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7月,在國內坐了一年多冷板凳的原日軍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晉升大將軍銜并調任華北方面軍司令官,據說這是裕仁欽點的任職。這個家伙到達北平司令部以后閉門不出,仔細研究了多田駿等前任的作戰資料,開始形成自己的一整套戰術理論,其中就把諾大的華北分為治安區、準治安區和非治安區三大類型,并且計劃在三年內把日軍實際控制的“治安區”面積從現有的10%擴大到70%。 八路軍總指揮 也就是說,所謂治安區就是日軍實際有效控制的地區,包括主要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線,約占華北總面積的10%,我方當然稱為“敵占區”。而“準治安區”就是日軍和八路軍交錯存在、互相拉鋸的地區,約占華北總面積的80%,我方稱之為“游擊區”。 至于“非治安區”即指在通常情況下日軍勢力所不及的地區,占華北總面積的10%左右,也就是我方的“抗日根據地”。 所以要注意,由于日軍始終沒有西渡黃河成功,除了陜甘寧邊區是相對安全的之外,其他抗日根據地均被稱為“敵后抗日根據地”,因為這些區域就在日軍的眼皮底下,被敵占區和游擊區分割成為大小不一的塊塊。 根據日本方面的統計,在占總面積80%的游擊區(準治安區)中,日軍占據優勢的地區依然達到了60%,如此算來,八路軍和其他地方抗日武裝比較活躍的區域,僅占華北總面積的30%左右,形勢是非常嚴峻的。 八路軍副總指揮 日軍一時無力全部控制華北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1938年抗戰進入相持階段以后,華北方面軍兵力大約穩定在23萬人左右,面對華北8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和1億左右的人口,日軍的兵力密度非常稀薄。 因此在延安的正確指導下,從1938年10月下旬至1941年3月,是抗日根據地的大發展階段,晉察冀、晉綏、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等軍區的武裝力量迅速壯大,極大威脅著日軍所謂的后方。 但是隨著岡村寧次的到來和日本對華政策的調整(對重慶政府以軍事打擊為輔,以政治誘降為主),而集中兵力進行“治安肅正作戰”,因此從1941年4月至1942年底,各敵后抗日根據地屬于退縮和堅持階段,斗爭至為殘酷。 一方面,是各根據地受到日軍、偽軍和頑軍的三重打壓封鎖,經濟上非常困難,生活必需物資匱乏,另一方面,是日軍抽調兵力對各根據地進行滅絕人性的“大掃蕩”,岡村的所謂“三光政策”就是此間提出來的。 左權將軍 從1941年春天開始,日偽軍用于“掃蕩”八路軍、新四軍根據地的總兵力已達80余萬人,甚至超過了正面戰場的兵力總數,日軍憑借機動優勢和裝備優勢,經常對抗日根據地實施奔襲、偷襲 、乃至于“鐵壁合圍”等作戰方式,使裝備低劣彈藥匱乏的抗日武裝遭到慘重損失。 所以別把抗日根據地想像成為很安全的后方,不僅是平原地帶,哪怕是核心山區,也會遭到日軍的掃蕩。 岡村寧次策劃的“五一大掃蕩”過后,冀中地區所有縣城和重要集鎮全部陷于敵手,原冀中抗日根據地被分割成為2000多個小塊區域,日偽軍再以先包圍再“拉網掃蕩”的戰法進行清剿,致各根據地損失非常嚴重。 據不完全統計,在此期間冀中八路軍減員10000余人,抗日民眾被屠殺50000余人,出現了“村村皆戴孝,家家聞哭聲”的慘景,敵后抗日游擊戰爭,遠比你我想象的要殘酷的多。 晉察冀軍區司令員 八路軍和地方武裝、游擊武裝在事實上牽制了大量日軍于華北,當然在同時也承受了空前的犧牲,僅1941年日軍就與八路軍發生戰斗17198次,平均每天要爆發50次以上的戰斗! 而在這一年里,不僅各抗日根據地遭到敵人的圍剿和蠶食,我軍民傷亡也十分重大,各類武裝共計犧牲98318人,傷者無算,晉察冀、冀中、山東等抗日根據地均遭日軍進攻和嚴重破壞。 即便是位于太行山區、太岳山區深處的八路軍總部機關,也遭到了日軍的奔襲合圍,1942年5月,岡村命令駐山西第1軍出動兩個師團、兩個獨混旅團各一部,突然合圍位于山西遼縣境內的我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機關。 由于中心根據地的建設比較健全,所以當時被封閉包圍的有八路軍總部、北方局、政治部、供給部、軍工部、報社、干校等雜七雜八的眾多單位,非戰斗人員數量龐大,真正的作戰部隊僅有一個總部特務團。 行軍中的八路軍部隊 當時八路軍主力部隊大多跳到外線作戰,所以總部和北方局機關只能冒死突圍,八路軍副總指揮、前敵指揮部總指揮彭德懷,和副參謀長兼前指參謀長左權均身陷重圍,形勢堪稱千鈞一發。 最終彭總和大部人員脫險,而左權將軍壯烈犧牲,同時犧牲或者被俘的還有上千名干部、學生和戰士。進一步證明,在抗日敵后作戰中,沒有哪個根據地是絕對安全的,經常要面臨生死考驗。 直到1943年以后,隨著日軍在太平洋上不斷慘敗,華北日軍的大部分重裝部隊被調出,各抗日根據地才進入到恢復和擴大的第三階段。 到抗日戰爭后期,八路軍、新四軍共建立了晉察冀、晉綏、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廣東、瓊崖、湘鄂贛、鄂豫皖、河南、浙東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含陜甘寧邊區),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億,遍布全國的19個省區。 抗日根據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