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者簡介: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縣人。南陳至隋唐時期書法家、文學家、詩人、政治家,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古詩譯文:垂著像帽纓一樣觸角的蟬吮吸著澈甘甜的露水,響亮的蟬鳴從疏朗的桐中傳出。正是因為蟬在高處發聲,聲音才能傳得很遠,并非是借了秋風的力量。 ![]()
古詩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詩。首句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和食性,實則暗指詩人高清清遠的品行志趣。次句寫蟬聲之遠傳。一個“疏”字、更見梧桐樹干的高挺清拔,“出”字則把蟬聲遠播的意志形象化了。后兩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它是在前兩句的基礎上引發的議論。嬋聲遠播,一般人以為是借助秋風的傳送,詩人卻強調“居高聲自遠”,暗指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