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有高樓,上與浮云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古詩十九首 所謂東岳,即泰山之別稱。對五岳的祭祀,殷周以來便有之,“王者受命易姓,改制應天,功成封禪,以告天地”,東岳作為五岳之首,是歷代君王告成于天的封禪圣地,東岳泰山神所受的禮遇尊崇自然也最盛,各朝各代皆有加封。隨著東岳信仰的普及和擴大,為泰山神建立行宮或行祠成為一時風氣,東岳廟、岱廟、岱宗廟、天齊廟、泰山廟等名稱不同都是一類廟宇,其分布之廣泛、數量之眾多僅次于關帝廟。而山西則是我國目前現存東岳廟最多的省份,從城市到鄉鎮,遍布各個村落,現存東岳廟及遺址168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有15處。 ▲乾隆二十八年(1763)萬泉縣圖,紅色處為三座東岳廟 在舊萬泉縣,也曾有三座東岳廟。據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萬泉縣志》載:“東岳廟三:一在城北百步許;一在解店鎮;一在張甕村。規模弘廣,土木壯麗,相傳以邑治北下興建三廟以應孤山之勢,理或然也。” 縣志最后一句講的是三座東岳廟的興建來自于一個傳說。相傳,唐高祖武德二年,大唐初建,群雄未平,王行本據蒲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即今萬榮縣),在孤峰北坡建秦王寨,在城北高埠、張甕東峨嵋嶺上和解店平原三處屯兵,成犄角之勢。平叛以后,為敘功績,就在三個駐地修建東岳廟以告祭天地。
明嘉靖四十一年進士、延綏巡撫、兵部左侍郎,萬泉人氏賈仁元在《重修岱宗祠碑記》中也寫道:士人相傳文皇帝為秦王時,取薛萬徹駐兵于此,既命守臣大加修葺焉。據邑志,邑城實徹所據之地。此祠去邑城不遠,其規模莊偉,恐非民間所能為。
雖然這些終究只是傳說,但史志所言也能說明三座東岳廟歷史之悠久。可惜的是城北東岳廟不知毀于何時,張甕東岳廟則前有通天樓后有孝子樓,規模宏大,但也毀于抗日戰爭,只有一張舊照依稀可見當時風采。 ▲萬榮東岳廟現存建筑格局 東岳廟山門臨街,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大門兩側懸掛楹聯,門楣上有三塊人物板畫。原山門在文革期間失火焚毀,現在是2001年重建的山門。 跨過山門,飛云樓撲面壓來,雖然已在照片中看過多回,但親眼目睹這座樓閣,依舊震懾于它的絕代風華。人們都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絕美的木構古建自帶一種韻律和節奏,飛云樓更是如此,層層疊疊的飛檐帶起向上升騰的高昂,巧奪天工的斗拱卻是輾轉低回的纏綿。
飛云樓的造型和結構,在山西乃至全國木構樓閣式建筑中極具特色。樓身方形,三層四檐,十字歇山頂,總高23.2米。二、三兩層下部設平座兩圍,平座外沿設置短促的屋檐溝滴,致樓身外觀呈現出六檐出廈,富麗堂皇,雄偉壯觀。
樓身下設矮臺基,底層平面為正方形,每面五開間,兩側面依柱砌墻,南北向穿通。二層每面出抱廈三間,山花向外,形如十字歇山頂的一半靠在樓上。三層四面各突出垂蓮柱式抱廈一間,開間較大,也是十字歇山頂,山花向外。各層之間以丁字脊綴連,形成了12個三角形屋頂,無論從哪個方向看,無論看哪一層,都能看出歇山頂建筑的壯觀挺拔。
三層上部覆蓋重檐琉璃瓦頂,十字歇山頂四向出際,溝滴脊獸皆為黃綠色琉璃制品,四只鴟吻矗立脊端,正脊十字交叉,脊剎寶瓶立于當心,山花透空,翼角翹起,造型壯麗而精致。 各層檐下額枋斗拱、翹檐翼角,是飛云樓結構中最復雜精巧也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全樓各層檐下,斗拱多達345組,且每層斗栱踩數與昂翹形式都不相同,各組與立柱、額枋、梁架合理對應,疏密有致,多而不繁,形態變化多端,若云朵,似花蕾,給樓體增加動感的同時,又增添了美感。
出昂、耍頭也精雕細刻,角科由昂有象鼻子和龍頭,昂嘴有琴面式和如意頭兩種,耍頭有螞蚱頭、龍頭、浮云、卷云,應有盡有,極富裝飾情趣。
翹角飛檐是古建筑外觀最為醒目的特點,飛云樓的翹角多達三十二個,但無繁復雜亂之感,把一座高大的樓閣式建筑裝飾得絢麗多姿,整飭勁健。每個飛檐都在斗拱的簇擁中,翹得極富韻致。 每個翹角頂端,都站著一位頂盔戴甲的武士,或凌空欲飛,或放眼遠眺,個個神態生動,威武雄壯。清風徐來,懸掛在檐角的風鐸叮鈴作響,清脆悅耳,再看翼角武士,就有了一種古典之美。 飛云樓內部構架,嚴謹而富于變化。雖為三層樓閣,但不是每層柱網疊架其上,而是用四根永定柱(俗稱通天柱)自底層直達三層梁下,構成三層一體的整體構架。樓內木柱林立,中間四根直徑粗大的通天柱,高15米多,由兩段柱身拼接而成,各層有額枋、間枋、地板枋、穿插枋、平板枋等多層枋材相互貫聯,內外拉結,形成一個正方形的井筒式木架,各層外檐和抱廈上的梁枋與井筒構架相聯,既保證了主體構造柱的完整,也提高了樓之穩定性和耐久性,結合各層紛繁復雜的斗拱,形成了玲瓏剔透的樓身外觀。
(出自《山西萬榮縣飛云樓大木作營造研究》,作者張力中) 至于飛云樓的建筑年代,有研究認為從飛云樓在廟內的位置來看,前據山門十余米,后臨午門不過數米,地位局促,不像是寺廟原有布局中的建筑,而為后代插建,綜合碑刻記載,應建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而且由于飛云樓獨特的井筒式整體構架,牽一發而動全身,雖在建成歷經多次修繕,但總體結構基本沒有變動。
1952年,萬泉縣文管委曾對飛云樓進行維修,鑄造銅頂,重整彩瓦、修建樓梯,現在樓上懸的匾即是當時記錄。“偉大祖國古建”六字,飽含著人們對這座巍峨名樓、中華瑰寶的熱愛。 ![]() ![]() ![]() ![]() ![]() ![]() ![]() ![]() ![]() ![]() ![]() ![]() ![]() ![]() ![]() 從獻殿看香亭和正殿的琉璃頂,兩處屋頂前后錯落,琉璃用色一致,脊獸、脊剎、鴟吻又各不相同,精美異常。 正殿后是一塊臺基,不知原來是何建筑,如今只有石馬一匹獨處。 再往后是閻王殿,東岳廟配閻王殿是因為道教中東岳大帝同時又掌管冥界。《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稱:“岱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主世界人民官職生死貴賤等事”。此處閻王殿面闊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為明萬歷年間重建,當心間兩側石柱刻有文字記載。 閻王殿后還有一處“地獄”,現代建筑,有興趣的可以下去看看,一定會給你驚喜(別問我怎么知道的)。 山西萬榮縣飛云樓大木作營造研究,張力中山西幾處精巧的古代樓閣,柴澤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