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是分別,即對十四個問題不加分別,不涉入、不討論、不研究、不回答。 細分是十四個問題,概括起來為四: 一,宇宙是常還是無常 (1)常;(2)無常;(3)有常無常;(4)非常非無常; 二,宇宙是有邊還是無邊 (5)有邊;(6)無邊;(7)有邊無邊;(8)非有邊非無邊; 三,生命死后是有也是無 (9)有;(10)無;(11)有無;(12)非有非無; 四,生命與身是一也是異 (13)一;(14)異。 佛陀不涉入這十四個問題,只是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分析,以不偏不倚的中道為辯證的準繩,自始至終,佛陀采用分析的、分別對待的態度。 后來佛教發展出大乘般若思想,說無我、這個世界是空,就又和其它哲學體系沖突了。如吠檀多談atman(真我),佛教就說沒有自我(無我);吠檀多談braman(梵),佛教就說空。然后,哪種說法更對?就又進入了哲學爭論當中。佛陀的十四無記,恰恰就是為了回避永遠得不出統一答案的思想糾纏?? 佛的名字特別好用,個個都借佛的名義,都說是佛教導的佛說的,“你看我說得沒錯吧,佛都是這樣說的”,萬一出錯了,“不是我的意見啊,是佛說的”。佛陀一臉的窘迫,說“我在世時從來沒有涉入這十四個問題啊。” 搞清楚那些是佛陀教導的,那些不是,就象搞清楚哪些是真沉香、真海黃、真的和田籽料……,過于盛名的東西持保留謹慎的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