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楊儀派馬岱斬魏延于漢中。臨死之前,魏延仰天長嘆:“我欲興復漢室,報先帝之厚恩,怎奈何有奸臣當道啊!”說罷,魏延含淚受死,頭顱被連夜送到楊儀面前。 楊儀見后,得意大笑,他將魏延的頭顱扔到滿是灰塵的地上,用腳狠狠踩踏著,然后狠狠罵道:“庸奴,復能做惡否?”覺得不解氣,楊儀又命人將魏延滿門抄斬,這才舒心順氣班師回朝。 魏延是三國名將,英勇善戰,足智多謀,深得劉備的贊許。可最后為什么會落到如此凄慘的下場?真如《三國演義》所說因為“腦后有反骨”?其實不然!究其原因,我們還得從頭說起。 魏延是荊州義陽郡人,從小修習武藝,立志匡扶漢室。201年,聞名天下的英雄劉備來到荊州,在新野招募軍隊,魏延帶著滿腔熱血積極參加。很快,就以勇猛無畏得到劉備的賞識。 211年,劉備圖謀益州,年近三十的魏延渴望建功,帶領部隊跟隨。后來劉備與劉璋互相攻伐,劉備在兵力上處于下風,多虧魏延和黃忠三戰三捷,這才穩住局勢。之后魏延每戰必為先鋒,劉璋軍為之膽寒。 因戰功赫赫,劉備親封魏延為牙門將軍。從此,魏延嶄露頭角,天下人漸漸知道,劉備麾下有一員奮勇小將,姓魏名延字文長!隨后的益州之戰,魏延更是奮勇爭先,一路報捷,兵鋒所指之處盡皆攻克。 魏延這一生最難忘的時刻,是在平定漢中后的慶功宴上。當時,益州重地——漢中的守將遲遲沒有定下來,大家覺得論資歷論戰功論關系,非張飛莫屬。可當最后劉備說出魏延的名字,所有人都震驚了。 為什么會是魏延?大家都很關心。魏延也懵了,也在問自己,為什么會是我?但當看到劉備投來欣賞鼓勵的目光,魏延頓時熱淚盈眶,一股豪氣沖天而起。 他高舉酒杯,豪氣干云道:“若曹操帶領天下人來攻漢中,我為主公擋住他!若曹操敢帶十萬之眾攻漢中,我就替主公把他們吞掉!”這一番豪言壯語,頓時點燃了宴會的氣氛,張飛也拍手叫好,表示甘拜下風。 魏延說話豪言壯語,辦事也利落周全。他上任后,因地制宜,想出“實兵諸圍”的防守策略。這種策略后來延續幾十年,多次成功抵擋魏國的進攻。后來姜維擅自更改策略,結果兩年后蜀漢就滅亡了。 由此可見,魏延之深謀遠慮。任職漢中期間,魏延的官職從牙門將軍到鎮遠將軍再到鎮北將軍,順利完成了小將到名將的蛻變。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于白帝城,魏延悲痛之余暗暗發誓,定要恢復漢室以慰先帝。很快機會到來,丞相諸葛亮決定北伐,但在先鋒人選上,卻放棄魏延選擇了馬謖。魏延也不氣餒,仍積極建言獻策。 有一次軍議,魏延自告奮勇:“只要給我五千人偷渡子午谷,我必定奪下長安!”但諸葛亮否定了他:“此計太冒險,萬一中途有變,悔之晚矣。”魏延心急如焚:“倘若不行奇招,何時克復中原?” 諸葛亮輕搖羽扇道:“大軍穩扎穩打,步步為營,自然能平取涼州,又何必冒險!”雖然諸葛亮胸有成竹,但歷史告訴我們答案,他的穩妥,最后一事無成。 此后七年,諸葛亮先后五次討伐魏國,都無功而返。但魏延卻一次次創造人生的高光時刻。陽溪一戰,大破名將郭淮。木門一戰,斬殺名將張郃。南圍之戰,大破司馬懿,又繳獲無數軍資。 戰功如此赫赫,讓魏將聞之色變,漢將為之嘆服。可即便如此,魏延一直也高興不起來,因為擁有一個討人厭的家伙,在對他冷嘲熱諷,讓他十分惡心。此人正是楊儀。 楊儀是諸葛亮的心腹,他對魏延的態度十分倨傲,經常出言嘲諷。魏延性格自傲,哪里能忍受這般?一來二去,兩人水火不容,甚至拔刀相向。一面大將,一面親信,諸葛亮也不好管理,只能讓費祎居中調和。 時間來到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在囑咐后事時,不知為何特意隱瞞了魏延。于是楊儀打算借著這個機會,除掉魏延。他先派費祎去試探魏延的想法。 魏延得知諸葛亮病逝,震驚之余更關心北伐事宜。當時蜀漢在五丈原屯田一年,眼看就要收獲,盲目撤軍就會導致前功盡棄。于是魏延道:“丞相雖死,但我魏延還在!不能因為一個人死而壞北伐大計,你們速速護送丞相回去,我領兵繼續北伐。” 楊儀得知后冷冷一笑,這正是他想要的答復。隨后,楊儀在沒有通知魏延的情況下,直接領軍南撤。堂堂蜀漢第一名將,軍中有行動竟然都忽略他,這讓高傲的魏延如何忍受?頓時腦袋一熱,魏延帶著本部人馬趕在楊儀前面燒毀了棧道,阻止大軍南撤。 這正中楊儀下懷,直接上表說魏延謀反,魏延氣不過,也上表說楊儀謀反。但劉禪還是更信任楊儀,最終魏延在逃往成都路上被楊儀派出的馬岱追上斬殺。一代名將就此落幕…… 魏延之死是三國最令人痛惜的事件之一,他的人生以悲劇結尾,不是因為他不夠優秀,而是他太過優秀,在蜀漢一堆臭魚爛蝦中太過光芒耀眼,讓一些人感到相形見絀。這就注定了他的命運,即使沒有反骨,也一樣難逃死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