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家庭兒童電影,講述的是老皮影藝術家楊叔的兒子突然給他帶來了個美國孫子,楊叔與美國小孩之間從最初的互相嫌棄到慢慢培養出感情再到最后舍不得離開彼此的過程;在這其中,還穿插了一些關于文華關于社會現象的思考,比如陜西特色的皮影文化面臨后繼無人的窘境,比如留守老人問題;很感人的一個故事,也許也在為解決傳統文化的衰落問題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背后折射的或許是中西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最后的結局很圓滿,難得看到一部雋永的小制作。
本片簡單的故事所傳達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中西方的差異最終也回歸到了人性的本質而取得了認同,在兩代人之間形成的那種親情看似是通過皮影作為中介,其實還是源自于愛與關心,因為是電視電影,所以原諒它的小品式簡約,老楊頭、小孩、奶牛和小品演員王站長四個角色就撐起了一部戲。老楊頭恰恰是靈魂,把角色的傲骨演得很到位,像東木大爺一樣死硬,硬到動人。生硬的演技和漏洞并沒有阻擋劇情的感人,反而有一種特色感,只要劇情得當留白夠也可以很好地表達感情。 一部讓人非常舒服的電影,親情是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年齡的,融入秦腔、皮影等藝術,反映了孤寡老人、文化差異等現象,內容充實而不雜亂,臺詞溜得很,整體自然,有的鏡頭挺有靈氣的。不過也許是經費的關系,也許也和人藝那種慣有的腔調一樣,總擺脫不了主旋律的刻意,中間的劇情銜接也有些牽強。但整體而言真挺不錯的,老演員那一身的戲。 這樣的電影或許被拍成假大空,或者被拍成煽情至極。但是我感到了導演的誠意和溫暖的內心,爺孫二人的互動讓整片溫馨又不油膩,老戲骨的表演入木三分,布斯的小演員天真可愛又有“資本主義”下的任性和孩子感。穿擦的文化傳承的部分,雖然不是進展的順利而又感染力,至少不會引起觀眾反感。國產佳作,治愈系。 一個講述外國孩童與獨居老人生活相處的故事看上去多少有些似曾相識,劇情的走向與結局大家也心知肚明。但導演對片中多處細節上的處理和打磨卻十分值得稱道,圍繞中西方文化差異制造出的喜劇元素自然詼諧,圍繞皮影戲加入的傳統文化元素雋永質樸。當一個陜西大爺遇到一個沒有血緣關系的美國孫子,笑料百出之余,也建立起了一種特殊的親情。 這是一部很出色的中國電影,雖然整部電影的劇情很平淡,但是醞釀出的感情卻很強烈,融入傳統的皮影,加入動人的配樂,足以令人回味無窮。電影從中美文化的視角講述了在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之下當代農村人的一種狀況,雖然劇本略帶舞臺劇的風格,但是期間的喜劇性和戲劇沖突,確實有點吸引力。我也很懷念小時候和爺爺在一起的時光,但是從沒想這種瑣碎的記憶會拍成電影,但導演做到了,所以向他致敬!天朝真該多出品這類電影。 雖然是小成本電影,但溫情滿滿,故事有些平淡,但仍然能體會能細水長流的感情,喜歡這種樸實的溫情!這部電影確確實實認認真真講好了一個故事,不到100萬的低成本國產電視電影,拍成這樣很不錯了。一個孤僻的孩子和一個脾氣乖戾的爺爺,兩個人都為對方而改變,還有對各自文化的堅持與融合,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對文化敬意。這樣一部還湊合的電影竟然看不到宣傳的影子,聽不到媒體的叫囂,版面全部留給那些不知所云的大成本大爛片去了,心寒! 或許,有時候,一部影片播放價值的體現,不是在于海報是不是像哪幅著名畫作、也不在于演員演的是否到位,像不像原本設定的形象或是著作、而某個橋段似乎抄襲了其他影片,或是什么時候在哪里勘過景,甚至不在于導演是否在現場;而是在于在哪里播放給了誰,從而再內心深處,使一個人真正發生的改變。 一老一小,一中一美,一個飽經滄桑,一個懵懂稚嫩,一個是皮影老藝人,一個蜘蛛俠粉絲,他們之間發生的故事簡單,質樸,真實,溫暖。孫悟空真的能打贏蜘蛛俠嗎?為什么要讓他們打架呢?既是孫悟空和蜘蛛俠的和解,也是自己與自己的講和。挺驚喜的小成本國產電影,結尾好幾個鏡頭非常美(雖然有過度煽情的嫌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走后,爺爺將大石壓在井口上,這是爺爺對孫子離開的不習慣,更是壓在爺爺心頭的大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