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2日 20:58:06 來源:鳳凰網甘肅綜合 文/駐網作家 張克復 甘肅省位于黃河上游,地形由中國版圖的中心向西北部作帶狀延伸,長1655公里。東鄰陜西省,西連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靠四川省,北接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并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全省總面積為42.5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637.26萬。 甘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華池、鎮原、環縣、慶城、涇川、莊浪、武山、東鄉等地舊石器的發現,說明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勞動、生息在這里的一些河谷臺地上。在新石器時代,從隴東到河西,從甘南到肅北,到處都有原始先民們活動的遺址。距今7800年到5000多年前的秦安縣大地灣遺址所發現的殿堂式建筑群、燒制陶器的窯址,彩繪絢麗的陶器和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表明這時期的隴原大地已經閃耀著遠古文明的曙光。 大地灣文化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 特別是距今7800年的大地灣一期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早期階段的古老文化。1923年首先于臨洮縣馬家窯發現的馬家窯文化(甘肅型仰韶文化),是中國黃河上游母系氏族文化的代表,在甘肅省境內分布廣泛,前后繼承,反映了距今5000年到4000年前甘肅地區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發展階段,以及先民們從事原始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情況,不僅說明以農業為主兼及畜牧、漁獵和采集的多種經營已是當時社會經濟的重要特色,而且彩繪陶器出土數量龐大、造型精美、色彩鮮艷,表現了先民們高超的技藝,堪稱祖國的瑰寶,并使甘肅贏得了“彩陶之鄉”的美稱。距今約4000年左右,甘肅境內的先民們又創造了齊家文化,其時先民們已掌握了冶煉紅銅、青銅的技術,使用銅器,有了剩余產品,出現了商品交換和貧富分化,正在向階級社會過渡。此外,在洮河谷地,還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遺存。在河西走廊,也發現了民勤沙井文化、山丹四壩文化和玉門火燒溝文化,反映了河西先民以原始畜牧業和漁獵為主,由父系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早期發展的情況。 羲軒桑梓 相傳甘肅是伏羲、女媧和黃帝的故鄉,被稱為“羲軒桑梓”。史籍記載:“太昊伏羲氏生于成紀”,即今秦安縣北、靜寧縣南一帶。傳其母孕12年而生,故命名其誕生地為“成紀”。這是甘肅最早見于史籍的地名。伏羲氏“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充庖廚,故曰庖犧”。女媧乃母系氏族首領,傳說是伏羲同母之女弟,也誕生于成紀。她“惟作笙簧……煉五色石以補天,斷鰲足以立四極,聚蘆灰以止淫水”。據唐司馬貞《三皇本紀》,伏羲、女媧就是“龍的傳人”的始祖。黃帝,姓公孫,名軒轅。掘《水經注》記載,“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的軒轅谷(今清水縣境內)。“黃卜卜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見之。”至今崆峒山有問道宮(黃帝問道處)、望駕山(以望黃帝駕臨處)等古跡。黃帝并曾“西濟積石,涉流沙,登于昆侖”。“黃帝崩,葬橋山”。《史記索隱》引《漢書·地理志》:“橋山在上郡陽周縣。”《史記正義》引《括地志》:“黃帝陵在寧州羅川縣東八十里子午山。”陽周縣、羅川縣即今甘肅正寧縣,黃帝遺陵位于正寧縣二頃塬與五頃塬之間。五帝中之顓頊高陽氏也“西行于流沙”(流沙,在今張掖市北,一說在敦煌)。這進一步說明甘肅為華夏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雍梁之地 甘肅古為“雍梁之地”。相傳夏禹劃天下為九州,甘肅境內分屬雍州西部和梁州北部。《禹貢》記載:“黑水西河惟雍州。”當指今陜西、山西之間,黃河以西至“弱水既西”的地區,包括今甘肅隴東、隴西和河西地區。今甘肅東南部則屬梁州。《禹貢》記載,“華陽黑水惟梁州”,為華山(秦嶺)以南之漢中、巴蜀地。甘肅東南部地處秦嶺西延部分,故屬梁州。據《禹貢》和《史記·夏本紀》可知,夏禹“導山導水”,多數開端于甘肅,如“導山”三條四列,其中導“西傾、朱圉、鳥鼠至于太華”,“導蟠冢至于荊山”,“岷山之陽,至于衡山”,二條三列開始于甘肅;又如“導水”,九川之中,“導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導黑水至于三危”,“導河積石,至于龍門”,“蟠冢導漾.東流為漢”,“岷山導江,東別為沱”,“導渭自鳥鼠同穴,東會于灃”,六川都導源于甘肅,足見甘肅也是夏禹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夏末,周族興起于隴東一帶。周族祖先名棄,善種稷、麥,被尊為農神,稱后稷。后稷子不窋率族人奔至戎狄之間(今慶陽市境內)。傳至公劉,歷經三代,“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周人勢力越來越大,活動范圍遍及今隴東和天水、隴西一帶,后又遷至陜甘交界一帶,于公元前1066年起兵滅商,建立周朝。所以甘肅又被史家稱作“周道始興之地”。 戎羌之地 甘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早在商周時期,今甘肅境地就居住著許多戎族部落,因此古代甘肅被稱為“西戎之地”或“戎羌之地”。據史籍載,在涇、洛之間,有西落鬼戎,烏氏之戎,朐衍之戎,義渠戎,燕京之戎,余無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還有密(密須,今靈臺縣西)、阮(涇川、靈臺縣間)、共(今涇川縣北)、彭(今西峰市西)等部落方國與戎人雜處。在渭水上游有綿諸戎、緄戎、邽戎、冀戎、獂戎、襄戎、翟戎等。在今敦煌一帶,還居住著允姓之戎(又稱瓜州之戎)。統稱作“西戎”。在河湟及白龍江、洮河地區,則為參狼羌、白馬羌、牦牛羌、先零羌、燒當羌等羌族部落所居,稱為“西羌”。在白龍江、西漢水流域還居住著氐人。在河西走廊,居住著禺氏(月氏,音肉支)、烏孫,是河西畜牧經濟的早期開拓者。自周、秦至宋,匈奴、鮮卑、突厥、回鶻、吐蕃、吐谷渾、黨項和雜胡人都曾在甘肅大地上活動過,并先后建立了前秦、后秦、西秦、后涼、南涼、北涼、宕昌國、鄧至國、前仇池國、后仇池國、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吐谷渾國、甘州回鶻汗國等民族政權。所以,古代甘肅是各兄弟民族角逐進退的場所和干戈不息的戎馬戰場。 秦涼之地 古代甘肅又稱作“秦涼之地”。商周之際,秦人西遷定居在今甘肅禮縣、西和一帶,屬“西戎之人”。周孝王召秦族首領非子“使主馬于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分土為附庸,邑之秦……號曰贏秦。”秦人得到今日清水、張家川、秦安、天水一帶大片封地,建都于西垂(西犬丘,今禮縣東),奠定了基礎。周宣王時,封非子曾孫仲為“西垂大夫”。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秦襄公護送有功被封為諸侯,賜以岐山(今陜西岐山縣)以西土地,勢力強大起來。秦武公十年(前688年),吞并邽戎、冀戎,設邽縣(今天水市秦州區)、冀縣(今甘谷縣),這是甘肅也是中國置縣之始。秦穆公時(前659-前621年)攻伐西戎,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秦獻公元年(前384年),又滅狄戎、獂 戎,設狄道(今臨洮縣)、獂道(治今武縣西北、隴西縣東南)。秦昭王又攻滅義渠戎(在今慶陽、平涼一帶),今甘肅黃河、洮河以東地盡歸于秦。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并諸小鄉聚,集為大縣,縣一令,四十一縣”。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和三十五年(前272年),先后設置隴西郡(治狄道,今臨洮縣)和北地郡(治今甘肅寧縣),并開始修筑西起臨洮的長城。接著矛頭東向,攻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可見甘肅是秦的發祥地。漢承秦制,并開發河西,置四郡,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國為13刺史部,初為監察區,后演變為地方最高一級建置,今甘肅境除隴南地區一部外,概屬涼州刺史部,包括今青海東部、寧夏南部,共轄10郡123縣(道),州治隴縣(今張家川縣),后遷冀(今甘谷縣)基本上確立了甘肅政區的雛形。東漢因之。據《后漢書·郡國志》記載:“涼州刺史部郡國十二,縣、道、候官九十八。”所以可以說,甘肅省政區奠定于兩漢。曹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涼州治西遷武威郡治姑臧城,轄河西走廊和青海東部9郡48縣。延至西晉,今甘肅黃河以東由秦州(治今天水)管轄,以西由涼州管轄。這就是省境世稱“秦涼之地”的由來。 絲路孔道 古代甘肅境地,是中西陸路交通的必經通道和重要門戶,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由東向西橫貫全境,被稱為“絲路孔道”。傳說,黃帝和堯、舜、禹都到過古西域,同時古埃及、印度、渠搜國(今塔吉克)、奇肱國(意大利西西里島)及西域母系部落首領西王母等都與中國有友好來往。在殷墟商王武丁(約前1250年—前1192年)配偶婦好墓中出土玉器756件,經鑒定基本上都是新疆玉。《穆天子傳》載,周穆王曾率六師之眾西巡昆侖丘,見西王母。岑仲勉認為其路線是自鎬京(西安)出發,經今平涼、六盤山,至張掖,沿黑河北上居延澤,西行入新疆,回程仍過張掖,經臨洮過隴山回鎬京。可見甘肅境內“絲綢之路”南北兩道,商周時可能已經開通。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漆器、銅鏡在新疆、俄羅斯烏拉干河流域多次發現,在德國斯圖加特、克里米亞半島、烏拉干河流域和新疆公元前5世紀至前3世紀的古墓中,也有中國絲綢出土。說明中西之間早就通過甘肅境內涇、渭谷地和河西走廊的陸路互相往來。位于黃河以西、祁連山地以北、北山之南、長約千余公里、寬僅幾公里至百余公里的狹長地帶,是中西往來的必經孔道,稱為“河西走廊”。 祁連山 漢初,河西被匈奴占據,為休屠王、昆邪王駐牧,交通阻斷。漢武帝繼派張騫出使西域之后,于元朔二年(前127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四年(前119年),派衛青、霍去病率大軍出擊匈奴,逾焉支山千余里,匈奴遠遁。從此“金城、河西并南山(祁連山)至鹽澤(羅布泊),空無匈奴”。同時,設郡縣,筑塞垣,分河西地為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修筑長城,置玉門關、陽關以為門戶,徹底開通了“絲綢之路”。接著移民實邊,分兵戍守,開發河西。元封五年(前106年),又將今甘肅境內黃河東西兩部分同劃為涼州刺史部,使絲路東段這一狹長通道區域置于一個行政單位管理之下,有效地保證了絲路的暢通和繁榮。東漢乃至盛唐等統一王朝在政區劃分時,差不多都考慮到便利和加強絲路的統一管理這個因素,造就了今甘肅省東西綿延3000里的狹長地形。 隴右得名 甘肅古稱“隴西”、“隴右”。戰國秦昭襄王28年(前279年)“始置隴西郡”,因地在隴山以西得名。那時的隴西郡,比今甘肅省地要小得多,僅轄洮河中游、渭河上游、西漢水上游及今天水市部分地區。唐代置“隴右道”,為貞觀十道、開元十五道之一。轄今隴山以西,青海湖以東,新疆東部以東地,治鄯州(今青海樂都),大體是今甘肅的規模。古代以西為右,故名“隴右”。所以從那時起,“隴右”即成為甘肅省的特稱,簡稱“隴”。不過,今人說“隴右”,一般是指隴山以西、黃河以東地。《通志略·地理志》載:“隴右道,古雍、梁二州之境。今秦、渭、成、武、洮、岷、迭、宕、河、蘭、鄯、廓(以上隴西),涼、甘、肅、瓜、沙、伊、西、北庭、安西(以上河西)。凡二十有一州焉”。因此又別稱為“河隴”。隴山,是指自六盤山南到渭河的南北走向的山脈,全長約120公里,主峰六盤山海拔2945米。“隴”通“壟”,《辭海》釋其為平地上的崗壟、高地。隴山突起聳立于關中平原西部,是渭河平原與隴西高原的分界,因以“隴”名。其很長地段呈現為平緩的側坡,所以又有“隴阪”、“隴坻”之稱。登上隴山,東顧秦川如帶,西望隴阪九回,是古代著名關塞。隴右地處中國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的交會地帶,總體上表現為山地型高原地貌,大部分地面在第二級階地上,海拔1000米以上,黃土厚度達50米以上,俗稱“隴原”。隴山又將其分為三部分:隴山以西、烏鞘嶺以東的黃土高原地區,稱隴西黃土高原,簡稱“隴西”,又稱“隴中”;隴山以東之慶陽市和平涼市大部地區,屬隴東黃土高原,習稱“隴東”;隴山之南,大體為東西走向的西秦嶺山地和山間盆地,包括隴南市和天水市、甘南州的部分地區,俗稱“隴南”。合稱“三隴”。因此,人們也將“三隴”作為甘肅的代稱。 “甘肅”之稱的由來 “甘肅”作為一個名稱詞,出現于北宋西夏時期。西魏時始改張掖郡為甘州,以境內之甘峻(浚)山得名;隋時為“肅振國威,以通西域”,改酒泉郡為肅州。唐末宋初,古羌族的一支——黨項族在西北崛起,形成強大的割據勢力。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黨項主李元昊攻取甘州。1036年相繼攻下瓜、沙、肅諸州,迅速控制了全部河西走廊和黃河東部部分地區。1038年元昊正式稱帝,國號大夏,因在宋之西方,史稱“西夏”。是時,西夏地“東盡黃河,西界玉門,南接蕭關,北控大漠,地方萬余里”。元昊遂分“國內諸州計之總兵五十余萬”為左、右廂,設立12個監軍司,實行區域性統治,其中“甘肅軍司”駐甘州,“甘肅”一詞首見于史冊。“甘肅”一名,乃合甘州、肅州首字而得。但這時的 甘肅軍司尚不是政區建置,而屬軍事建置(類似今之軍區),轄區也限于甘、肅二州。在今甘肅境內的還有西壽保泰軍司,駐柔狼山北(今靖遠縣北);卓啰和南軍司,駐卓啰城(今永登縣紅城鎮);西平軍司,駐瓜州;黑水鎮燕軍司,駐兀剌海城(今金塔縣東北)。其余則為宋地。終宋一代,今甘肅境地為宋、西夏、金、吐蕃分而據之,成為幾方激烈爭奪不斷交兵的主要戰場。 甘肅省的正式設置始于元代。13世紀初,蒙古族的杰出英雄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并建立政權以后,鑒于河西走廊獨特的戰略地位和優越自然條件,立即把矛頭指向河西,發動了進攻西夏的戰爭。至1226年,蒙古軍先后攻陷沙、肅、甘、涼諸州,1227年滅西夏,河西走廊西東分別為八都大王、西涼王等的封地,連同毗鄰的六盤山地區,遂成為蒙古政權西征南伐的根據地。1264年,置甘肅路總管府,旋改為甘州路總管府、肅州路總管府。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國號大元,1279年滅宋,統一全國。元政權創設并推行行省制度,除“腹里”即京都地區(今山東、山西、河北等地)、吐蕃地區由中央的行政機關中書省和宣政院分別直屬、管轄外,分全國地為11個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后來正式演變成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建置和區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設“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簡稱甘肅行省,治所甘州,下轄2直隸州、5屬州。并設甘肅行樞密院,“提調西路軍馬”。但甘肅行省的統治重心在河西,其轄區范圍大致相當于原西夏的疆域,包括今河西地區、湟水流域、內蒙古阿拉善旗、額濟納旗和寧夏之地。黃河及洮河以東概屬陜西行省,洮西則屬吐蕃宣慰司,與今之甘肅省境大不相同。 甘肅省雖設于元代,但建置和行政區劃的完成則在清代。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省制,在全國設置了13個承宣布政使司,甘肅黃河以東地屬陜西布政使司所轄,河西地區和洮岷一帶則遍設衛、所,分別由陜西行都指揮使司、陜西都司所轄。但“甘肅”一名作為“九邊”重鎮之一尚見諸史冊。原來,明王朝為了鞏固北部邊防,從洪武到萬歷年間整修和改建長城。在長城沿邊設立了九個邊防重鎮,即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其中甘肅、寧夏、延綏又為西北“三邊”,每個邊鎮設總督一人,統兵約10萬人。甘肅鎮駐甘州,“屬關一,衛十有三,所六十”,管轄自金城至嘉峪關1600余里的長城。到了清初,恢復行省建置,劃全國為18個行省(后增至23省)。清康熙三年(1664年)設陜西右布政使司,駐鞏昌(今隴西縣城)。康熙六年(1667年)改為鞏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正式改名為甘肅布政使司,移治所于蘭州,從此,甘肅又成為一個獨立的省區,蘭州成為甘肅省會,延之于今。習慣上取其首字,簡稱“甘”。清代甘肅省境域除今甘肅省轄區外,尚包括今新疆、青海、寧夏及內蒙古一部分。光緒十年(1884年),由甘肅析置新疆省。分置后的甘肅省下轄8府、6直隸州、1直隸廳、66縣。民國17年(1928年)再由甘肅省分置寧夏省、青海省,甘肅省境遂為今日之規模。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地處甘肅省隴東的今慶陽市地區大部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陜甘寧邊區”(陜甘寧省,由地處三省邊緣交界一帶而得名)的一部分。1949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甘肅境內,28日解放平涼,8月3日解放天水,26日解放蘭州,9月16日解放武威,22日解放張掖,25日解放酒泉,12月29日解放武都,同年8月,即成立了甘肅行政公署。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決定成立甘肅省人民政府。1950年1月8日,在蘭州市隆重舉行了甘肅省人民政府成立大會。1954年8月31日,政務院決定將寧夏省并入甘肅省;1958年3月,全國人大一屆四次會議決定設立寧夏回族自治區,寧夏地由甘肅省再次析出。七十多年來,甘肅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為建設新甘肅而共同奮斗。 |
|
來自: 昵稱52984988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