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俗稱銅板,是清末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我國銅元誕生于清朝光緒十五年(1889年),它是我國錢幣史上“ 機制幣 ”的開端。銅元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因此外觀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銅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 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銅元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品種鑄額甚少,夙為藏家所追捧。 近年來,市場行情居高不下,在各大拍場上均有不俗表現,屢創天價。今秋多枚目前人氣高漲的晚清民國時期機制銅元薈聚,品相頂級,分外奪目。 1911年到1949年,北洋政府與國民黨政府鑄造發行了大量民國銅元,主要品種有開國紀念幣、共和紀念幣、黨徽古布圖分幣、平津銘文古布黨徽幣,其中一半以上的品種僅是試樣未流通,十分稀有。 接下來,世界歷史網就為大家盤點一下盤點民國時期那些曇花一現的銅元或銅幣: 1、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黃銅試鑄樣幣 1897年,無紀年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黃銅試鑄樣幣: 1897年無紀年奉天省造光緒元寶庫平七錢二分黃銅試鑄樣幣一枚,未發行,背面英文誤拼為“TENG-TIEN”,德國奧圖·拜赫(Otto Beh)公司雕模試鑄,存世僅見鋁、黃銅及合金試鑄樣幣,數量之少屈指可數;此枚黃銅樣幣制作精美絕倫,滿銅光,龍脊高聳,鱗片分明,品相完美,PCGS SP62+,目前同品種黃銅樣幣獲該公司評級入盒者僅三枚,此枚為唯一最高分。 2、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試鑄樣幣 宣統三年大清銅幣二十文試鑄樣幣一枚,青銅質,未發行,目前已知存世僅二枚。 此枚之外,另枚為馬定祥舊藏;樣幣極深打,版底平整,字口鋒利,鑄造精美,樣幣風范極致。 3、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元背廣西飛龍試鑄樣幣 1902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銅元背廣西飛龍試鑄樣幣一枚,背逆90度。 清代湖南省造光緒元寶背廣西飛龍十文銅樣幣,系德國造幣廠試鑄,未發行,目前存世僅數枚,是湖南銅元系列試鑄樣幣中的稀少品種,征集自海外資深藏家,極為珍貴。 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一枚,秀體字五角星版,屬德國試鑄樣幣性質,存世極罕;樣幣為類鏡面版底,鑄模深峻,龍圖鱗甲鋒利,幣面銅光亮麗,制作精美絕倫! 4、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 1902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 1902年湖南省造光緒元寶當十黃銅元紅銅試鑄樣幣一枚,秀體字五角星版,屬德國試鑄樣幣性質,存世極罕;樣幣為類鏡面版底,鑄模深峻,龍圖鱗甲鋒利,幣面銅光亮麗,制作精美絕倫。 5、甲辰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十文銅幣 1904年,甲辰江南省造光緒元寶十文銅幣一枚,開口“甲”編八尾版。 6、丙午戶部大清銅幣 1906年丙午戶部大清銅幣中心“湘”十文一枚,大“湘”火珠有芒版~ 1906年丙午戶部大清銅幣中心“湘”十文一枚,大“湘”己字龍版,版式較少見~ 7、丙午戶部大清銅幣中心“鄂”二十文 1906年丙午戶部大清銅幣中心“鄂”二十文一枚,龍鱗滿打,原鑄銅光,品相完美,目前為該公司RB級評級紀錄。 8、己酉度支部大清銅幣 ![]() 1909年己酉度支部大清銅幣中心“川”十文一枚,地方龍版,品相難得! 9、民國銅元 天津總廠于1916年鑄造了中間帶圓孔的嘉禾銅幣,該幣設計精美,印制規整,采用了現代化的工藝技術,這是近現代中國機制銅幣的一個新臺階。 ![]() 這種中孔嘉禾銅幣十分獨特,制作時間跨度大,有民國五年和民國二十二年兩種紀年,面值有五厘、一分、 二分三種,其中滿穿和簽字版為珍品。下面我把這種中孔嘉禾銅幣的幾種版別介紹下: ![]() 民國五年中孔嘉禾五厘,較少品種。 ![]() 民國五年中孔嘉禾五厘,滿穿,珍品。 ![]() 民國五年中孔嘉禾壹分,較多品種。 ![]() 民國五年中孔嘉禾壹分,滿穿,珍品。 ![]() 民國五年中孔嘉禾壹分,簽字版,珍品。 ![]() 民國五年中孔嘉禾二分,珍品。 ![]() 民國二十二年中孔嘉禾壹分,較少品種。 ![]() 民國二十二年中孔嘉禾二分,甚少品種。 10、雙旗幣十文 生產這些硬幣的造幣廠多達六處:武昌、南京、天津、安慶、重慶、上海。 ![]() 面值書寫則有五厘、 半分、一分、二分;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 一枚、二枚、五枚、十枚、五十枚十三種之多。 而其實質不過就是銅輔幣而已,如此名目紛繁,與歷史上以亂鑄貨幣聞名的王莽時代相比有過之無不及,充分暴露了民國貨幣制度的混亂。 11、洪憲元年湖南開國紀念幣當十銅元 洪憲元年湖南開國紀念幣當十銅元一枚,尖瓣花英文無間隔版,銅光滿溢,品相完美。 ![]() 洪憲”為“中華帝國”年號,這是一個逆歷史潮流而動的短命皇朝,是一場恢復封建帝制的鬧劇。自袁世凱1915年12月25日宣布第二年改元“洪憲”,到1916年3月22日不得不取消帝制,一共做了83天未正式登基的皇帝。然而,就是這個最為短暫的皇朝帝國,它的開國紀念幣卻誕生了,不能不說來得之快。 12、民國背梅花雙旗五仙銅幣 民國背梅花雙旗五仙銅幣一枚,黃銅質,鑄造精美,制作圖案清晰精美,藝術價值高。 ![]() 雙旗幣在如今市場上具有一定保值和升值功能,一直都也都是最具有藝術投資價值的錢幣之一。 13、天津造袁世凱像大面型共和紀念十文 1912年3月,封建軍閥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當上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同年,天津造幣廠根據財政部關于鑄造紀念幣的規定,鑄造了袁像共和紀念十文銅元。按實物,此紀念幣可分小面型和大面型兩種版別。其中,前者較少,后者極稀。 ![]() 袁像大面型十文銅元正面為穿元帥服的袁世凱半身像,背面中間鑄紀值文字“十文”,外飾以嘉禾圖案,上緣鑄“中華民國”,下緣鑄“共和紀念”。 由于此幣袁像與小面型相比,顯得大而粗糙,故前人定之為初鑄之品,名為“初版”,并有根據上述特征而產生的俗稱——“大面孔”。此幣的質料,以傳世實物而言,有紅銅質和鉛質兩種,均為試鑄樣幣。 14、孫中山像背帆船壹圓銀幣正、反單面銅質樣幣 ![]() 民國二十三年孫中山像背帆船壹圓銀幣正、反單面銅質樣幣各一枚,幣模雕刻深峻,鑄造精美,少見,均為PCGS SP63BN,目前均為BN級評級紀錄。 15、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十文銅幣 1912年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十文銅幣一枚,背“嘉禾珠圈”版,打制極為清晰深峻,壓力十足,鏡面底版,原色深玫瑰色包漿,底光閃耀,極其美麗,狀態頂級,不可多得,十分難得罕貴。 ![]() 加厚版目前存世僅見二枚,江南資深藏家出品,金盾PCGS MS63BN近未使用品。 16、黎元洪像免冠開國紀念壹圓銀幣 1912年黎元洪像免冠開國紀念壹圓銀幣一枚,何子芳刻模,武昌造幣廠鑄造,該幣正面圖案中央為黎元洪免冠像,珠圈外上環鐫中文隸書體“中華民國”4字,下環鐫中文隸書體“開國紀念幣”5字,珠圈外左右兩側有梅花圖案;背面圖案中央是豎鐫“壹圓”2字,珠圈外上環鐫英文“THEREPUBLIC OF CHINA”(中華民國),下環鐫英文“ONE DOLLAR”(壹元)。兩側偏下有五角星。此幣打制極為深峻精美,壓力十足,人像生動傳神,纖毫畢現,鏡面底版,原色包漿車輪轉光,光澤柔和悅目,如夢似幻,品相頂級,極為難得可貴。 ![]() 1912年孫中山像開國紀念“下五星”版壹圓銀幣,全原光,正面中央為孫中山側面肖像,上中華民國四字,下開國紀念幣五字,左右五瓣梅花各一枝,五權憲法意者也。背中壹圓二字,而輔以嘉禾,各一枝,每枝一穗三葉,三民主義意也。上英文中華民國,兩端隔以兩五角星,下英文壹圓。鋼模初打,為人像幣罕見品相,極為珍貴,收藏投資者價值極高。 ![]() 1915年湖南洪憲元年開國紀念中華銀幣壹角一枚,袁世凱稱帝時,長沙造幣廠鑄造,后因袁世凱帝制廢除而全數收回熔毀,存世極為稀少,此枚原光五彩氧化,光澤艷麗,保存完美無瑕,極為珍罕,此枚征集自本場拍賣品第1406號“廣東七三反版樣幣”同一資深藏家,完全未使用品。 17、民國時期段芝貴像背嘉禾銅質紀念章 民國時期段芝貴像背嘉禾銅質紀念章一枚,天津造幣廠鑄,銅質精良,制作精美,存世極為罕見。 ![]() 段芝貴(1869~1925年),安徽合肥人,字香巖。北洋武備學堂畢業。歷任陸軍第三鎮統制、督練處總參議。武昌起義后,被袁世凱委任為武衛右翼翼長,旋護理湖廣總督。民國成立,任駐京總司令官,統治陸軍和武衛右軍,繼任拱衛軍總司令、察哈爾都統。 18、河南當百文銅元黃銅試樣 1928年河南當百文銅元黃銅試鑄樣幣一枚,直徑: 40毫米,重量: 24.5克,光邊,坯餅厚重,材質精良,鑄造規整,保存完美無瑕,目前僅見此枚,馬定祥舊藏,征集自海外資深藏家,完全未使用品。 ![]() 民國十七年, 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全國易幟,韓復榘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后,轉而生產當百文銅元,背面右側一旗由原來的北洋政府五色旗改為國民政府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與國民黨黨旗,河南當百文銅元可能就是在此背景下的新試模樣幣。 19、安徽省造九星十文開國紀念銅幣 安徽九星十文銅元的鑄造情況,史料失載。根據幣面所鑄的“開國紀念”四字來看,此幣當為民國元年(1912)鑄造。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對全國的造幣廠進行裁撤歸并。其中,安徽省造幣廠歸并于江寧(今南京)戶部造幣分廠。民國期間,安徽省也未重建造幣廠。因此,它的鑄地并不是安徽省。 ![]() 安徽九星十文銅元至今僅見一枚,素有“孤品”之稱。其發現的時間為三十年代初。最早得到此幣的是浙江金華的宋兆松先生。不久,宋氏轉讓給錢幣收藏家蔣伯塤先生。接著,錢幣商平玉麟先生和德國籍錢幣收藏家漢南先生先后成為此幣的得主。約在四十年代中期,漢南先生回國,此幣轉歸張璜先生收藏。 20、廣西省造光緒元寶十文 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廣西巡撫李經羲奏準在廣西籌建銅元局。但是,由于當時正值銅元泛濫,民間折價使用,十文銅元減至八折、七折不等。各省為維護本省利益,往往禁止它省銅元流通,致使一國之幣不能暢行一國之內。且各省銅元,成色參差,形制各異,幣制紊亂。 ![]() 為整頓幣制,清政府頒布《整頓圜法章程》,限制各省鑄額,確定銅元成色、形制,令天津戶部造幣總廠鑄造名為“大清銅幣”的新式銅元,并由戶部將新幣祖模頒發各省,仿效鑄造。原有舊幣一律停鑄,以期劃一。 接著,又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對全國的造幣廠進行裁撤歸并。其中,廣西并歸廣東為一廠。因而,廣西銅元局未及開機鑄造便被裁撤。傳世的廣西光緒十文銅元,并非廣西省所鑄。舊傳其為廣東造幣廠代鑄試樣,因無史料,尚待考證。 21、江西省造辛亥大漢銅幣當制錢十文 辛亥(1911年)江西省造大漢銅幣中心“贛”十文,為銅圓大十珍之一,背面有一劃痕,美品,極為罕見,源于張璜先生舊藏,后為丁張弓良女士收藏。 ![]() 江西省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二月設造幣局于南昌,稱謂“江西南昌府局”簡稱“昌局”,全國十七省共設二十局,各省均大量發行銅圓。以“光緒元寶”及滿文書寫“寶昌”,每枚銅元標明“當十”或“當制錢十文”。背面用龍為圖案,各省均采用此種圖案,唯不同處即是局名及年份而已。 辛亥年(1911年)革命軍為推翻滿清專制政府,全國各地掀起革命浪潮,響應武昌起義,江西省為最早發動革命,由同盟會同志聯絡新兵,進攻撫署,驅逐清兵,宣布獨立。為痛恨清政府,抵制使用滿清錢幣,由革命分子設計在造幣局鑄江西省造“大漢銅幣”一種。 22、四川省造背黨徽梅花圖貳分銅輔幣試鑄樣幣 ![]() 民國十九年(1930年),四川省造背黨徽梅花圖貳分銅輔幣試鑄樣幣一枚,紅銅質,薄版,未正式發行,鑄造精美,帶有原鑄銅光,保存完美無瑕;此品種所見甚少,素為四川銅元大珍。 23、四川省造背黨徽梅花圖貳分銅輔幣試鑄樣幣 ![]() 民國十九年,四川省造背黨徽梅花圖貳分銅輔幣試鑄樣幣一枚,紅銅質,Y-476/CL-SCJ.62,薄版,未正式發行,鑄造精美,帶有原鑄銅光,保存完美無瑕;此品種所見甚少,素為四川銅元大珍,完全未使用品。 24、四川五文型馬蘭銅幣合面 ![]() 民國時期四川五文型馬蘭銅幣合面一枚,俯首馬,品種與品相均十分少見,制作圖案清晰精美,藝術價值高。 25、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文(1904年) 2010年12月,在美國Stack&Bowers 公司香港錢幣拍賣會上,一枚已飽經風霜的“四川省造光緒元寶當三十”飛龍銅元以310萬人民幣拍出(此枚為已故香港收藏家黃華樞先生收藏),向人們真實地展現了中國銅元的魅力! ![]() 紅銅四川當三十飛龍 ![]() 四川當三十水龍,被許多愛好者認為是銅圓第一珍 四川光緒當三十銅元,按背面龍圖不同,可分“立龍”版和“飛龍”版兩種。“飛龍”版者,正面中央鑄一花星,外環鑄“光緒元寶”及珠圈,上緣鑄“四川省造”,下緣鑄“當三十”,左右兩側鑄滿文“寶源”˙背面中間鑄龍圖,外環珠圈一道,上緣鑄英文紀地“四川”,下緣鑄紀值文字,分別為阿拉伯數字“30”及英文貨幣單位“文”,左右兩側各鑄一“梅花星”。 四川省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在省城(成都)機器局附設成都銀元局內開鑄銅元。次年,又興建銅幣廠,專鑄銅元。四川省鑄造的銅元,按幣面上緣所鑄的紀地文字,可分“四川官局造”和“四川省造”兩大體系。四川當三十銅元屬于后者。 四川當三十銅元,是未被獲準發行的試鑄幣。未被獲準鑄發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當三十的幣值不符戶部關于銅元鑄造的規定。中國的銅元,在初創階段,各省是各自為政的,成色、圖案參差繁雜,幣制十分紊亂。清政府曾不斷對幣制進行整頓,力圖劃一。四川當三十銅元鑄于光緒三十年間,已處于“光緒元寶”銅元后期階段。根據戶部的要求,當時各省鑄造銅元,須援引廣東成法,成色、圖案及面值以廣東省銅元為標準。廣東省銅元的幣值分別為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等。顯然,四川當三十銅元的鑄造是不符合這一標準的。此外,在清代的銅元鑄鑄造中,面值當三十者,唯有四川一家。 26、云南省造一仙銅幣 ![]()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云南當局鑒于滇幣信用破產,富滇銀行無法維持,于同年六月三十日,公布結果,七月一日富滇新銀行正式成立開業,以新制雙旗二仙、五仙銅幣為新的法定輔幣,一仙僅是試鑄,沒有流通。 27、廣東省造五羊圖壹仙銅幣樣幣 ![]() 民國二十五年,廣東省造五羊圖壹仙銅幣樣幣一枚,CCC-18/CL-KT.29,中孔臺階版,設計頗具地方特色,制作精致美觀,存世數量稀少,為民國銅元珍貴品種,品相完美者更為收藏愛好者夢寐以求,PCGS SP63BN,目前為評級紀錄第一名。 28、廣東一仙銅幣 目前市場上的一仙銅幣在市場上極為缺少,往往都是有價無市。因為一仙銅幣藏品稀少且收藏價值極高,也讓市場上的仿品也越來越多。隨著錢幣收藏隊伍的不斷壯大,一些停用退出流通領域的錢幣和限量發行的古錢幣越來越少,受價值規律影響,這些錢幣價值直線上升。 ![]() 古錢幣之所以珍貴,不僅因為歷經歲月滄桑,存世數量稀.少,設計精美、鑄造技術高超,更因為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它記錄著各個朝代、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金融、商業、文化、科技的發展和變遷,意義重大,價值深厚。 29、民國二十五年廣東人像一仙 民國二十五年,國民政府全面推行法幣政策,并由中央造幣廠發行有國民黨黨徽布圖的銅、鎳輔幣,流通全國。二十五年廣東一仙可能在此情形下,故未發行,存世非常稀少。(注:在94年香港泰星錢幣拍賣會上,曾拍出一枚,原為新加坡黃元文先生所藏) ![]() 當時廣東的主政者陳濟堂標新立異,另外發行了以五只羊為圖案的壹仙銅幣,俗稱五羊幣。紅銅質,制作精美,唯中心穿孔,似五羊入虎口,不大吉祥,而停止發行,傳世不多,向為收藏家喜愛之珍品。 30、廣東省造五羊圖一仙 陳濟棠領導的廣東政府,為了抵制南京政府推行法幣政策,于民國二十五年試制了孫中山像廣東一仙和五羊圖一仙銅元。廣州自古有五羊仙人的傳說,故又稱五羊城。 ![]() 廣東五羊圖銅幣,以五羊圖的巧思間接代表廣東政權,具有濃郁的地域風格,設計獨特,制作精美,圖案布局與主題構思之巧妙,堪稱民國銅元之最。然而因不合當時政府推行的幣制,發行后不久即被收回,傳世數量尤為稀少,是深受藏家喜愛和追逐的珍品。 五羊圖壹仙銅幣的流通時間比較短,因為當時正值政府推行幣制統一政策,朝野有識之士針對五羊幣發出了“誰是牧羊之人”的質詢。政府當 局為息事寧人,佯稱五羊幣背孔周圍用了五個篆書“羊”字連結成回紋的形狀,是“羊落虎口”不吉之激,盡量回收熔毀。這樣,流傳于民間的五羊銅幣就非常稀少,甚為難得。 31、香港一仙銅幣 ![]() 香港的一分硬幣又稱為一仙,1941年英國當局生產了500萬枚一仙流通幣裝船運往香港,不料途中該船被戰火截擊沉沒,船上裝的500萬枚一仙幣全部沉到海底,事后英國當局也沒有采取補救措施。 就這樣,先期在香港見到的絕少數的1941年一仙硬幣,很快成了收藏家的爭奪目標。 32、云南二十八年一仙 黃銅質的,俗稱"韶關版百",但實際非廣東韶關鑄造,據最新考證為云南省度鑄造。 ![]() 民國二十八年黨徽布圖壹仙,貳仙黃銅幣 民國28年為1939年,日寇入侵時期,國民政府很多重要機構都遷問往西南地區,在四川、云南利用舊有設備和從大淪陷區撤退的設備鑄造版貨幣,這種所謂的"韶關"版只鑄造一年,有1仙,2仙2種面值,其中1仙較少。 33、吉林省造光緒通寶辛丑制錢二十文 據記載,吉林省于光緒二十四年(1898)將原吉林機器官局改建為銀元局,鑄造光緒元寶銀元。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又于銀元局內開鑄銅元。此幣幣面干支紀年為“辛丑”,即光緒二十七年(1901)。這也許說明了它是吉林省在正式鑄發銅元的前一年所鑄造的試樣。 34、哈爾濱壹分軍艦圖紅銅幣 哈爾濱壹分軍艦圖紅銅幣(1930年),中國錢幣以兵艦為圖案的,僅見此例。可惜關于這枚銅元的鑄造背景,至今未能找到確實的材料,我們只能在現存的實物資料中尋找一點可供印證的線索。 ![]() 民國十八年東三省一分銅元的正面圖案,與這枚哈爾濱兵艦一分銅元十分相似,我們推斷這兩枚銅元很可能出自同一造幣廠。 據前人考證,民國十八年東三省一分銅元系遼寧省沈陽造幣廠所鑄。如果前面的推斷能夠成立的話,那么,哈爾濱兵艦一分銅元便是民國十九年(1930)沈陽造幣廠的出品。至于當時為何以兵艦作為鑄幣的圖案,只能留待今后探索。 35、奉天省造光緒元寶中花十文紅銅元 中國銅元,珍品濟濟,可謂鳳毛麟角者,屈指難盡。舊時的泉界,曾試圖就珍稀而言來列陳,中國銅元前十名,并冠以“十大金剛”之稱,然終因不相伯仲者屢現,不可以“十”而概之。 ![]() 顧此失彼,一時間,諸說并起,不同的“十大金剛”版本鼎足而立,當仁不讓,互不替廢。不過無論在何一“金剛”版本,“奉天中花”銅元,均無一例外的被擇入其中,成各種所公認的大珍品 36、維多利亞女王像香港一仙銅幣 英國1866年4月20日是“香港造幣廠”開設時期,由于港幣制造量不多,加上在流通中有部分流入中國內陸,香港市面上的流通貨幣還是以銀兩及西班牙銀幣、墨西哥銀幣為主。 ![]() 該廠開工Govern-ment公告中所定的民間可以委托造幣廠制造銀幣的條款,既有違于財政原理,又因英籍富商反對而無法取消。只得考慮以結束造幣廠來收回貨幣發行權。 1868年1月1日宣布造幣廠經營不善,嚴重虧損而停辦。該廠生產的“香港壹圓”銀幣,幣重26.9568克,直徑39毫米,成色900,正面為維多利亞女皇像,外圈上下分別環列英文VICTORIA和QUEEN,左右飾以回紋;背面中間圓形“壽”字外環以漢字面值“香港壹圓”,字邊用云紋裝飾,外圈回紋內是英文HONG KONG ONE DOLLAR和制造年號。該廠生產的“香港半圓”銀幣,幣重13.478克,直徑31毫米,成色900,幣面花紋除面值外,均同壹圓銀幣。 本文發布于世界歷史網的文章,如有轉載,請注明原文摘自于世界歷史網:http://www./minguo/zhengshi/3036.html,注明網站地址;否則,禁止轉載;謝謝配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