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于本質1940年以后,那曾經癡迷過胡塞爾現象學的薩特,成為了一顆學術界璀璨的新星,所到之處,已經開始有記者追隨。他與波伏娃的獨特的先鋒愛情也成為了當代整個法國社會所津津樂道的一個時尚話題。薩特在此時有了自己的刊物《現代》,并逐漸成長為一個左翼思想家。 在當時的法國,沒有一個思想家沒有經受過馬克思的洗禮,但卻只有薩特堪稱法國馬克思主義的典型代表,這不僅表現在他堅定不移的左翼立場上,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我看來,整個法國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以及問題域在薩特這里得到了系統的表達。這個基本原則究竟是什么呢?說來很復雜,因為法國思想家們的思想表現得色彩斑斕,個性鮮明,但仔細看來,也并非毫無相似之處。特別是他們對待馬克思的態度具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首先,正如我們前面已經提到的,從最早進入法國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拉法格開始,法國馬克思主義者都是社會運動家。他們總是活躍在罷工的第一線。因此馬克思與法國思想中那種激進的浪漫主義情懷有著高度的契合度。但直到1930年代,好像馬克思作為一個思想家才得到了法國知識分子的認真對待。原因與我們之前所提到的那個俄裔法國思想家科耶夫的黑格爾研討班分不開。在其中馬克思披著黑格爾外衣悄然進入了法國思想界。馬克思對于現實生活中貧苦之人的關心以及對人類的絕對平等的關照,都最大程度的迎合了法國青年一代知識分子內心對當時沉悶學界的反抗。于是馬克思對于薩特這一代法國學人而言,其哲學的基本形態或可被概括為一種哲學人類學。馬克思的哲學于是變成了一個關注人的現實生存狀態的哲學,不僅關注人們的當下,而且關注于人們的未來。用哲學的話語來表達,即意味著它不僅關注人的既成性,又關注他們的生成性。于是,那個曾經作為慷慨激昂的革命家形象的馬克思,突然轉變為一個溫文爾雅的關注每個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哲學家形象的馬克思,他成為了沙龍的主角,成為了一種當時擺放在書架上光怪陸離的諸多哲學之一——一種叫做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誕生了。 概括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在我看來,也就是薩特存在主義哲學的核心命題:“存在先于本質”,這一命題同時在薩特眼中也是馬克思哲學的核心原則。那么究竟該如何理解這個命題呢? 這一命題是在薩特的名篇:《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當中被首先提出的。非常準確地概括了他的存在主義的本質。它的理論力量在于對普遍人性之規定的顛覆當中。我們都知道,在西方哲學的歷史上,很多思想家趨之若鶩地對“人的本質是什么”這樣的話題提出過自己的看法,最有名的命題如亞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動物”,這一界定實際上影響了2000年哲學家對于人之本質的基本界定,強調了人之規定的理性面向。近代,馬克思也曾嘗試提出過“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則強調了人的社會性的面向。直至當代,法國哲學家科耶夫也曾說“人的本質是欲望著他者的欲望”等等,則強調了人的感性欲求的面向。但不管這些思想家從什么方面來展開這一討論,有一個共同點不知大家是否已經發現了,那就是他們都給了人一個普遍的規定性,其中道理也很好理解,畢竟能夠稱得上本質規定的東西總是具有普遍性的。但這也就成為了薩特對西方哲學前輩極為不滿的地方。如果按照他們的看法,人在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經被規定好了。我們可以設想一下這種情形,這就如同一個算命先生對還未成年的你說,你的未來注定是一個哲學家,注定是一個科學家,或者注定一事無成,結果會怎么樣呢?如果你絕對相信這份命中注定,那么你將從此什么都不愿意做,不管是積極的行動還是消極的行動,你都不愿意,因為在你看來,這份努力完全是一種徒勞。薩特將西方哲學的這一命中注定在哲學上概括為一種“本質先于存在”式的討論方式,而他要做一個顛倒,讓“存在”先于“本質”。不要去問你將來可能會成為什么,你是誰,你的本質規定是什么,一切依賴于你被拋入這個世界之后所遭遇的一切,你的努力,你的任何一個行動都將塑造你之為你的一切規定性。這是一個直面未知,向未來敞開的哲學,它從根本上否定了先驗的本質規定性,一切的本質都在生成中。 這是獨屬于薩特的馬克思主義,也是獨屬于薩特的存在主義,盡管其中的很多術語大多源自于1930年代在歐洲逐漸受到追捧的海德格爾哲學,但海德格爾卻似乎并不這樣認為。而同樣在薩特骨子里,他或許認為他與海德格爾同時完成了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改造,因此兩者是平起平坐的。所以1940年曾有一位法國學者試圖尋找機會讓兩個人做一次對談,薩特竟然因為日程太滿,始終沒有擠出時間來給海德格爾,當然海德格爾那個時候也已經是大哲學家了,所以,他也自然不會主動去迎合薩特的時間,于是兩個生活在同一時代,并對德法產生巨大影響的哲學家,竟然最終并沒有機會見個面。但海德格爾卻顯然對于薩特借助于馬克思的哲學來對他的存在主義哲學所進行的“宣傳”并不買賬,以至于最終在1946年寫了一封給薩特的公開信,題目為《關于人道主義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海德格爾公開指出,薩特的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不僅與他的存在論哲學不是一回事,同時,甚至還未能真正參透馬克思哲學的真諦,因此別說發展了馬克思,他的哲學還未能達到與馬克思哲學對話的層次呢。 海德格爾批判薩特的關鍵點也在薩特的這個核心命題,所謂“存在先于本質”,雖然看起來是對本質先于存在的一種顛倒,但在海德格爾看來,兩者卻根本上是一回事兒。這個批評也不難理解,我們試想一下,一個頭足倒置的人,即便被顛倒過來,其實還是一個人,因此在海德格爾看來,只要薩特還在試圖給出“人是什么”這一問題以答案,那么不管這一回答方式是如何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未能從根本上突破傳統的本質哲學。因此,在海德格爾看來,馬克思在這一點上其實比薩特走地更遠,因為他在深入到人的勞動異化,發現了人在遭遇私有制的時候,更為根本地觸及到了現實的個人真實的存在樣態,而不是如薩特那樣,僅僅抽象的將所有人指認為一個朝向未來的存在。 海德格爾的批判切中要害?薩特終其一生并沒有做出公開的回應。哲學家常常做的事情是將對手片面化,以便凸顯自身理論的重要意義。所以對于任何一個哲學命題,我們的確也無需在對錯之間做一個選擇。但有一點是確定的,經過了海德格爾的批判,法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們卻一下子從人本主義的迷蒙中驚醒過來,馬克思主義在法國自此發生了一個360度的大逆轉——從人本主義走向反人本主義,與此同時,另一位重量級的法國馬克思主義代表人物就此誕生了,這就是路易·阿爾都塞。 更多意見交流請私信微博:黃競歐1九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