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軍隊戰斗力沒有發揮很大程度上是明朝政府自己的問題。而滿清通過一系列的策略成功收買了明朝將領的忠心,使得他們甘愿為大清肝腦涂地。 一、崇禎時期為何軍隊戰斗力不強?軍餉發不齊 崇禎時期明朝軍隊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的不穩定,厲害的時候能把皇太極擊退,不行的時候連農民軍都剿不掉,之所以出現這種原因,核心就在于明末的財政太過困難,連軍隊的軍餉都發不齊,軍餉都發不齊,你怎么指望軍隊給你賣力? (明朝軍隊缺糧少彈幾乎已經是常態) 根據倪元璐的記載,1600年明朝的財政收入為白銀3000萬兩,崇禎當政后,明朝的財政繼續惡化,政府歲入已經不足2500萬兩,與銳減的收入相比,軍費卻因兩面作戰而節節攀升,到了1620年,軍費已經漲到了2300萬兩,在大明的最后幾年,軍費更是只會多不會少。為了應對滿清光遼餉就加征了五次,每次的金額都多達上百萬兩,軍費耗費如此之大,以至于政府常常拖欠軍餉,軍隊領不到餉銀,怎么會賣力? (明朝軍隊生活艱苦) 而更讓人汗顏的是,國家財政如此困難,各級軍官還爭吃空餉,2300多萬兩的軍餉,名義上發給123萬士兵,但實際的兵員只有50多萬人,將近一半的餉銀涌進了軍官的腰包。一方面政府收入銳減,一方面貪腐橫行,軍隊的戰斗力則呢么會強? 記得熊廷弼當政時就說:“遼兵缺餉,身無寸棉,吾見將士裸體穿甲,心如刀割”。遼東的士兵很多連棉衣都穿不起,只能裸體穿甲,如此缺糧少彈物資匱乏還領不到餉銀的軍隊,怎么能打贏戰爭? 二、崇禎的多疑和餉銀的匱乏讓將領對朝廷三心二意 除了士兵,將領們對崇禎的忠誠度也很差。這主要源于兩個原因,一是崇禎的多疑讓將領們沒法放心。想當年袁崇煥戰功卓著,還不是因為幾項過錯就被凌遲處死了。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固然有錯,但是撤職或者關起來不就行了,偏要按叛國罪凌遲處死。想當初崇禎拉著袁崇煥一把鼻涕一把淚,一口一個國之棟梁,如今說翻臉就翻臉,這么個前車之鑒,將領們怎可不防?當時袁崇煥一死,孫承宗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遼東諸將聯合抗清,可見其影響之大。 (崇禎已經無法控制將領了) 除了袁崇煥這事,崇禎的多疑也助長了戰將們的憂慮,俗話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可崇禎偏偏抑制不住自己的疑心。比如對孫傳庭,孫傳庭明明對大明忠心不二,崇禎偏偏懷疑他可能擁兵自重,結果強行逼迫孫傳庭在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出關迎戰李自成,結果全軍覆沒,大明也由此喪失了最后一支生力軍。這么忠心的孫傳庭都懷疑,別的將領更得兩面派了。 (崇禎的多疑讓他一再催促孫傳庭出戰) 而餉銀的匱乏也使得諸將不得不自尋出路,自己籌措財源,要知道,軍隊和將軍之所以聽朝廷的,首先得是朝廷養得起他們,現在連軍餉都發不足,將領們完全依靠自己謀生,他們怎么可能對朝廷忠誠? 三、清朝的策略:高官厚祿,收買人心 那這幫人為啥到了清朝這邊就這么厲害呢?很簡單,高官厚祿啊,清朝初年多爾袞對明朝降將可是大大的優待,不僅給金銀珠寶,還給地盤統轄權,一旦明朝降將打下了一塊地區,多爾袞甚至不惜將地盤分給他們。以前,給明朝打仗,不給錢還吃力不討好。現在給清朝打仗,又是錢又是爵位又是地盤,何樂而不為。 (清朝用高官厚祿收買了吳三桂等人) 所以這幫之前消極怠工的明將,到了清朝這邊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氣打仗,在態度方面就完全不一樣。 當然,清朝的賞賜是臨時的,天下平定后還要收回來,但能騙一會就騙一會,而明朝的降將也確實都上鉤了。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欣喜若狂,但是很快康熙就要削藩算總賬,逼得吳三桂不得不造反。 四、讓投降的明軍入旗,成為特權階層 以上的高官厚祿是針對明朝將領的,而對于士兵,清朝給出的好處,除了軍餉錢糧外,還有入旗。比如孔有德降清后,其部下就全成了正紅旗的一員,成了正兒八經的旗人。 (旗人同樣包括很多漢人) 與很多人認知的相反,旗人并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階層,里面既有滿人,也有漢人蒙古人,漢人更是多達75%,他們除了包衣奴才就多是投降的明朝士兵。這些人成為旗人后,享有種種特權,在普通的漢人面前耀武揚威,欺男霸女,占盡了好處。 通過這種錢財加特權的賦予,投降清朝的明軍可謂是心甘情愿,一門心思為大清著想。清朝之所以能統一中國,靠的絕不是外表兇惡的滿族勇士,而恰恰是用謀略收買來的這些漢族降兵降將。 與其說清軍戰斗力強,不如說清朝高層的政治韜略實在玩得太好,以至于將中原的老油條們玩得團團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