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江 《共產黨宣言》與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 ——21世紀對《共產黨宣言》的再解讀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年后,他們開創的共產主義視野并不褪色,并未淪為歷史的“廢墟”。《共產黨宣言》并不是一個僅僅只作為歷史檔案的文本。“在今天”它仍然具有不可磨滅的精神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共產黨宣言》的文本分析
在今天的馬克思主義者看來,對于一個文本的解讀,是當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踐問題,我們需要了解這個文本帶來的史無前例的歷史效應,即在《共產黨宣言》發表之后,在歐洲掀起了1848年的革命高潮。《共產黨宣言》分別于2008年、2012年和2017年連續出了三個新英文版,這意味著,《共產黨宣言》所屬的時代并沒有過去,相反,這個革命性的文本在今天仍然具有著不容置疑的地位。
盡管《共產黨宣言》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共產黨宣言》并不是作為標準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著作出現的,更多時候,在我們的學科分類體系中,它常常被歸類于科學社會主義類的文本。馬克思的兩大理論貢獻,即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分別對應于《德意志意識形態》和《資本論》,《共產黨宣言》似乎并不具有那些文本的理論奠基性的作用,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已經言明的結論。即便從公開發表的文本而言,在理論體系的闡述上,《共產黨宣言》與1847年公開出版的《哲學的貧困》也有一定的差距。關于《共產黨宣言》在馬克思諸多文本中的地位,應該結合具體的文本來分析。
《共產黨宣言》一共有四章。第一章“資產者與無產者”,這個部分綜合地概括了資本主義從封建社會末期到19世紀的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指出,資產階級在生產出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生產出自己的掘墓人——無產階級,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將加速資本主義社會的滅亡,最終為超越資本主義,實現無產階級的勝利奠定物質基礎和歷史條件。從全文看,這個部分內容最為翔實,邏輯非常清晰,是四章內容中最完善的一個部分,使用的修辭手法極多,文辭華麗,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也鏗鏘有力。在這一章里,馬克思的思想深度和文字功底顯露無遺。
第二章“無產者與共產黨人”的內容略少于第一章。在這一章中,馬克思主要是針對反對派對共產主義的種種詰難給予批評,在對這些反對派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在本章的最后提出了實現共產主義革命的步驟。在文字上,第二章是在嬉笑怒罵間實現了對反對派和資產階級的嘲諷和批判。
第三章“社會主義的和共產主義的文獻”更像是歷史材料的整理、匯編與評述。在以往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教程中,這個部分成為評價馬克思之前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想的依據。盡管在這個部分中,馬克思的文筆仍然十分清晰銳利,但更多是采用客觀描述的方式,從而在風格與前兩章形成了對比。
第四章.也是最富有爭議的一章,“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這一章篇幅最少,總體闡述了不同國家共產黨人對待“各國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這一章的展開仿佛是一個簡略的提綱,馬克思僅僅給出了一個概括性的原則,沒有任何具體情境和策略上的展開。
總而言之,《共產黨宣言》在結構上并不是十分整齊劃一,四個章節邏輯層次參差有別,行文風格差異極大,這種情況或許是當時共產主義者同盟催促所致。不過,我們并不能將“虎頭蛇尾”作為馬克思輕視《共產黨宣言》的證據,相反,這正體現了馬克思對《共產黨宣言》起草任務的重視。
二、《共產黨宣言》語用學解讀
除了著重于字斟句酌的語義學解讀,《共產黨宣言》的文本解讀還存在另一種方式。張一兵教授曾經指出,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后,馬克思有一個重要的理論轉向,即所謂的政治經濟學轉向。但是,在所謂的政治經濟學轉向之外,馬克思在思想上還有另一個轉向,這個轉向也是一種社會現實的轉向。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共產黨宣言》與馬克思其他經典文本相比,十分通俗易懂,能夠廣泛在全世界傳播。這種“接地氣”的文風應該是馬克思的有意為之。
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讓我們轉向了對《共產黨宣言》的語用學解讀。馬克思通過《共產黨宣言》所要展現的并不是某種深奧的哲學理論或形式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而是一種通俗化的表達,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與能夠閱讀這篇文本的主體之間的溝通。《共產黨宣言》通俗的文字實際上是為了滿足馬克思某一個具體的政治需要,而必須采用的語言策略。《共產黨宣言》的歷史情境在語用學上決定了,馬克思必須采用通俗的寫法來打動不具有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知識的工人階級聽眾。
馬克思對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現實思考,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開展的:(1)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轉向。他對資本主義具體的政治經濟學層面進行分析,從而找出資本主義運行和剝削的奧秘,而從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找到突破資本主義提供可能性。(2)馬克思的政治教育轉向。《共產黨宣言》不在于闡發深刻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而是用最通俗和言簡意賅的語言,與當時的歐洲工人階級溝通,不僅讓他們明白資本主義的歷史本質以及他們所承擔的歷史使命,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聯合起來、組織起來,實現他們從零散的個體向聯合起來的主體的轉向,實現對工人階級的政治教育,讓他們迅速成熟為承擔歷史使命的革命主體。 三、從具體的工人階級到普遍的無產階級
馬克思談到了工人階級的兩種斗爭。第一種斗爭是“為自己最近的目的和利益的斗爭”。在英國工人運動斗爭中形成的工聯主義,其錯誤在于,他們僅僅將工人運動和斗爭局限在謀求工人階級的經濟利益上,在政治上,他們尋求的是與資產階級的平等地位。這樣斗爭的結果無非是原先的工人階級變成了小資產階級,他們可以享受著與之前的資產階級同樣的生活,與之相反,新的無產階級被產生出來。所以,工聯主義和“為承認而斗爭”只能解決特殊層面上的個體利益和身份,但是這種個體利益和身份的實現是無法讓我們走向共產主義的。
馬克思心目中的無產階級,并不是以自我利益和身份認同為基礎的個體的工人存在,而是一個聯合起來的普遍性的無產階級的存在。在馬克思看來,未來社會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特殊性利益的實現,而是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合體,成為普遍意義上的階級聯合。馬克思認為,通向共產主義道路唯一的辦法是,將當下具體的帶有特殊利益的工人階級個體變成帶有普遍類性的無產階級,即從具體的工人階級到普遍的無產階級的轉變。《共產黨宣言》中賦予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就是,對具體的工人階級進行政治教育,從而在新的思想體系基礎上塑造出面對未來社會的新主體,這個新主體就是普遍性的無產階級。
馬克思十分清楚,唯有實現了具有類性的無產階級的主體,未來社會才能擺脫利益的循環邏輯,真正實現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在這個意義上,《共產黨宣言》的地位是非凡的,它的價值在于政治教育,它本身就是一部實現工人階級從具體上升為普遍的教程。 《學術交流》2018年第5期 中國社會科學網 有冬/摘 更多意見交流請私信微博:黃競歐1九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