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羅西章老先生的往來 文/屈軍生 今年(2020年,庚子歲)九月廿二立冬日,是個吉祥的好日子!我的忘年交羅西章老人家及其德配楊華老太君四世同堂,過八十五大壽慶誕。 羅老是扶風新店下原峪村人。老人家生于斯,長于斯,成家室于斯,如今又過壽于斯,真是太完美了! 羅老是國寶級人物,在文博界是響當當的“西霸天”。但比老人家的學問更讓我拜服的是:在我人生的低谷時,羅老真心幫助過軍生,是學者,長者和救星合身的唯一。 在祝壽之際,不禁想起與羅老結識的一件件往事。 2010年正月游百病之日,我因老朋友介紹,來幫助朋友之子打理“佛緣翰墨軒”。店旁的近鄰幾次說要介紹我認識羅西章老人家,但一直沒有促成這件事。我干脆去法門鎮周原博物館家屬院自報家門,與老人家求教。后來竟成了忘年交,羅老總稱我為小友。 當時羅老早已退休賦閑,常寫大小篆,以書法養性。我對羅老講:“您老就用金文(大篆)寫‘元亨利貞’四個字,給軍生留念吧。”羅老說:“老屈,只要你真愛我的字,我是業馀寫的,沒問題。”但半個月過去了,見老人家好幾回,老人就是不提寫字的事,我哪里好意思再提。 某天早上在法門寺東側門處又見到羅老在晨練。羅老對我講:“老屈,給你寫字的事兒,我沒忘記,但我寫不成!”我問:“羅老,為什么?”羅老講:“在我認識的所有大篆字中,沒有‘亨’字,我不會、也不敢造這個字啊!”我說:“實在不行的話,您老就用小篆給軍生完官事吧。”老人家連說:“沒麻答,沒麻答!明早就在這個地方送你字!” 2015年夏天,我在寶雞萬邦書城老總毛智英處認識了古琴家張東海先生。張先生講,他跟馬志儉老先生(回族藝術大師)學畫戲劇人物畫。因講話投緣,他想帶我到金臺觀拜謁馬志儉老人家。 馬老是個傳奇人物,但因某種原因,妻離子散,晚景恓惶,沒有工職、工資,與四只小貓獨處金臺觀東側院一隅。馬老聽說我在法門寺佛學院工作過,問我是否認識扶風的羅西章老人家,并說:“羅老是他的幾十年前的好朋友。羅老師若來寶雞一定帶禮物看他,他會親自下廚做飯給羅老。”讓我回去給羅老捎話,想念患難中的老友,報聲平安。這時,馬老的雙眼中飽含著渾濁的淚水。我說:“您放心吧,三天后回法門寺,我端直見羅老師,帶話過去。” 回到法門寺,立即見羅老。羅老聽到馬志儉老朋友的問候,開心極了!羅老私下說:“馬老的飯,根本咽不下去。搞泥塑的手,不洗凈就直接給我下廚。你說,我看著剛和泥又和面的手能下吃嗎?!”我好幾回勸馬老別下廚了,就在金臺觀下面吃牛羊肉泡饃吧。老馬真開心…… 我的老師,煙臺的趙文竹先生要過六十壽誕。我的好友張新民跟我商量,為趙老師送什么壽禮好。我說:“我出錢請任新宇師兄畫幅中堂,讓羅老在自制的瓦當紙上配上副楹聯:松高枝葉茂;鶴老羽毛新(此聯是康熙帝寫給陳夢雷的)。 我對羅老一說,老人很樂意。羅老頂著酷熱,用真瓦當打成朱砂拓片,再用小篆書聯。張師兄祝壽回來后興奮地說:“在趙文竹老師的幾千件書畫賀禮中,趙老師最喜歡這幅中堂!” 2013年4月,我因別人的事,與范懷智師兄同天離開了佛學院的工作崗位。我的生活立刻進入低谷之中!羅老師見此,常開導我,并放下身份給法門鎮的樊文武先生下話,讓我無償住在他家的院子里達兩年之久! 這件事對我來說刻骨銘心!羅老與軍生只是朋友關系,卻給比自己小十幾歲的樊先生說好聽的話、為軍生求情。 我在法門寺文化景區售字時日,羅老師變相幫助我,讓我代賣他的《小篆千字文》(香港版)與篆書《心經》、《佛說吉祥點》四尺書作。每次結賬,羅老師都只象征性的收點成本費用,讓大利潤于我。他常常講:“老屈沒有固定收入,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兩個光葫蘆讀書,媳婦又下崗多時,用錢的地方多著呢……” 我的朋友巨石仁兄喜好文史。他對西周開國的“三公”及乾縣的周城是否為周公受封的采邑搞不明白。他知曉我與“西霸天”羅西章老人家是好友,要我搭橋認識羅老。 2018年秋初,巨石從西安專程驅車到羅老家討教,收益頗大,冰釋了多年的疑團,后撰文刊于《乾州文史 》。巨石為了表達謝意,為羅老送上了“平凹古坊”美釀數瓶! 劇戲大家范紫東先生是我們乾縣人。文友們搞了《范紫東研究》民間學術刊物,我忝列編委成員之列。 我送雜志給羅老,羅老很感興趣。他說在文革期間,他也編過小戲,跟范紫東先生比,如小巫見大巫,沒法比。他常提,扶風縣文化名人王伯明先生是范紫東先生的好友,都是西安易俗社的精英與領導。還說:乾縣是文化大縣,有熱心人士重視文化,寫書,出書,比扶風強百倍!言語間羅老煞是仰慕。 2O20年11月9日于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南鄰 (回族藝術奇人馬志儉老人) (左起:巨石,羅西章老先生,筆者) (北京八十歲老人何大齊先生替筆者寫的壽屏) 附:羅西章生平 羅西章,男,一九三七年二月生,陜西省扶風縣人。周原博物館首任館長,研究館員。從事文物考古工作近四十年,在考古工作中,受到郭沫若、容庚、陳邦懷、唐蘭、夏鼐、胡厚宣、張政烺等前輩的教導與關懷。先后主持或參加了姜寨、周原等遺址和北呂周人墓地等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在青銅器、古文字以及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均有卓越建樹。專著有《扶風縣文物志》《北呂周人墓地》《古文物稱謂圖典》《周原尋寶記》《西周酒文化及寶雞當今名酒》等。為國家發掘、征集、揀選了各類珍貴文物一萬五千余件,一九九八年獲國家文物局首屆“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發掘和確認了西周陽燧、西漢麻紙(定名中顏紙)等重要文物,修復了各類文物千余件,著名國寶簋是其代表作。二零零七年央視十套《大家》欄目為其做了專訪節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