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UTO 文丨王小西 編輯丨小叮當 這幾年,汽車行業(yè)“玩概念”非常厲害。比如,最近的“摻硅補鋰”。這個概念是智己汽車在1月13日的首場發(fā)布會上提出來的。按照智己汽車的說法,通過這個技術,能實現(xiàn)電池單體300Wh/kg能量密度,并且電動車能實現(xiàn)1000km的續(xù)航里程。 除此之外,1月8日,國軒高科首次亮相了210Wh/kg磷酸鐵鋰電池產品,技術上,采用了關鍵的“高克容量硅負極材料和先進的預鋰化技術。” 1月9日,蔚來汽車發(fā)布了150kWh“固態(tài)電池”,據(jù)稱該產品采用了“無機預鋰化硅碳負極技術”,另外結合超高鎳正極,使得電池能量密度或可達到360Wh/kg。而且,這款電池 而智己發(fā)布之后,1月18日廣汽集團透露,搭載硅負極電池技術的車型已按計劃進入實車測試階段,產品計劃今年上市。一時間,關于電池熱鬧非凡。 其實,“摻硅補鋰”這個概念是把摻硅和補鋰這兩個技術合起來說的,負極摻硅是為了提升能量密度,補鋰則是為了提升首效和循環(huán)壽命。這兩個技術結合起來的期貨概念,實際上并不是像“固態(tài)電池”這樣的顛覆式革新,而是種像CTP一樣的優(yōu)化技術。那么,這個合體技術,有什么好處呢?以及,是如何達成這個技術的呢? 何謂“摻硅”?難點在哪里? 我們知道,要提升電池能量密度,電池的正極和負極材料的比容量(指單位質量或體積的電池或活性物質所能放出的電量)都需要提升。正極材料目前一般采用高鎳,比如我們所說的NCM811電池,而負極采用石墨負極。 現(xiàn)在,硅基負極替代石墨負極的時刻即將來臨。而且,隨著特斯拉在量產的 Model 3上對硅碳負極的成功應用,這種示范作用,也使硅基負極迎來更為廣闊的市場。 之所以選擇硅做負極,是基于硅基負極材料的理論克容量是4200mAh/g,高于石墨負極10倍有余。這是硅基負極的優(yōu)勢所在。目前來看,有兩種硅基負極材料。 一種是硅碳負極,即納米硅和石墨摻混使用,理論克容量超過3000mAh/g,但實際剛超2000mAh/g;另一種是硅氧負極,氧化亞硅摻混石墨作為負極,大致克容量為1400-1800mAh/g。 應用方面,國內3C產品一般用到硅碳負極比較多。而動力電池方面,一般采用硅氧負極比較多。 實際上,研發(fā)硅材料以應用于鋰電池負極始自上世紀90年代,直至2013、2014年才分別實現(xiàn)硅碳負極、硅氧負極的產業(yè)化。而松下是2017年批量應用于動力電池,供應特斯拉。 此外,三星、LG化學的硅基負極,目前主要應用于消費電池領域。日本GS湯淺的硅基負極材料鋰電池,應用在三菱汽車上。兩家還組建了合資公司。整體而言,硅基負極的真正產業(yè)化歷程還很短。 但是,硅基材料最大的缺點,就是膨脹率高。硅負極充放電膨脹可達320%左右,而普通石墨僅為10%左右。電池在正常工作狀態(tài)下極高的膨脹和收縮彈性頻繁發(fā)生,電池的循環(huán)壽命將會縮減,微觀結構就會坍塌。也就是說,雖然克容量提升,但是循環(huán)壽命卻縮短了,有點得不償失。 此外,硅基負極不僅應用難度大,目前能夠量產的企業(yè)也不多。根據(jù)高工鋰電的調研,目前國內只有貝特瑞能夠大批量供貨,并進入松下的供應鏈,間接供應特斯拉,目前產能約3000噸。 另外,國內還有翔豐華、硅寶科技、杉杉股份、中科電氣等企業(yè),已經建設了硅負極材料中試線,但多數(shù)仍處于前期技術驗證階段,尚未大批量生產。從這個情況來看,未來一段時間內,石墨負極材料仍然將是主流。 而從需求來說,根據(jù)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GGII)統(tǒng)計分析,當前市場需求主要集中在容量為420mAh/g、450mAh/g的兩款硅基負極材料,更高克容量的硅基負極的應用市場還沒成熟。畢竟,硅基負極制備工藝復雜,無標準化工藝,技術壁壘高(難度主要在于硅材料納米化及與硅碳復合材料的制備工藝)。 此外,產量少,也就意味著單價高。根據(jù)國盛證券數(shù)據(jù),最低端的硅基負極價格均在10萬元以上。不過,新技術的誕生及應用也意味著新市場的打開。這是鋰電池產業(yè)鏈企業(yè)的期望所在。 而從材料方面來講,按照業(yè)內人士的說法,采用納米硅以后,硅基負極電池能量密度可以提升5~10%。按照目前行業(yè)內每年鋰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平均在2%左右來算,這5%能量密度提升非常不容易了。 在“摻硅”方面,專利的競爭也在進行中。比如,華為近日公開了一份“硅碳復合材料及其制備方法和鋰離子電池”的發(fā)明專利。據(jù)稱,采用該專利提供的硅碳復合材料的電池循環(huán)500周容量保持率為80%。當然,還有更多的國內企業(yè)也在追趕中。 如何補鋰? 說完摻硅,再說補鋰。一句話,補鋰就是預鋰化技術。 ![]() 這是因為,采用硅負極后,首次庫倫效率低的問題就比較突出。就是由于硅的膨脹比較大,這讓硅表面的SEI膜(固體電解質界面膜)始終處于“破壞-重構”的動態(tài)過程中,最終導致SEI膜厚度持續(xù)增加,界面阻抗升高,活性物質消耗,致使容量衰減,首效降低。 而這種首次充電時的大量鋰損耗,是不可逆的。為了保障電池的容量,就需要把損失的鋰補回來,這種技術就是預鋰,目的是延長鋰電池的循環(huán)壽命。 那么,石墨負極和硅負極首次充放電的鋰損耗各是多少呢?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的石墨材料有5~10%的首次不可逆鋰損耗,而對于高容量負極材料,首次鋰損耗甚至更高。而硅材料的不可逆鋰損耗達15~35%。所以,摻硅和補鋰同時進行就成為必然。 說到補鋰技術,則又分為正極補鋰和負極補鋰。不過,根據(jù)業(yè)內專家的說法,目前企業(yè)采用負極補鋰技術的較多。方法大致有通過電化學預鋰化、直接接觸短路法這樣簡單有效的方式。不過這對環(huán)境的要求高,如無氧、無水、干燥環(huán)境等,是大規(guī)模應用的難點所在。 ![]() 此外,還有一種采用金屬鋰粉進行預鋰化的方法,也是目前商業(yè)化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不過,這種工藝對于生產環(huán)境的要求非常之高,需要研發(fā)密閉的混漿設備,而且要避免高速攪拌帶來電極材料、導電劑等燃燒的安全隱患。 可以這么說,預鋰化的產業(yè)化難度極大。難點在于,就像國軒高科工程研究總院常務副院長徐興無說的,“鋰金屬是最活潑的金屬之一,空氣中的微量水分,都可能引發(fā)鋰金屬的燃燒甚至爆炸。所以,業(yè)內對于預鋰技術多停留在實驗室階段。” 當然,由于預鋰化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目前包括寧德時代、國軒高科、萬向一二三、微宏動力、天津巴莫等企業(yè)也都在積極布局,尋求突破。 從申請專利上來看,目前寧德時代在這一領域的專利數(shù)量最多,智己汽車搭載的“摻硅補鋰”電池正是來自寧德時代。此外,還有國軒高科表示其自研的預鋰化技術,已經能夠真正進行大規(guī)模的生產應用,在這一技術上有了重大突破。這種你爭我奪的態(tài)勢,應該會成為一種常態(tài)。 ![]() 踏實才是正道 不過記者在此要說一句,一個新技術從提出到應用,是需要整個產業(yè)鏈的協(xié)同推進的,包括材料、設備、制造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同推進,甚至需要整個產業(yè)鏈的精進,一起協(xié)同去降低成本、不斷完善技術。 ![]() “摻硅補鋰”的作用有目共睹,不過,我們也要知道,通過預鋰化技術來解決氧化亞硅材料首效低的問題,是國外廠家率先采用的。國內的企業(yè)相比于日韓企業(y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當然,這種差距正在不斷縮小,甚至在某些指標上國內企業(yè)做到了一定的優(yōu)勢。 而在硅碳負極方面的研發(fā)和應用方面,我們還面臨著較高的技術壁壘。國外,目前日立化成是全球最大的硅碳負極供應商,特斯拉使用的硅碳負極材料就由其供應。另外日本信越、吳宇化學、美國安普瑞斯等也可提供硅碳負極產品。國內的情況,前面也說了,只有內特瑞能量產。可以說,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國內“摻硅補鋰”這個技術在頻繁在車企、電池企業(yè)甚至央視新聞報道中出現(xiàn),說到底是宣傳的作用大于實際。別的不說,蔚來提“固態(tài)電池”這個概念,講法就很不嚴謹。這款電池只是利用“無機預鋰化硅碳負極技術”,離真正的固態(tài)電池還很遠。 而且,摻硅和補鋰,都是基于現(xiàn)有材料和技術的優(yōu)化,并不是達成材料的革命性變化。當然,無論三元還是磷酸鐵鋰,通過“摻硅補鋰”能提高部分能量密度,有實際應用的積極意義。在目前材料體系下能量密度已經接近瓶頸時,是比較可行的技術,值得稱贊。 ![]() 然而,對于國內企業(yè)來說,“摻硅補鋰”還處在剛開始量產應用的階段。能不能達到廣泛應用的程度,各車企都還在探索,這跟前年熱炒的CTP是一個道理,真正應用是有個過程,我們需要戒驕戒躁,沉下心來做事。最要不得的,就是只是想吸引資本注意。 |王小西| 比天空更遼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