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炎附勢的人,不可與其共患難。——拜倫 人心難測,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在這個奇幻迷離的世界見得多的是人們口中的:落魄的時候傷害自己最深的往往是最親近的人。 “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比松谑烂獠涣舜蟠笮⌒〉纳缃?,趨炎附勢是埋藏在心底里的劣根性,當飛黃騰達之時多的是虛假的“親朋好友”,待到困苦艱難的情境,他們紛紛默不作聲,甚至想著捅那臨門一刀。 對于啟功這種擁有大起大落一生、體驗過漫漫悲喜長路的名人而言,對這樣的人可能早已習以為常。 但當親身經歷時,難免怒從中來,他曾憤怒地對自己的客人談到以往的親戚:“我最困難那會兒她欺負我們,今天我好啦,她就總派人來看我。”究竟是怎樣的“奇葩”親戚,讓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啟功這樣評價? 昔日仇人秒變臉? 啟功先生出生于1912年的北京,作為近代著名的書畫家、國學大師,憑借著自己待人謙和、寬容的性格與才華受到大家的推崇。 雖說他有著寬廣的胸襟,不在飛黃騰達之時計較過去大家的落井下石,但為人直爽,涇渭分明,當往日虧待過他的人想要“和解”,啟功怒火中燒絲毫不給他們攀附的余地,這件事正好被一位啟功的朋友看在眼里。 這位朋友有一天上門拜訪啟功,剛好碰見一男一女手提一堆禮物來看望啟功,看到這對中年男女的他突然黑了臉,這讓朋友感到些許意外。 而中年男女就像沒有看到他的臉色似的,樂呵呵地說到:“上次來拜訪您的時候,正巧您不在家,便只好留下這兩盒西洋參,不知您是否還有印象?這次來是家母掛念您的身體,讓我們再來探望一下?!?/p> 聽完這句話,啟功頓時臉色大變,興許是“母親”這個詞觸及到了啟功的怒火,起身指著那兩盒西洋參說道:“那兒的一堆西洋參,你看看哪個是你們上次留下來的,給你媽捎回去。” 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動怒的朋友一時之間不知如何是好,那對中年男女尷尬地嘆著氣回去了。事后朋友出言安慰,啟功這才訴苦,原來當年他在最落魄的時候,這對男女的母親不僅沒有幫一把,反而給他使絆子。 恩怨由來已久 當年在啟功最落魄的時候,那對中年男女的母親三番五次的當眾排擠啟功一家,尤其是在最難過的那幾年,公然欺負他的妻子,這是啟功無法忍受的。 啟功的妻子章寶琛無疑是他這一生中最重要的親人之一,雖說兩人之間的感情是建立在父母基礎上的,但妻子為其所吃的苦讓啟功看在眼里。 他的妻子在他最落魄的時候扛起所有家務活兒,盡心盡力地照顧著啟功的母親,沒有絲毫怨言,后來妻子去世,啟功先生再未娶妻,而那對男女的母親欺負到了他妻子的頭上,這對啟功來說是怎么也不能夠忍受的。 看盡世態(tài)炎涼——啟功起起落落的一生 啟功老先生其實是愛新覺羅家的一員,在他出生的這一年恰逢清朝滅亡,在成長的初期,父親與祖父先后撒手人寰,沒有了支撐的家庭變得難以維持下去。 沒有經濟收入的家也無法供給他上學,但好在有些好心人的幫助下,啟功順利入學,在陳垣(時任輔仁大學校長)的賞識下擔任了國文老師,也算的上能吃飽飯了。 啟功先生的成功離不開很多貴人的幫助,在這些人的幫助下,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著名的書畫家,與齊白石等人都有深厚的感情。 但他的一生并不是像大家想象的一樣一帆風順,在那最困難的十年,老先生可是吃了很多苦,其中還要受到所謂的親戚的說三道四,家人也難免受到牽連,這其中也許就包括了前面提到的那位母親。 因為啟功先生對愛新覺羅這個家族一直以來都十分抵觸,這也許是他與族人關系的導火索,以至于在后來受難的時候,族人不僅沒有幫助他們反而落井下石,令人唏噓不已。 當他的親戚對他尊敬的妻子發(fā)難的時候,也就意味著他們一生都無法被原諒,當厚著臉皮上門討個親近關系,被趕出去也是應該的。 所謂的“親族” 其實啟功先生與他的其他族人也有著不少的恩怨,但是在他后來成名的時候沒有去追究這些事情,足以見得他的寬廣胸襟,不追究不代表會遺忘,時間可能會消散刻骨銘心的傷痛,但永遠無法抹去那痛苦的記憶。 當族人們看到啟功先生有所成就的時候,便仿佛忘掉了自己之前所做過的所有的惡,著急忙慌地趕著上前巴結,怕失去了這一棵大樹,這樣的舉動實數叫人失望。 但這并不是個例,只要有社交的地方就有趨炎附勢的事情發(fā)生,亦或是我們也是其中的個例,只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笨床磺遄约号c他人的關系,最終成為了那些討厭的一類人。 結論 在這個急于尋求功利的時代,每個人都想抱緊大樹往高處爬,不管自己曾經跟這顆“大樹”有什么恩怨,是否曾經傷害過他,詆毀過他,仿佛以為時間能撫平樹上的累累傷痕。 真正的親友,應該是不管自己身處低谷還是高峰,一直陪著自己,且不論共患難與否,那絕對不會傷害我們,遇人不淑,不僅在落魄時會被他們踩上一腳,成功時還要被這群討厭的、嘴上說是為自己好的人粘著,實數不易。 短暫的歲月光陰,我們要遇到形形色色的各種人,要用自己的內心去判斷他們,去鑒別他們的“好”與“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