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優化策略研究

     daoge6302 2021-03-08
    本文由《?現代遠距離教育》授權發布
    作者:李彥敏
    摘要

    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關鍵要素,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學科教學能力成為教師的雙核標準,這已成為社會共識。今年是教育部全面啟動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起始之年,由此必須對此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進行總結和反思,結合提升工程2.0的既定要求,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條分縷析、溯源求解。運用文獻分析法,通過研讀國家有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作的相關政策及學術文獻,將其發展過程分為技術技能操作、技術整合設計、技術融合應用和技術創新應用等四個階段,針對在動機層、技能層、策略層和保障層等方面的困境提出四項優化策略:狠抓信息化領導力,提高應用意識;注意內容分層,滿足需求差異;注重過程優化,促進深度參與;落實保障機制,促進應用創新。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保障機制;動力機制;策略設計;方案設計

    1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

    是新時代教育發展的應然與必然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優化策略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現代化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指明方向

    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的戰略任務[1]。教育現代化的智慧性、智能性、融合性、引領性、人本性、終身性和公平性等重要特征與教育信息化具有高度重合性和相關性,教育現代化通過教育信息化的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虛擬現實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構建智慧、智能、融合的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個性化、人本化的學習資源,創設“時時可學、處處能學”的終身化、公平的學習機會。由此可見,教育現代化需要教育信息化的支撐和引領[2],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高超的教師是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的關鍵因素。但是,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并非一日之功,它伴隨著教育信息化向縱深推動的整個歷程。教育信息化2.0轉段升級,由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為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指明了方向,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則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和考核細則,這些都為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提供政策依據。

    (二)未來教育“新常態”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疫情防控期的超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取得卓越成績,經驗彌足珍貴。通過應急方案化危為機,對教育信息化建設成果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進行全員、全面大考核[3],實現全社會對信息技術應用達成共識。正如吳巖司長所說:“我們再也不可能、也不應該回到疫情發生之前的教與學狀態”,“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學校的管、教育的形態等都發生了新變化”,實現了“從新鮮感向新常態轉變”“從單聲道向雙聲道轉變”“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等三個轉變[3]。互聯網已成為教育的“第三空間”。在線教育具有時空靈活化、資源共享化、行為數據化、信息眾籌化、關系網絡化、系統聯通化等典型特征,打破傳統教育“物理空間+社會關系空間”的二元結構,形成“物理空間+社會空間+信息空間”的三元結構,“互聯網+”環境下教育的本體論和知識觀都將發生變化,教學組織體系、形式、流程和課程內體系以及教師的角色等都將被重構,教師教給學生獲取信息的通道、協助構建信息網絡比教給學生信息更重要[4],未來教師的能力標準將包括信息素養與學科能力“雙核要素”。后疫情時代,注重提升信息素養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推廣新型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教育服務新模式,重構教育生態是未來教育發展趨勢[5]。Wolf認為,教師在面對面教學中的優勢不會自動轉化為有效的在線教學,有學者也提出需要科學構建在線教育中教師TPACK塔式認知層次,以提升在線教師專業能力[6]。因此,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不僅是既定規劃之事,更是現實之需、未來之勢。在其即將全面啟動的緊要關頭,依據疫情防控期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行為表現,梳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發展的歷史脈絡,對其發展過程、成果及問題進行反思,探尋突破困境的有效策略,為提升工程2.0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就顯得尤為必要且必需。

    2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提升的主要政策實施成效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優化策略研究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內容和加速器,二者彼此依賴,共促發展。因此,將前者置于后者的宏觀背景中,回溯政策頒布的時間線索,遵循政策的邏輯關系,分析政策要點及落實措施,探尋其發展規律,如表1所示。教育信息化沿著“搭環境—建資源—培師資—促應用—塑生態”的發展路徑[7],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因應其發展,沿著技術的“操作—設計—融合—創新”的邏輯思路螺旋上升,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教育新形態打下堅實基礎。

    表1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相關政策及實施方案分析

    圖片

    (一)技術操作取向的信息技術基礎技能培訓階段

    2000年11月,教育部在全國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用5—10年時間使全國90%左右獨立建制的中小學校能夠上網,師生都能共享網上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所有中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8]。“校校通”工程不僅能創設學校信息技術基礎環境,也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提出了迫切需求。2003年教育部發文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后簡稱為“農遠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優質教育資源傳輸到農村的試點工程,旨在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效益,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教育公平[9]。該階段重在搭建信息化基礎環境[7],與之相應的信息技術培訓重心在于教會教師技術操作的基本方法,關注點在于技術本身,教師對于技術的應用還處于初級摸索階段,教師態度呈現兩極分化,或對技術盲目狂熱追捧,或對技術頑固抵觸和否定。總體而言,培訓取得初步成效,教師對信息技術基本操作技能不再恐懼,不再認為信息技術是“專業人員”的事情,甚至出現部分優秀教師開始嘗試在教學中應用。

    (二)技術設計取向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設計階段

    200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快推進全國教師教育網絡聯盟計劃,組織實施新一輪中小學教師全員培訓的意見》;隨即,又正式頒布《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2006年,在山東、河南等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試點,隨后在全國啟動全員培訓[10]。該項目針對教師、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分別制定了標準,標準明確規定了培訓的主要內容:對教育技術的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及應擔負的社會責任等。培訓內容體系主要包括編寫教學設計方案、選擇教學媒體、整合開發信息化資源、形成教學設計成果、教學設計的實施與反思[11]。該輪培訓提供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網絡平臺,初次嘗試基于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混合培訓模式。

    無論是培訓標準的要求,還是培訓教材的核心內容,都彰顯了該階段培訓的核心目標,不再是以往的以技術操作為中心的技能培訓,而是強調基于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培訓,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是此階段培訓的核心,關注信息化資源設計、制作以及與學科教學的整合設計。由此可見,技術設計階段的培訓是以技術操作培訓為基礎的提升培訓,如果缺少前期培訓的積淀,該階段的培訓將無法順利開展。該次培訓主要采用的方式依然是集中講授式,在高師院校和各地進修校展開,雖然提供了網絡培訓平臺,但基本作為資源存放平臺供學習者單向觀看,缺少互動。培訓方式相對保守,依然“重訓輕用”,雖然在訓后進行了教育技術能力資格認證,但是對訓后實際教學應用效果缺少監督和評價。該階段培訓大大提高了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和信息化資源整合能力,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教學實踐已然顯現。

    (三)技術應用取向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階段

    2013年10月,教育部發文《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簡稱提升工程1.0),明確要建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體系,采取符合信息技術特點的新模式,至2017年底完成新一輪提升培訓。該輪培訓的核心目標是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科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強調要以評促學,建立教師主動應用機制,推動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工作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12]。

    信息技術教育應用及其效果測評是該階段的核心任務,并且有明確的應用能力指標體系為測評提供科學依據,使培訓既有頂層設計,又能落到實處。同時,在培訓方式上基于“做中學”的理念,在技術應用的環境中學習、體驗和應用技術,打破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壁壘。通過送培送教進校,實施校本培訓,開展現場教學示范及基于網絡的案例研討等。該階段培訓更加精準化、校本化、個性化,關注技術的應用模式和應用效果,重在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形成新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通過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多媒體應用創新大賽等多種活動,產生大量的優秀應用成果。該階段不僅關注技術的操作和設計,更加注重技術的融合應用,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的拓展階段。通過此階段的培訓,教師普遍認識到信息技術不僅是呈現知識、拓展課堂容量的工具,更是支持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認知工具,許多教師開始開設公開課、課題研究,對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融合途徑進行探索[13]。

    (四)技術創新取向的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階段

    大數據、AI、AR/VR等新技術應用使教育從信息化階段走向智能化階段,對教師信息技術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2019年初,教育部發布《實施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意見明確指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三提升一全面”(即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顯著提升,全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的總體發展目標。具體構建以校為本、基于課堂、應用驅動、精準測評、注重創新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14]。

    該階段培訓與先前培訓相比有以下特點:對于培訓人員,真正落實實施“全”員培訓,格外重視對校長信息化領導力的培訓和學校信息化團隊指導力的培訓,提升領導層和管理層的應用意識。對于培訓內容,要注重基于“學”的設計培訓。使教師真正掌握如何支持“學”而非“教”的技術,關注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大數據的采集與分析,關注智慧教室環境下的教學結構和教學生態重構,實施精準教學,提升學習績效。對于培訓方式,該輪培訓避免以往的“訓—練—評”的方式,鼓勵分層化、校本化,采用教學案例觀摩、分析、點評。促使“真實問題”、“應用驅動”、“需求驅動”或“任務驅動”的培訓落到實處。對于培訓評價,應從基于知識和技能的評價轉向基于應用的評價,突破以往認證的評價方式,設計一系列的微能力認證,設計基于教師提交的作品、課例、課堂實錄等展示其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能力的評價,可有效轉變“重訓輕用”的現狀,評價重心也轉向教學應用效果。

    3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優化策略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優化策略研究

    (一)狠抓信息化領導力,提升應用意識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中已經從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以及社會責任等四個維度對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提出了明確要求[10],教育部在近年來頒布的多項關于教師教育的重要文件中也反復強調,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新時代高素質教師的核心素養[14]。多年來不間斷地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實施培訓和考核,應用新技術改進教學的意識和能力普遍提高,但是在偏鄉地區和邊疆貧困片區依然存在信息技術應用意識淡漠、能力欠缺等問題。提升工程2.0應重視校長的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引領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校長不應該成為文件的宣讀者和傳達者,而應該根據文件精神,切實制定相應的實施細節、制度保障和激勵機制[15],通過政策解讀和案例示范,展示為何、如何使用技術及使用什么樣的技術來達成教學目標,實現對教師教育思想觀念的重塑[16]。教師只有從思想上提升應用意識,從情感上接受和應用技術,才會在行為上針對不同教學情境熟練地創造性地使用技術,以構建信息化教學模式[17]。學校才會主動在校園文化中融入信息化元素,從而營造出現代化教學氛圍[18]。

    (二)加強內容分層,滿足需求差異

    傳統標準培訓總是試圖用統一的內容和方式全面實施,很難滿足個性化需求,尤其忽略了城鄉的巨大差異。諸多研究表明,不同年齡、不同學科、不同學歷、不同區域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有顯著差異[19],因此注重對培訓內容的合理分層分類設計,能提高培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1.構建自選內容菜單,實現個性化培訓

    自選菜單式培訓就是由高師院校或各級進修校的培訓專家團隊,邀請一線教師共同設計不同層次(如新手型教師、勝任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等)或不同學科(人文學科、藝術體育、理科)的培訓內容模塊,受訓教師根據自身需求自主選擇培訓內容模塊和培訓起點。培訓內容相同或相近的受訓教師可以組成小型學習共同體,共同研究、共同進步。培訓專家適時對受訓教師進行集中授課,開展答疑解惑活動。受訓教師完成某一模塊的培訓內容,經過考核即可獲得相應學分和繼續教育學時,獲得相應的等級證書,從而學習高一級的內容模塊。

    2.構建定制內容菜單,實現校本化培訓

    定制培訓是相對于標準培訓而言的。標準培訓是針對不同的受訓對象采用統一的培訓內容實施培訓,忽略了教師的需求差異。因此,要扎實做好調研循證,由教育技術專家、學科專家、教研員、一線名師等共同參與,針對不同學校或不同學科量身定制校本培訓方案,比如信息化示范校培訓方案、城市學校培訓方案、鄉村學校培訓方案等,實行“一校一案、一科一案”,組建培訓專家主講團隊送訓入校,實施訂單簽約、保障質量的專業定制培訓服務。

    (三)注重過程優化,促進深度參與

    1.多類培訓方式實現個性化培訓

    任何單一的培訓方式都有無可替代的優點,但也有難以克服的缺點。線下培訓面對面,助學督學方便,受訓教師的學習困難可以及時得到解決。然而此方式帶來的工學矛盾、路途奔波、住宿餐飲等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都難以克服。線上培訓中,教師足不出戶即可完成,但督學助學相對較弱。有的教師登上網絡并未真正開展學習;有的教師遇到問題時無法及時獲得幫助;教師參與網絡討論不夠深入細致,缺乏討論、交流和反思。鑒于此,宜采用混合式、互動式、參與式、任務驅動式的案例示范、集體研討等多種培訓方式。采取專家團隊送訓入校、助學團隊在線答疑等,可有效降低受訓教師的認知負荷,提高培訓實效。

    2.多元施訓主體實現教師核心參與

    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主要通過各類培訓來實現,然而目前采用的培訓多為規訓式的,即培訓多由專家主導制定一套現成的培訓內容,以權威的姿態對一線教師授導,嚴重忽視其豐富的實踐知識和真實需求,使得一線教師產生抵觸情緒。為有效消除不良情緒,施訓主體應更加多元,專家可以作為組織者、引領者和支持者,充分尊重和挖掘一線教師的優秀經驗,邀請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參與專題主講或分享,因為一線教師更加熟悉教學的困難和需求,更能有針對性地將教育理論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更容易被受訓教師認同,從而由被動的邊緣參與者成為主動的核心參與者,激發其學習動力。構建基于凝聚子群的網絡學習圈與線下研修團隊相結合的學習型組織,每個人既是知識的生產者,也是知識的消費者[20]。這種學習型組織可以使教師彼此連接,形成知識流動網絡,同時也有效地連接教師的專業學習和專業實踐,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21]。

    3.多維評價方式實現以評促學促用

    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能激發內生動力,提高培訓質量。先前評價通常按照靜態的量化標準進行考核認證,頒發一紙證書,此類評價屬于總結性評價,過于看重知識和技能操作技術的考核,缺失應用能力考核。因此,培訓考核應遵循科學規范、公正合理、操作簡便、有效激勵的原則,制定詳細的考核細則[22],通過多維度評價,既可檢測培訓效果,亦可發現培訓不足。培訓采用現場評價、后期跟蹤評價、競賽評價等相結合的方式。現場評價可以通過觀察、問卷、同伴互評、小組互評、現場考核等方式重點關注知識、技能、方法、參與度、貢獻度等情況;后期跟蹤評價通過微信、QQ、視頻以及現場觀課議課等手段,不定期進行跟蹤督導,關注教師改進教學實踐、教學應用效果等;競賽評價則是通過教學技能大賽、信息化創新大賽、優課大賽等方式以賽促訓、促學、促用,進而檢測培訓效果,對表現突出的教師和學校予以嘉獎,表彰先進、督促后進。

    (四)落實保障機制,促進應用創新

    1.建設激勵與考評機制,激發應用動機

    一方面應建立健全包含針對教師信息技術能力考核的整套能力激勵機制,通過以賽促學、以賽促研,對比賽中勝出的教師進行表彰,授予榮譽稱號,并將考核結果與評優、職稱晉升、職務升遷等建立關聯,甚至可以采取一票否決制。注重獲獎優秀教師的經驗分享和示范引領,以此激勵教師隱性知識顯性化,帶動團隊成長,并從中獲得職業成就感。對于信息化科研活動項目給予經費支持,對優秀成果給予物質獎勵并進行推廣。引導教師將信息技術能力提升與其專業發展規劃緊密結合,真正實現信息技術能力培訓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22,23]。另一方面應該對學校建立信息化建設的績效考評機制。教育部門應當把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納入績效考評內容,教育督導部門對其建設水平進行監督管理,依據考評細則開展常規專項督導,對考核結果進行公示,根據考核等級分別進行獎懲,對不符合要求的學校責令整改[24]。只有建立嚴格的約束機制,才能為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提供保障,成為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強有力后盾。

    2.拓寬設備與資源來源途徑,提供應用保障

    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是教師有效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基本保障。多渠道籌措資金,為學校購買信息化硬件設施與軟件資源提供資金支持,創設信息技術應用的良好環境。政府在財政預算中應加大教育信息化專項經費投入,為學校添置信息化設備設施,鼓勵和支持教師研修,尤其是對偏遠農村學校要加大幫扶力度[25]。實施城市校與農村校結對幫扶與資源共享。政府和學校要尋求多樣化資金籌措渠道,充分挖掘和發揮大型企業及社會公益組織的力量,創新資金投入機制,促進和支持學校加強信息化建設。出臺優惠政策鼓勵優秀企業免費開放優秀教育資源,或者設置專項基金開發優質資源,為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提供有力支持。

    3.營造信息技術應用氛圍,形成應用文化

    不同學校應以培訓為先導,搭建從校長到中層管理再到教師、從項目負責人到成員再到學科教師的金字塔結構,促進新媒體技術深度應用;以國家級、省市級信息化教學創新大賽為契機,以賽促學、以賽促研,促進應用能力有效提升;以互動教研為滲透、校本教研引領教學、網絡教研互助成長,創設群體分享的學習型組織;以信息化應用項目做推手,創新教學與學習方式[23]。既有源于頂層設計的“自上而下”的牽引,又有來自教學一線的“自下而上”的需求助推,更有教師自身專業成長的內驅力,三方合力促使教師由“要我用技術”轉向“我要用技術”,由“碎片化用技術”轉向“融合式用技術”,實現由行為參與到教學理念更新的重大轉變,協同發展組織文化氛圍,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提供互助、互研、團結和諧的組織文化環境[26]。

    4.組建專家團隊助學導學,提供應用指導

    專家團隊是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的引領者,能夠帶領一線教師實現理論學習與教學實踐的良性互動[27]。很多教師之所以把培訓和日常教學應用割裂開來,除了政策、制度、資源等帶來的障礙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在培訓中習得的知識與能力依然處于“非日常教學思維”,未能有效融入教師的“日常教學思維”,當學習的知識處于教師的“非日常教學思維”的結構或圖式中,教師將其應用于教學情景時是糾結的、甚至是痛苦的,需要不斷地思考“是何”、“為何”、“如何”以及“若何”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專業引導,把“非日常化”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逐步以“日常化”的方式納入自己的認知圖式,使新知識應用成為一種自由自在的潛意識行為[18]。然而,“改造—滲透—同化—順應”的循環過程是艱難的,許多教師會遇難而退。因此,可以多渠道全方位為教師提供專業幫助。首先,專家團隊助學督學。通過組建包含高校教育理論專家、學科課程教學論專家、一線學科教學名師、一線信息化創新大賽獲獎教師等成員的協作團隊,給予網絡咨詢、現場助學督學、名師指導、獲獎教師示范、片區專題研討等多方幫助。其次,同伴互幫互助。組織教師建立學習共同體,可以是基于凝聚子群的在線學習共同體,也可以是片區教研共同體,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工作坊,開展同伴互幫互助。最后,建立導師制。可以分批次、分階段開展導師幫扶機制,尤其是為農村偏遠落后地區學校配備導師。導師的遴選以信息化教學創新能力為標準,授予其榮譽并指定其需承擔的義務。如同國家精準扶貧一樣,建立長期的和動態的支持、幫扶、跟蹤體系,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教師克服恐懼心理,減少應用過程的認知負荷,為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供專業的智力扶助支持。

    4

    結語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優化策略研究

    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經過多年的發展,從技術原理范式向實踐性學習專業發展范式轉變,培訓內容從培養顯性知識向隱性知識轉變,培訓主體從專家主控型向多元協同型轉變,培訓方式從研修教師邊緣參與向核心參與轉變,多重保障機制、多元評價機制、多樣激勵機制使得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取得顯著成效。然而,新媒體新技術不斷涌現,對教育信息化提出新的機遇和挑戰,對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提出新的要求,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注定不是靜態的、封閉的、孤立的,而是動態的、開放的系統工程,在實施過程中應科學處理政策剛性和過程管理柔性的關系,既要完成政策規定的既定內容,體現政策權威,又要針對學科特點、區域條件迥異等問題在應用中予以區別對待,處理好能力培訓和能力應用之間的關系,將教師培訓獲得的“外力”轉化為教學應用的“內力”,使技術應用更具人文關懷和情感喚醒,突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價值。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2.0只有因時因地制宜,才能做到適從現實需要和引領未來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EB/OL].[2020-08-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_5367987.htm.

    [2]陳琳,陳耀華,毛文秀,等.教育信息化何以引領教育現代化?---中國教育信息化25年回眸與展望[J].遠程教育雜志,2020(4):56-63.

    [3]吳巖.SHOW出中國高教在線教育“國際范”[EB/OL].[2020-08-23].https://mp.weixin.qq.com/s/7po D-n Sef-y Vr EBFB0m3-A.

    [4]陳麗.互聯網已成為教育的第三空間[EB/OL].[2020-08-23].https://mp.weixin.qq.com/s/es J91p SSHhx8u-UP90V4UQ.

    [5]雷朝滋.謀篇布局疫后教育信息化發展[R].北京:2020(第五屆)中國互聯網大會,2020.07.

    [6]趙曉偉,沈書生.在線教育中教師TPACK塔式認知層次構建策略[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9(3):49-55.

    [7]武法提.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歷程、趨勢和挑戰[R].西昌:三區三州中小學校長教育信息化專題培訓,2019.

    [8]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實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EB/OL].[2020-08-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27/200409/2965.html.

    [9]教育部.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試點工作方案[EB/OL].[2020-08-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56/200409/3886.html.

    [10]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的通知[EB/OL].[2020-08-23].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17/201001/xxgk_81753.html.

    [11]李爽,陳麗.美國國家教師相關標準及其對我國教師信息能力標準制定的啟發[J]電化教育研究,2003(5):68-71.

    [1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EB/OL].[2020-08-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310/t20131028_159042.html

    [13]曹梅.區域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及其影響因素調查[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9(6):106-113.

    [14]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EB/OL].[2020-08-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34/201904/t20190402_376493.html.

    [15]吳青青,陳濤.農村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的困境與出路基于培訓實效性的提升[J].繼續教育研究,2016(7):39-41.

    [16]孟濤,汪穎.我國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研究回顧與反思[J].教育導刊,2015(9):72-75.

    [17]馮友梅.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電化教育,2012(4):69-71.

    [18]馮智慧.“互聯網+”時代的教學創新---訪華南師范大學胡小勇教授[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5(10):11-14.

    [19]張旭如,高倩.鄉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現狀調查研究[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0(14):64-65.

    [20]陳麗,逯行,鄭勤華.“互聯網+教育”的知識觀:知識回歸與知識進化[J].中國遠程教育,2019(7):10-18.

    [21]王陸,張敏霞.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2]蔣萍.開放大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策略[J].中國遠程教育,2014(5):54-56.

    [23]張群.區域推進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的路徑研究與實踐---以上海市靜安區為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7(18):86-89.

    [24]全曉艷.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8(8):24-25.

    [25]肖瑤,張學斌.教師教育一體化課程資源及其建設[J].教育研究,2015(8):112-113.

    [26]尹弘飚,李子健.論課程改革中的教師改變[J].教育研究,2007(3):23-28.

    [27]魏非,閆寒冰,李樹培,等.基于教育設計研究的微認證體系構建---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9(2):97-104.

    作者簡介:李彥敏,集美大學副教授,教育技術系主任。
    基金項目:福建省社會科學規劃課題“基于群組助學的SPOC深度學習支持機制研究”(編號:FJ2017B027);

    本期編輯 | 慕編組 顧聚邦
    轉載自:《?現代遠距離教育》2020,(05)頁碼:68-73
    排版、插圖來自公眾號:MOOC(微信號:openonline)
    本文系“MOOC”公號轉載、編輯的文章,編輯后增加的插圖均來自于互聯網,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作分享之用,文章版權及插圖屬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非授權發布,請及時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審核處理。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区不卡高清更新二区|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精品| AV最新高清无码专区| 97人妻人人做人碰人人爽|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免费| 亚洲AV旡码高清在线观看| 96在线看片免费视频国产| 18禁成人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乱子伦农村叉叉叉|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线| 黑巨茎大战俄罗斯美女| 亚洲欧美综合人成在线|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av免费成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日韩少妇人妻vs中文字幕| 另类 亚洲 图片 激情 欧美| 国产在线精品无码二区二区|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AV日韩AV不卡在线观看| 99热精国产这里只有精品| 日韩深夜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欧美肥老太牲交大战| 曰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少妇高清一区二区免费看| 国产无人区码一区二区| 欧洲美熟女乱又伦AV影片|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色翁荡熄又大又硬又粗又视频 | 日本大片免A费观看视频三区|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黄页网站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有码av|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级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99欧美日本一区二区留学生| 2021国产精品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