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每一位爸爸媽媽 作者|李玉紅 親愛的孩子們: 以這樣一種方式,給你們提出建議,似乎有些隆重。但我思來想去,如果今天我的提醒,能讓明天的你們和你們的孩子受些益處或者更上層樓,那么,你們就不會嗔怪我今天的“矯情”了吧! 首先,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驗:小的時候,尤其是被大人批評的時候,特別希望自己快點長大,因為長大了,就可以“想批評誰就批評誰”;或者暗下決心:將來我可不這樣對待我的孩子。結果等我們自己長大了,也變得不那么理解孩子們了:我們會為孩子的錯誤大動肝火大發雷霆,更有甚者,會惡語相向拳腳相加。當初我們許下的諾言,早已拋到了九霄云外。 其實,有沒有想一想,孩子現在的狀況,是孩子自己天生的嗎? 我們來試想幾個場景。當你們在抱怨孩子不聽你們的話時,有沒有反思一下自己做好榜樣了嗎?要求孩子按時作息的時候,你的作息是否規律?要求孩子讀書的時候,你放下手中的游戲了嗎?要求孩子端坐的時候,你是不是躺著?要求孩子禮貌待人的時候,你是不是剛剛跟自己的父母爆了粗口?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樣子。因此,從今天開始,要求孩子做的每一件事,請你先做好。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其次,要高質量地陪伴。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從孩子呱呱墜地那天起,我們的生命便以另外一種方式延續了下來。其后,孩子便在我們的陪伴下成長。當今社會,是一個工作和生活節奏極快的時代。作為父母,我們有繁重的工作壓力。所以,孩子跟隨爺爺奶奶的時間越來越長。當我看到越來越多的小孩子跳起了廣場舞的時候,我的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是說爺爺奶奶的教育一定有問題,但爺爺奶奶對孫輩的溺愛確實是無處不在。父母教育缺失的惡果,早晚會在孩子身上呈現。 我們來算一算,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能有多少吧。幼兒園以前的三年,是時間最長的一段日子;小學初中,可以陪伴的時間是節假日和晚上;高中以后,孩子開始住校,一月見不到一次;大學時期,一年最多有兩個假期;工作后,孩子說不定離我們十萬八千里……而且,從情感上來說,進入高中后,孩子離我們已經越來越遠了,在他們眼里,我們已經成了那個不諳世事、深有代溝的過氣老頭老太。想想是不是挺可悲的? 既然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那么就盡量實現高質量的陪伴吧。孩子小的時候,每天給他講幾個故事,分享一下幼兒園或學校的生活,聽聽他好朋友的故事,與他一起看看動畫片,玩玩玩具,做做游戲,也讓自己痛痛快快地做一回孩子!等孩子大些,跟他一起學習,一起讀書,一起做做家務,一起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些,都是增進親子感情的很有效的辦法。 與孩子一起待過的每一分每一秒,一起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會成為點燃孩子成長的一盞盞燈,照亮他前行的每一段路。 教育最浪漫的事,就是孩子長大我變老。 第三,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兩三個月的嬰兒,哭一聲,當媽的心便生疼;四五個月,沖你傻傻地樂一個,你便心滿意足;第一聲爸爸媽媽,你終生難忘;第一次自己邁出的一小步,你恨不能炫耀給全世界;第一次自己吃飯,哪怕灑一地,你也欣喜若狂;兩三歲的他,跟你學了一個臟字,你樂呵好幾天;上了幼兒園,會算幾個數,你覺得最是你家寶貝聰明。上學前,你縱容他所有的不足,放縱他所有的恣意妄為,因為,你覺得他還小。 有句老話說得好:三歲看到老,說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我覺得,只要開始,教育永遠不嫌晚。 舉個例子。孩子上學了,你有沒有提前把他的課本拿出來讀一讀,看看跟你當初學的有什么不同?老師布置的作業,你會不會做?學校提供的閱讀書目,你讀過多少?孩子們津津樂道的娛樂方式或各種游戲,你有沒有涉獵或了解?父母,絕不是簡單的表面上的權威,父母,應該是孩子最好的朋友,最親密的伙伴,最信任的長者。 哪些平時不關心孩子的學業和成長的父母,等孩子表現不如你意時,你沒有權利批評孩子。因為,你這父母,做的就不合格。 孩子的成長需要正確的引導。關鍵時刻,你不光要陪伴,要一起成長,還要提早幫孩子規劃。孩子畢竟是孩子,對自我的認知不全面、不成熟、不具體。孩子小時候,該培養怎樣的習慣和愛好?如何將習慣變成自然?能否讓興趣愛好發展為將來的職業或事業?他成長地每一個階段需要注意什么?父母應該給出點什么建議?這些都需要父母在全面觀察、分析孩子后幫他們進行適當地規劃。當然,我說的是幫,也就是建議。幫不代表主宰,建議更不要指望被全盤或部分接受。因為,隨著孩子逐步長大,他們的主見越來越強,個性越來越凸顯,“我的人生我做主”的意識越來越堅定。父母需要做的,就是正確引導。聽或是不聽,那就是他們的事了。成長不能替代。 最后,還需要再強調家庭教育的一致性。這是我一貫的主張,也是避免孩子出現無所適從甚至雙面人格的很重要的一環。 幼兒因缺乏主見,所以迷信包括父母、老師在內的權威人士。這時候,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保持一致,是易于使孩子接受的。反之,如果意見有分歧,而且這種分歧是公開化的,包括孩子在內的所有人都是一目了然的,那就很影響教育效果了。幼年時期,孩子本身還不完全具有明確的是非觀念,如果施教者意見不一,孩子就會無所適從。處于自我保護的本能,很自然地傾向于保護他們的一方,那么持正確觀點的另一方所做的努力也就完全無濟于事了。 但沒有兩個人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即使是感情深厚的夫妻。這時候就需要教育雙方求大同存小異。切記千萬不要把分歧暴露在孩子面前,即使是0~3歲這樣小的嬰兒。當父或母一方教育方法不當時,另一方應在孩子不在時,提出自己的觀點,千萬不可一怒之下什么都說,或者干脆教育孩子:別聽你爸(你媽)胡說八道。請記住:維護對方的權威,會提升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詆毀對方,會降低孩子對你的認可和評價。如果父母的教育各說各話,朝三暮四,極易使孩子是非觀念紊亂,導致日后品德不良。 一句話,無論任何時候,請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對待孩子,母親的愛需要多些理智;而父親的愛,需要添些溫情。 親愛的孩子們,年輕的時候,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對孩子,我也缺乏耐心;年齡大了,我的學習力不夠,也沒有很好的為自己的孩子盡力。今天,尤其是與小學生打過兩年交道后的我,面對你們的孩子,覺得自己需要做的有好多好多。你們需要做的,就顯得更多更多了。希望別怪我嘮叨,今天我們的每一次用心付出,都會在不久的將來變成令人艷羨的美好。 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讓我們一起努力,與孩子一起慢慢成長,直到垂垂老去! 2020年5月27日 ——本文刊載于2020年《北海道》夏季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