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導讀:小編臨床所見痰、瘀為病者不在少數。痰、瘀,異名而同類,二者關系密切,互為因果。因此在治療時,應同時兼顧,且不應忘記二者“陰”之屬性。(編輯 /閆奇峰) 淺談“痰瘀”與婦科病證 作者/馬桂文 “痰”和“瘀”不僅是機體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同時又可為某些疑、頑、怪癥的發病原因。“痰”和“瘀”均屬于陰,同出一源,故異名而同類,二者關系密切,互為因果。津液凝滯而為痰,痰聚氣阻則血瘀,痰瘀互結,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骨,所致病癥千奇百怪,頑固難療。筆者僅就“痰瘀”所致婦科臨床病癥作如下初探。 一、“痰瘀”互結所致婦科疾病的特點 1.疼痛:
2.分泌物異常: 多見于虛弱之體,或急慢性炎癥滲出物,如帶下,膿血積液等。這些病理產物,都屬于氣血不和水津代謝障礙所致,不過所在的部位不同,出路有異,名稱有別罷了。《女科經綸》上說:“帶下屬瘀血、敗膿、濕痰之為病也。”臨床上常見的盆腔炎,輸卵管積水,宮頸炎及陰道炎所致的分泌物增多,以痰瘀論治可收到較好的療效。 3.腫塊: 《內經》有“汁沫與血相搏,則并令凝聚,不能消散,而積成矣。”故體內腫塊多由痰瘀凝聚而成。既成之后,或居于體表,阻遏經絡,或停于胸腹影響氣血,如《女科經綸》引武叔卿說“蓋痞氣之中未償無飲,而血瘀之內未嘗無痰……故消積之中,兼行氣消瘀化痰之藥為是。”可見凡痰濕、氣滯、血凝阻礙氣血,久而不散,痰瘀互結遂為腫塊。 諸如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宮外孕包塊、盆腔炎性包塊等,有些可通過滌痰化瘀治療,而取效迅速。 4.月經改變: 痰瘀互結,阻滯經脈,氣機不得疏暢,血行不得流通,氣血不能按時下達胞宮,經血無從適時來潮,或因痰瘀阻滯胞脈,經血不能下行,也有痰瘀占據胞宮,新血不得安寧,以至經行后期,經量過少,月經停閉,崩中漏下等。 5.精神癥狀: 痰瘀互結,蒙閉心竅為其所致精神癥狀的實質,《女科經綸》說:“產后發狂屬敗血沖心。”、“產后不語,敗血熱痰亦間有之。”臨床常見的經行癇證、經期發狂、產后精神病等,均與痰瘀互結有一定的關系。 二、病案舉例 1.經前乳房脹痛: 張某,40歲,教師,1980年11月2日就診。 患者近一年來,經前一周、甚或半個月即感乳房脹痛,隨著周期的臨近而脹痛加重,且乳房明顯增大,按之有塊,塊處拒按,有時痛如針刺,伴有胸悶脅痛,頭暈惡心,喉中多痰,腰腹脹痛,帶下量多。上述癥狀直至經血下行后才逐漸減輕。舌淡體胖,邊有紫點,舌下絡脈粗脹。證屬痰濁內盛,氣滯血瘀,痰瘀互結,閉塞經脈,乳絡不通。擬健脾疏肝,祛痰化瘀,投瓜紅青甲逍遙散:瓜蔞15克,紅花6克,青皮6克,山甲12克,歸尾10克,赤芍12克,白術12克,云苓15克,橘紅10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牡蠣12克,郁金10克,甘草6克。 藥進三劑,乳房脹痛大減,胸悶脅痛好轉,惡心脘脹見輕,腰腹仍痛,帶下未減。宗原方去白術加蒼術30克、枳實10克三劑。自感乳脹脅痛豁然若失,余癥銳減,經期己臨,于上方去瓜蔞、枳實、加桃仁、牛膝活血調經,再進三劑,經血已行,自感全身輕快,后隨周期調整,三月病愈。 按 患者素體脾虛,后因家事不和,暴怒傷肝,以致痰瘀互結,日久不散,阻閉經絡,乳絡不通,不通則痛。方中白術、云苓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瓜蔞、橘紅祛除己生之痰;柴胡、香附、青皮、郁金疏肝理氣行痰;歸尾、赤芍、紅花、桃仁活血化瘀消痰;牡蠣化痰軟堅且治帶下;穿山甲活血通絡以散結。 縱觀全方,共奏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消痰散結之功。如是,肝脾得和,痰凝得化,瘀阻得解,腫脹得消,乳房脹痛自然而除。 2.經前精神失常; 劉某,37歲,農民,1981年7月8日就診。 患者于兩月前,正值經前兩天,和家人爭吵,隨即哭鬧不休,喜怒無常,繼則自言自語,動作反復異常,經西藥鎮靜治療而好轉,但患者情懷不暢,悶悶不樂,經血雖適來潮,但所下血量甚少,挾有小血塊,兩天即止,嗣后經常繞道而行,一人獨往,表情淡漠。本次又值經前,精神異常,其夫偕同來診,其證同前,舌淡而暗、邊有紫點、苔白厚膩,脈象弦滑。此乃痰瘀互結,蒙閉心竅。擬祛痰化瘀,啟閉開竅,投失笑散合導痰湯化裁:蒼術20克,云苓15克,半夏15克,南星10克,枳實10克,郁金10克,香附10克,橘紅10克,遠志10克,菖蒲12克,五靈脂10克,生蒲黃10克,甘草6克,三劑,水煎服。 藥后精神轉常,諸證好轉。仍感胸悶不適,月經未潮。宗上方去菖蒲、遠志、南星,加歸尾10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三劑后,患者來訴,經血已行,量多有塊,無不適感。繼以逍遙散出入鞏固療效,并囑調神養性。 按 患者素有精神抑郁,后因惱怒傷肝,肝氣郁結,日久不解,影響脾氣不健,聚濕生痰,痰阻氣機,以致痰瘀互結,壅閉經絡,阻塞心竅,神無自主,而見上述表現。方用導痰湯以理氣行痰,失笑散化瘀消痰,遠志、菖蒲祛痰開竅,使氣郁得舒,脾運得健,痰瘀得散,心神得寧,精神亦復如常。 三、體會 通過臨床觀察,特別是在治療痰瘀所致婦科病癥的過程中,有如下體會。 1.氣病在先,必先調氣。 因為氣之升發疏泄于肝,若情志忿怒,肝氣郁結,疏泄無權,則氣機阻滯不暢,血氣不得流通,以致痰瘀內生。顯而易見,氣病在先,痰瘀在后,因而在治療上應理氣化痰為主,佐以消瘀之品,則氣順、痰消、郁解。正如朱丹溪所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也隨氣而順矣。”后人也總結出:“治痰者,必先治氣。”這就叫治痰先治氣,氣順則痰消。 2.血病在早,治血為要。 瘀血不散,久之亦能化為痰水。如盆腔炎在發展過程中,可形成卵巢膿腫或輸卵管積水,從病理解剖證實,其內容物確屬祖國醫學所說的瘀血濁液,通過化瘀軟堅,制水消痰等藥物治療,可取得較好的療效,這就叫治痰要活血,血活則痰化。 3.治痰療瘀,不忘治本。 氣血之生化,有賴水谷之精氣,故其源在脾腎。脾腎功能失調,則精血化生障礙,而產生痰瘀等病理產物。痰瘀互結,臨床上表現雖屬實證,但只是表面現象,實責之于臟氣虛衰之故也。因此,治療上要注意治病求其本。但必須在辨證的基礎上權衡側重,或以化痰為主,佐以祛瘀;或以祛瘀為主,佐以化痰;或痰瘀并治,標本兼顧;或扶正祛邪。總之,不能忘卻其致痰生瘀之本,否則就收不到好的療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