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玉?美石為玉。而玉器歷來更是被人們當作珍寶,在古代,玉被當作美好品物的標志和君子風范的象征。
所謂“玉步琢不成器”,琢是指把玉里不完美的部分比如裂縫、瑕疵去掉,其目的是補充玉料的不完美,做的是減法,再小的雕琢都會損失玉料。上等的玉料已經渾然天成,在呈現給世人之前已經經過大自然的造化神功,寥寥數筆就已經很完美了。
所以說,好玉不琢。




以上作品來源于以上作品來源于翠之稼-JADE'S JIA官方網站。翠之稼是國內還算不錯的翡翠銷售公司,上面幾件貨都是價格數百萬的。
再看幾張圖片......



以上三張圖片來源于玉雕大師王朝陽作品官方網站。王朝陽老師是中國當代著名的玉雕大師,寥寥幾筆,不是為雕而刻,而是做活了玉,可以說,所以上好的料子不可能雕一些奇怪或者搞笑的題材,好玉都不雕琢或者很少雕琢。
玉雕,過程不可逆的,考驗的是功夫更是一個玉雕人的綜合素質。在傳統玉雕行業,玉雕師拿到一塊玉料,會先“問玉”,就是整體盯著這塊料看,甚至吃飯睡覺都在想這塊料適合做什么,如何保留其完美的地方,去除瑕疵。這聽起來有點玄之又玄,但是玉雕師就是這么干的。優秀的玉雕師,都尊重石頭。

除了對玉料的尊重,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玉雕雖然是藝術,但是總要面對市場。上好的玉料價格不菲。數百萬數千萬的原料很正常。如果玉雕師拿這樣的料子雕個市場不接受的題材,那么估計一輩子都難翻身了。
翡翠雕刻作品《一枝獨秀》,作者是玉雕大師賀保偉。此件作品原料是癬加綠翡翠,原料中黑和綠混在一起,屬于一般的料子(見上圖)。玉雕大師賀保偉別出心裁的將其中的黑點去掉,一枝菊花自然而然的露了出來。

不是人在雕玉,而是玉在雕人。
等等。。。。
“好玉不琢”,難道我們看見的市場上的玉都不是好玉?
《禮記·聘義》“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劌,義也;垂之如隊,禮也;叩之,其聲清越以長,其終詘然,樂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達,信也;氣如白虹,天也;精神見于山川,地也;圭璋特達,德也;天下莫不貴者,道也。詩云:'言念君子,溫其如玉。’故君子貴之也。”由上可見,人們對玉器的認定,是因為對玉器的“精神寄托”,此乃其一。

正因為這種“精神寄托”的需求,好玉是“不必琢”,而非“不能琢”。玉石行有句古話,叫“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從歷史角度看,玉器有6000年的歷史。其萌芽遠在新石器時期。廢話自不多說,玉器一脈相承的不僅僅是一塊石頭,更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東方文化作為玉石欣賞的主力,將玉石賦予了人格甚至國格…“君子如玉”“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在這種文化的承載下,溫潤,謙和的玉石剛剛配以富有深刻內涵的紋飾。而君子佩玉,更是明志。

可以這樣說,玉石作為一種藝術品,其文化附加值是非常大的。玉器是君子和王權的象征,古人對玉器的尊重僅從字面就可以表達,在古漢語中,“王”和“玉”原來是同一個字。“王”有三種讀音,其中一種就讀“玉”的音,字義為玉。漢字中,同玉石有關聯的字,大多集中在偏旁部首的“王部”。
玲:玉石相互撞擊所發出清脆的聲音。
珍:非常稀有而精美的寶玉。常用于比喻貴重的器物或人才。珍的異體字為珎。
理:作為名詞是指玉石的紋路;作為動詞是整治、修平玉石的意思。
可見玉是美好的,甚至到了與他相沾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富有寓意的。

優秀的玉雕師,對待玉料極其嚴肅。細分下來分“選”、“讀”、“問”、“思”、“繪”、“塑”等諸多步驟。正因為玉雕師匠心獨具地對待每一塊原料,所以今天我們可以看到這么多優秀的作品。記得一個老玉匠說過,年輕的時候費盡心機的希望得到一塊好料,雕出大作品,一戰成名,人都中年后,反倒慢慢不在意了,遇見一塊玉,想的是成全這塊玉。
玉雕作品被大眾認可,不僅需要在藝術上有所追求,還需要被市場接納。下面,把那些在記憶中曾被驚艷到的玉雕作品與大家分享。
玉雕大師王朝陽作品《紅色經典系列》



這組作品初見之時驚為天物,它用了常人不會選擇的廢料進行創作的。玉雕師依據材料本身的顏色、材質,匠心獨具地將其設計成我們見過的紅寶書、軍帽和草鞋,把我們思緒領導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多說幾句此系列作品,也奠定了王朝陽老師在當代玉雕行業的地位。據王朝陽老師自己介紹,三件作品原料的價格不超過2000,但是經過創作加工,其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作品本身。因為材料本身的限制,市場上很少出現相關題材的模仿。
同樣是王朝陽先生的作品,《釋迦摩尼佛頭》

在此件作品之前,市場看到的大多數佛和觀音的題材都是傳統的正莊佛和正莊觀音是這樣,雕刻側臉佛像,一次改變,不僅在藝術上取得了成功,這種題材也被市場認可了。

玉雕大師楊樹明作品《風雪夜歸人》

此件作品,也是玉雕創作“俏色巧雕”的最佳注解。翡翠料子只有在一個懂他的玉雕師手里才會擁有屬于他的靈魂。
玉雕大師劉東作品《一念之間》

劉東從事玉石雕刻藝術創作近三十年,其作品極具思想內涵與哲學深意,對東西方的人文思想及歷史文化的研讀深得正悟,集詩書畫篆等藝術的精髓和嫻熟的技法相融合。此件作品半魔半佛,體現正是作者對文化的深度理解。
故宮博物院館藏作品《仕女桐蔭》

這件仕女桐蔭作品的原料就來自一塊琢玉碗時剩下的棄料,這原是一塊黃白色的整材已雕成玉碗的和田玉,余棄的廢料既有裂痕(后經匠師巧妙處理成門縫),又有桔黃色的玉皮子(匠師把它琢成梧桐、蕉葉與覆瓦、壘石),經匠師化拙為巧的鬼斧神工處理,終成一件價值連城的珍品。
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中國當代玉雕革新代表人物邱啟敬先生作品。



人與佛重合,佛與景相容,這是意境更是心境。
王俊懿,最年輕的國家級玉雕大師,這是他獲得“天工獎”金獎的作品——報(豹)平安


化蝶

最后回到藝術價值和美學判斷,玉雕有個特性就是基于天然形成的玉石色樣進行創作,只要能在有限的范圍內揮灑無限的創意,就是匠心,小編一直堅定的相信,藝術是世界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