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算是跟稀奇古怪的食物杠上了。 前不久我們介紹了一部「反美食」紀錄片《奇食記》,沒想到不少讀者留言說很感興趣。廣東的禾蟲,得到了好幾位讀者的好評—— 甚至有一位「勇士」說想試試昆蟲宴—— 這位朋友,請問您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貝爾大神的忠實粉絲嘛?! 哎,既然聽到了群眾呼聲,那小栗子就強忍著不適,跟大家聊一聊那些個姑且也能被稱為「美食」的蟲子們吧。 考慮到童鞋們接受度高低不一的情況,先來說一個餐桌上最常見、最為人所熟知的蟲吧——蠶蛹。這也是我吃過的為數不多的蟲子。 還記得那是七年前的一個尋常的冬夜。我和一位前輩去北京出差,干完活,天兒早就烏漆嘛黑了。 倆人懶得多走路,就在酒店附近一家面館坐下,各點了一碗炸醬面。 突然,前輩使勁吸著鼻子問我,有沒有聞到什么香味兒。 我說不就是各種面條和醬料的味道唄。前輩瞇著眼睛搖搖頭。 未果,干脆站起身四處尋覓那線神秘的味道。 不一會兒,前輩攏著手回到座位上,一臉興奮地跟我說,找到了。 我問是啥,他又搖搖頭,只大手一揮,讓我等著。 沒過多久,一盤蟲子和炸醬面同時上桌??次覂裳垠@恐,前輩連忙安慰,「這是蠶蛹,可好吃了,你大膽試一下,試過肯定忘不了!」 說著,在我莊嚴的注目下,他示范了一下怎么吃蠶蛹——除了里邊一根黑色的棍狀物,其它的連著皮都能吃。 我當時臉皮薄,不好意思拂了前輩的美意,做了兩遍心理建設,終于鼓起勇氣拾起筷子,顫顫巍巍地夾了一只蠶蛹,閉著眼塞進了嘴里。 咦,真香?滿嘴都是油脂爆裂的香味,嚼起來嘎嘣脆。 隨后又想起了蠶寶寶活著時身體扭動的場景,頓時一陣干嘔。 緩和幾秒后,繼續嚼。哎,香是真香! 就這樣在「真香——嘔——下一個——真香——嘔」的反復中,我和前輩把一盤子干煸蠶蛹給吃完了,面前的炸醬面倒是一口沒動。 隨后,前輩在向我介紹了蠶蛹的其他吃法:水煮,口感像雞蛋羹,非常非常嫩。注意鹽得少加一點,免得蓋過了鮮味。不過皮就不能吃的。 烤的,沒有干煸的那么干。外面的皮是干的,可以吃,里面還是又滑又嫩的。 干煸,就是我們吃的這種,是最常見的做法,就一個字,香!酥酥脆脆,連皮一起吃。 回到杭州后就再沒見過蠶蛹了,倒是經常聽北方朋友念叨。 如今回想起來,干煸蠶蛹的味道,聞著其實比吃著更香。脂肪的香味難以抵擋,吃著反而是有些寡淡的。 ![]() 蜂蛹在我國各地都比較普遍,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 古人吃蜂蛹的歷史久矣。宋朝的《圖經本草》中記載: 「今處處有之,即蜜蜂子也。在蜜脾中如蠶蛹而白色,嶺南人取頭足未成者油炒食之。」 由此可知,早在宋朝時期,吃蜂蛹和蠶蛹都已是十分普遍的事了。 ![]() 蜂蛹,是蜜蜂、胡蜂、黃蜂等野蜂的幼蟲,蛋白質含量十分豐富(能吃的蟲子都有這個特點)。 要說最會吃的,當屬云南人。云南除了名貴的野生菌,大山上還可以采到大量的野生蜂蛹。一般9月底,野生菌的季節即將結束,野生蜂蛹卻正要上市。 蜂蛹是跟著蜂巢一起采的,蜂蛹需要從蜂巢里一個個的挑出來,是個手藝活兒。 ![]() 在云南,不同的蜂蛹有不同的吃法。清蒸的、煎炸的、水煮的,甚至涼拌的,都能成為道道佳肴。 最常見的吃法還是油炸,最好是用菜油,炸至金黃,蜂蛹變脆,香氣襲人。加入辣椒、花椒等各種調味品,就能做出香辣蜂蛹、椒鹽蜂蛹、咸酥蜂蛹等等不用口味的菜品了。 ![]() 知了,可能是江浙人民最喜歡吃的蟲子了吧。不過也不是每個城市都有,我所知道的最會吃知了的,是浙江麗水。 一位朋友,她的大學室友是麗水人,每年夏天家里都會去菜場買來自己做,有時紅燒,有時油炸,做完了不忘捎給她一份。 ![]() 我有一次「有幸見證」了朋友吃知了時的情景。 那時知了剛剛送到,微波爐叮了幾十秒,出爐時香氣四溢。朋友暼我兩眼,試探著問我要不要一起吃。見我連連擺手,她呼出一口氣,「就怕你說要,這點都不夠我一個人塞牙縫的?!?/p> 我嗤之以鼻,轉手點了一份外賣小龍蝦,結果被她鄙視。用她的話來說,「小龍蝦和知了根本沒法比,完全不在一個層級上,秒殺!」 我查了一下,價格也是秒殺——好家伙,知了竟然要100多一斤! ![]() 朋友說,自從吃過知了后,她對小龍蝦的癮就戒了?!该看纬孕↓埼r都會想到知了,這么一比,頓時覺得小龍蝦的肉太柴,也不入味,立馬不香了。」 雖然每年只有盛夏時節,蹭著室友的光才能來上這么幾口,對她來說已是巨大的滿足。 我沒有吃過,沒有發言權,只能請她來講講知了怎么吃了—— 「講究點的話,知了不是整個都吃。做的時候,只取知了背上的那塊精肉。微咸微辣,很有嚼勁,不柴,比豬肉牛肉龍蝦肉都好吃。而且每次你都扒開知了皮吃,相當于嘴巴有幾秒回味空間,然后下一塊肉跟上,不至于空口太久?!?/p> ![]() 這講的什么,我怎么聽不懂?看來有些事情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今夏得親自試試了。 ![]() 沙蟲,估計很多人沒聽說過。但要說到廈門的土筍凍,那名聲可是響當當的。 在廈門人的眼里,土筍凍是當地的標志之一。來廈門旅游,沒吃過土筍凍,千萬別提自己去過廈門。 土筍凍,是用一種蟲子做的,一般說是沙蟲,百度百科介紹是一種蠕蟲,學名可口革囊星蟲。 ![]() 這種蟲子,大概有一指那么長,經過熬煮后,身體里的膠質釋放出來,溶于水中,冷卻后即凝結成塊。聽起來是不是膠原蛋白滿滿的樣子? 我吃過一次土筍凍,是在廈門的鼓浪嶼島上,不過個人并不是很喜歡。 當時沒做好攻略,只知道來廈門必吃土筍凍,卻不知道原料是個啥。土筍凍的樣子挺合我心意的,像一個缽頭糕,亮晶晶的泛著光。 老板給我們淋上了醬油和醋,還撒了蒜蓉、香菜之類的佐料。用鐵勺子挖了一口到嘴里,大夏天的,涼涼的確實爽快,吃起來爽、脆、鮮、甜。 ![]() 可是對氣味比較敏感的我,嗅出了一股不同尋常的味道,那就是土腥味。 我觀察了半天,以為所謂的土筍是當地特有的一種筍,本著對筍的一腔喜愛#以及不浪費食物#,忍著土腥味把一碗土筍凍消滅干凈,最終得到了老板的夸獎:「小姑娘,不錯啊,很有勇氣。很多人想著這是蟲子,不敢吃的?!?/p> 啥,蟲子?! 經過一番不可言說的斗爭后,我把剛吃下去的土筍凍吐了個精光。 ![]() 怎么說呢,土筍凍這玩意兒,只要你閉著眼睛吃,不去關注它的外形,并且不要像我對氣味這么敏感,其實沒什么可怕的。 如果不幸跟我一樣的話,可以試試這一招——捏著鼻子吃,親測有效。當年我因為腰傷,被爸媽以吃啥補啥的理由逼著吃腰花,用的就是這招。 各位,你的胃還好么?我似乎又不太行了…… 那么,再見~周末愉快~ ![]() 圖源:《奇食記》 文&編輯 |火龍果設計 | 柚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