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德國瓦爾特·本雅明的《單行道》。 其中有一篇關于作家寫作技巧的文章,列舉的十三條技巧并不是關于構思、組織、提煉和達成的具體的可應用性技巧,而是更偏向于寫作的態度和心理上的指導。 奧義一:忠于自我 “想著手寫作一部比較重要的著作的人都應該善待自己,每寫完一點都不要克制自己任何繼續寫作不會有不良影響的想法。” 【解讀】 重要的著作:大體可以分為三類:文學類、暢銷類和網絡小說類。 善待自己:這是忠于自我的一種態度,對于靈感、情感、立場、構思、技巧乃至身體的自我忠誠。 不要克制:任何大篇幅的寫作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想法,會偶遇很多的新元素,會隨時覺醒新的敘述方式甚至是新的文體結構,這些想法不可避免,并且能夠使寫作過程變得有趣,或者通過這些想法,會使作品變得精彩。 奧義二:懸念叢生 “如果你想談談已經寫完的部分,那是可以的。但是,寫作過程中不要將已寫完的部分讀給別人聽。你由此獲得的每一次滿足會阻礙你的寫作速度。如果遵循這個原則,想說給別人聽的欲望會越積越多,但那最終會成為圓滿完成作品的動力。” 【解讀】 心理:暫時性的滿足會填補欲望,并且會延緩實現持續的欲望。 分享:這個世界上可能不會存在這樣的作家:作品只是寫給自己。作品最終都是拿來分享并以此獲得認可甚至是追捧。因為網絡,當代的作品分享模式變得更加的快捷。 追劇:在網文寫作過程中,尤其是動輒幾百萬字的網絡小說寫作,讀者是以追劇的心情等待更新,而大多寫手以此謀生,因此這種情況下,讀者所需的滿足超越寫手講述的欲望,但是必須進行持續的分享;需要做到的是每一次的更新力爭精彩和完美,最好是儲備足夠量的后續章節。 懸念叢生:無論是哪種長篇寫作,必定是存在“懸念”,其中還有作者自己的懸念,而作家自我懸念的積聚,是實現作品精彩和圓滿的關鍵所在。 奧義三:專注生花 “在進入工作狀態的時候,要避免接觸日常平庸的事情。伴隨著庸懶聲調而處于半放松狀態無益于事。相反,有鋼琴練習曲或工作時發出的絮絮嘈雜聲,與深夜感受到的寧靜同樣的重要。如果說后者使內在聽覺變得敏銳,那么,前者就會成為文體的試金石,文體一旦出現,它就會淹沒那些外在的聲音。 【解讀】 環境:寫作對于安靜的環境要求是苛刻的。緣于寫作是專注地將思想凝練為文字,凝練的過程中除了尋找準確的詞語進行組合之外,還有句式的流暢表達甚至是創造具有風格的句式。在這一過程中被噪音或瑣事打斷,是非常惱火的事。 文體:這里的文字可以總歸為靈感,所謂的靈感除了構思情節之外,還有表達過程中的一種欲罷不能的順暢感和興奮感。 音樂:情況往往是這樣的:即便你是戴著耳機聽著音樂但是專注的寫作的時候,音樂本身其實無法進入你的大腦,反而是另一種過濾嘈雜的方式。 奧義四:忠于形式 “不要隨意使用寫作工具。刻板地堅持使用某些紙和筆墨是有益處的。不要奢侈,但是必須保證這些器具充足。” 【解讀】 形式:電腦及網絡的好處在于:更快速的呈現文字和更快捷的發表分享;尤其是動輒幾百萬字的網絡作家,不可能用筆墨和紙張來寫作。筆墨和紙張的好處在于:能夠留下創作的痕跡,在紙張上用筆修改作品和電腦上修改文檔時兩種感覺,前者更適合于一些經過深思熟慮進行的深刻領悟類作品。 習慣:使用固定的軟件、字體、字號和顏色,在形式上形成統一,形成習慣對于寫作不是壞事,每一個作品至少是保持了一種風格或者是文體,而形式上的固定和習慣的養成,有益于創作過程中的協調一致。 奧義五:忠于自我 “不要讓任何一種思想隱姓埋名地流逝而過,要嚴格在小本子里紀錄下你的每一個思想,就像當局登記外國人那樣嚴格。” 【解讀】 自我:創作伊始,就已經是在呈現自我。任何一個作品最終呈現的都是作者的自我思想,之所以文學作品往往比影視及其他藝術類更具有魅力和傳承性,除了文字本身的文明屬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作者獨特的自我思想能夠感染、引導、啟發讀者。所以,一千個人讀《漢姆雷特》,就會有一千個漢姆雷特。 記錄: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極大地便利了記錄。 奧義六:老謀深算 “讓你的筆不要追隨靈感。這樣,靈感反而會被磁力吸引般地自己走進你的筆端。你越是審慎地對是否馬上寫下某個想法持猶豫態度,這個想法就會發展得越成熟地走向你。說出的話語征服了思想,但寫出的文字支配著思想。” 【解讀】 誤導:當正在創作一個作品的時候,靈感往往會誤導自己。例如發現新的結構、新的表述方式甚至新的故事情節,容易讓人興奮,如果盲目的運用這些靈感,往往會使已經完成的部分成為獨立的一部分,甚至整個作品都會支離破碎,不成整體。 存檔:當然,在創作過程中發現新的靈感不是壞事,遵照奧義五,隨時進行記錄,作為存檔,也許在另一部作品中能夠發揮作用。 奧義七:不可撤銷 “永遠不要因為你沒有什么可寫了而停止寫作。寫作是一種文學榮耀的使命,只有在定死的時刻(進餐,約好的事情)或者在作品完成之時才能中止。” 【解讀】 休克:也許世界上任何一部優秀的作品,其作者在創作過程中都有“休克”的經歷。畢竟創作不是謄寫工作。 使命:熱愛文字及創作,并期望取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甚至是以此為業,就必須要有使命感:自我實現的使命感。 奧義八:暫停調整 “工工整整地抄寫你已寫好的東西,以此填補靈感的空白,直覺將會在這個過程中蘇醒。” 【解讀】 時代:因為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因為科技的發展,脫離紙張筆墨進行創作已是現實。甚至在未來,手寫的紙張作品將成為稀世珍品。 取代:“靈感的空白”便是奧義七中的“休克”狀態。取代抄寫完成部分以獲得靈感的方式可以是打印并閱讀。 奧義九:持之以續 “至少每天寫一點——但也可能是若干星期。” 【解讀】 作品:即便故事情節簡單到只是兩個人的對話,但是能夠寫到幾十萬字、上百萬字的時候,它也就成為了一個作品。所以創作是一個保持持續狀態并最終完成的過程。 持續:網絡寫手的創作壓力來源于讀者的“追劇”,所以網絡寫手的創作必須是持續的,讀者在等,市場在等,偶爾的中斷更新都會影響到銷量。 奧義十:驚艷之章 “從不要將沒有通宵達旦寫作過的作品視為完美的。” 【解讀】 煙花:如果把作品比喻為一段時光或者一段悠長的歲月,那么必定有一個燃放煙花的時刻:故事情節或是文體靈感最讓讀者過癮的驚艷部分。 未知:當作者完成一部作品的時候,甚至他自己都不能發覺哪一部分是驚艷的,更多的時候,是讀者才會發現驚艷之章。 奧義十一:別處生輝 “不要在你熟悉的書房里寫一部作品的結尾,你在那里找不到寫作結尾的勇氣。” 【解讀】 態度:當以使命感接近完成一部作品的時候,作者總會有忐忑不安的心情,甚至變得優柔寡斷,這是因為作者對于自我思想的總結是謹慎的態度。 奧義十二:按序進行 “創作的幾個階段:思想——風格——文字寫作。 思想扼殺靈感;風格約束思想;寫作報償風格。” 【解讀】 程序:創作提綱(故事情節)——選擇表述方式——文字呈現。 關系:往往有這樣的情況:想到一個充滿靈感的起源或者開頭,但是創作很快就被卡住,甚至不得不放棄,原因在于思想沒有成邏輯主線,終究會毀掉靈感。 創作伊始就注重風格的作者,同樣會有上述的遭遇。作品的風格是在創作過程中自己逐漸形成,而非刻意地訂制所能實現。因此選擇一種固定的表述方式,是最終獲得風格的最好方式。 奧義十三:起死回生 “寫成的作品是構想死去時的面容。” 【解讀】 成尸:作品完成的時候,就像一具尸體躺在作者面前。 復活:作品的復活,交給讀者。 孤城歡 2014.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