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漢語言文字,學篆刻,有一本書必讀,就是東漢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因為它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在中國,只要想學文字,就必讀《說文解字》。  那么,它為什么叫《說文解字》,為什么“文”要“說”,而“字”則需要“解”?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文”,什么是“字”?《說文解字·敘》稱:“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這里要注意的是“初作”和“其后”,也就是說,許慎認為先有“文”,后有“字”,文和字是不同的概念。 文:《說文解字》說:“文,錯畫也,象交文。”是個象形字,具體象人身上的紋身之紋,這可以從早期的文字中找到依據,如圖: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胸前之(花紋),即刻畫之文飾也。”字:《說文解字》稱:“字,乳也。從子在宀下。”是會意字兼形聲字,本義是生育;孵化。看字形: 在金文里,字,像婦人產子形,外部與上部的框,實際上像產婦下體之腿形,至小篆時演變為“宀”,下部是生產出的孩子。依照許慎對于“文”和“字”的定義,文這個字其實就是個“文”,字這個字其實就是個“字”。用大白話說:“文”其實是無法拆開的完整體,“字”是可以拆開進行分析的。舉例說:“木”、“五”、“口”是文,而“梧”是字。“女”、“未”是文,而“妹”是字。如圖: “文”其實是無法拆開的完整體,從形體上,它描繪了物的形象和狀態,它不可拆分,所以,要對它進行解釋說明,只能“說”,無法分解。“字”是可以拆開來進行分析的。所以,它有至少兩個組成部分,那么,要真正了解這個字,就必須對它進行分解、分析,因此,對于它的解釋說明,靠的是分析、分解。如果一定要對“文”和“字”給一個通俗的判別標準,一般認為“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是基本合理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解說文字時,文只能“說”,而字,需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