情緒記憶是最難刻意忘掉的,尤其當這種記憶源于視覺線索。 Payne表示,主動忘卻是一種適應性表現,比如,人們常常要忘掉錯誤的認識、朋友的舊電話號碼或者更改前的會議時間。主動忘卻有助于大腦的記憶存儲系統更新新的信息。不過,Payne和同事在實驗中發現,即使是輕微而溫和的情感記憶事件,比如在考試分數不理想或者在工作中受到批評,都是很難被忘記的。 研究人員共調查了218位參與者在看過一些照片后的反應,而不是通常使用的文字內容,因為圖像往往要比文字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他們注意到,那些調動了參與者情緒因素的照片內容比起平凡的內容,不容易被刻意忘卻。此外,令人愉快和令人不悅的情緒記憶同樣具有這種抵抗力。 Payne認為,人們要刻意忘卻一件事情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從精神上和與事件相關的信息完全隔離開來。然而,記憶中的情感因素往往會破壞這一過程。他說,"人們的情緒記憶在形成時,與自身生活的許多部分都發生了關聯,因此要隔離它們很難。一旦人們要刻意忘卻這些記憶,情感因素就會使它突顯出來,因而更加難忘。" 不過,Payne強調,這一結果并不意味著情緒記憶永遠不會被主動忘卻。只要遺忘的動機足夠強烈,人們完全可以超越情感因素的影響。[1] 培養情緒記憶所保持的是人們體驗過的情感。有時記憶的具體內容忘了,但它的情緒效果卻一直保留在記憶中。所以應該注意從小培養兒童積極的情緒記憶,消除消極的情緒記憶。 第一,孩子所處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情緒記憶有著重要的影響。一個溫馨、和睦、民主、互愛、互信的家庭,常會使孩子產生愉快安全的體驗。孩提時代,一次小小的成功,一件漂亮別致的禮物,父母的一次獎勵,都會使孩子產生強烈而持久的情緒反應。相反,在一個父母關系緊張、缺乏溫暖、缺乏愛意、充滿壓抑和吵鬧的家庭中,孩子常會感到害怕,會變得自卑、孤僻、不合群、怕交往。 第二,少讓孩子受視覺和聽覺上的惡性刺激。父母要多關心孩子,當孩子害怕、不安時,要給予親切的愛撫、安慰,使孩子不再害怕,以消除孩子消極的情緒記憶。 第三,當孩子害怕某一事物時,父母可以有意識地把這些事物與愉快、甜蜜的刺激聯系起來,使孩子逐漸消退或消除對這一事物消極不安的反應。另外,父母還可以通過一些故事中的主人公不怕困難、戰勝困難的事跡使孩子逐漸改變膽小、懦弱、敏感等不良個性,使孩子的個性心理健康發展。 |
|
來自: 依空立世界 > 《意識 心理與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