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地處魯南,是山東省的最南端,西臨微山湖,南與江蘇徐州相接,京杭大運河韓莊段自南境穿過,境內有著名的臺兒莊古城,因臺兒莊大戰和鐵道游擊隊聞名中外,也是我國著名工礦城市,因煤炭產業而設市,有“魯南煤城”之稱。 棗莊市域原為嶧縣、滕縣轄地,而棗莊原為一個小村莊,唐宋時形成村落,因多種棗樹而得名。明清時,棗莊為嶧縣所轄,這一時期今棗莊市域屬嶧縣、滕縣兩縣,清末時李鴻章于棗莊設“嶧縣中興礦局”,棗莊近代化煤炭開采自此而始,而中興煤礦也是我國最早的民族煤礦公司,棗莊因此而迅速發展。 民國初,今棗莊東南為嶧縣,西北為滕縣,臺兒莊大戰后魯南淪陷,國民政府在棗莊的統治崩潰,1938年至1949年間由于戰爭影響,嶧縣、滕縣及周邊數縣間曾有三十余個縣級人民政權,多屬魯南區、魯中南區。其中,1943年曾有棗莊辦事處,這是第一個以棗莊為名的政區,1945年至1947年間曾以將原棗莊辦事處改為棗莊市,到1948年又設有縣級棗莊行政辦事處。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時,今棗莊分屬山東省魯中南行政區臺棗專區、尼山專區,今境有嶧縣、滕縣、白彥、臨城、麓水、鳧山、蘭陵及棗莊行政辦事處等縣級建制,其中嶧縣、滕縣分別為臺棗專區、尼山專區專署駐地。 1950年5月,山東調整行政區劃,魯中南行政區撤銷,臺棗專區、尼山專區合設滕縣專區,今境均為滕縣專區所轄,1953年滕縣專區專署遷駐濟寧并改稱濟寧專區。建國初數年間,戰爭時期所設白彥、臨城、麓水、鳧山、蘭陵及棗莊行政辦事處等縣級建制紛紛撤銷,到1959年底今棗莊市域已經恢復為東南為嶧縣,西北為滕縣的格局,兩縣均為濟寧專區所轄。 1958年,嶧縣政府駐地遷駐棗莊,1960年升為縣級市,以政府駐地棗莊為名稱棗莊市,仍隸屬于濟寧專區。1961年,棗莊市升為山東省省轄市,為濟南、青島、淄博之后的第四個地級市,原縣級棗莊市行政區域分設為齊村、臺兒莊、嶧城、薛城4個區。1976年,棗莊市以齊村區一部析設市中區,1983年齊村區改稱山亭區,自此形成棗莊市中區、嶧城區、薛城區、山亭區、臺兒莊區五區格局。 棗莊市現轄五區之外還代管縣級滕州市。1960年縣級棗莊市成立時,滕縣臨城公社164個自然村劃歸了棗莊,兩縣均屬濟寧專區,1961年棗莊市升為省轄市,到1979年滕縣由濟寧地區劃歸棗莊市管轄,1983年滕縣東部八個公社又劃歸新設山亭區,形成今滕州市域。1987年,滕縣改為縣級滕州市,仍由棗莊市代管。 |
|
來自: 海潮軒 > 《社會 經濟 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