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生態平衡生物多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生態系統的構建與平衡上,健康的生態系統中生物多樣性程度一定足夠高,對外界的破壞有較強的自我抵御和修復能力。 生物多樣性對整個生物圈起穩定、協調和動態平衡的重要作用。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發揮生態作用,起到生產有機物質,轉化能量 ,生產氧氣,清除二氧化碳的作用, 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生產者的角色。動物在生態系統中是消費者,但這種消費不是消極的,而是通過消費和自身的積極活動,給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存和競爭提供了有利條件,推動了整個系統的運行和發展。如動物可以傳播種子和花粉,可以疏松土質,促進植物的生長。微生物則起著分解作用,推動有機物的循環。正因為不同生物有不同的作用、營養方式、結構,它們相互補充 、相互依存 、相互促進,才共同維護著生物和人類的持續生存和發展。生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科學實驗證明,生態系統中物種越豐富,它的創造力就越大。每一種物種的絕跡,都預示著很多物種即將面臨死亡。生物多樣性還在保持土壤肥力、保證水質以及調節氣候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黃河流域曾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幾千年以前,那里還是一片十分富饒的土地,樹木林立、百花芬芳,各種野生動物四處出沒。但由于長期的戰爭及人類過度的開發利用,這里已變成生物多樣性十分貧乏的地區,到處是黃土荒坡,遇到刮風的天氣便是飛沙走石,沙漠化現象嚴重。生物多樣性在大氣層成分、地球表面濕度、地表沉積層氧化還原電位以及PH 值等方面的調控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現在地球大氣層中的氧氣含量為21% ,供給我們自由呼吸,這主要應歸功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地球早期的歷史中,大氣中氧氣的含量要低很多。據科學家估計,假如斷絕了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大氣層中的氧氣,將會由于氧化反應在數千年內消耗殆盡。當前世界上許多地區的景觀單調,地力衰退,病蟲害猖獗,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問題,都與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有密切的關系。 保護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我們的衣、食、住、行及物質文化生活的許多方面都與生物多樣性的維持密切相關。首先,生物多樣性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纖維、木材、藥材和多種工業原料。食物全部來源于自然界,維持生物多樣性,我們的食物品種會不斷豐富。在偏僻地區生活的居民的蛋白質主要來源于狩獵野生動物。在非洲,野生動物的肉制品在人們食物中占據了所需蛋白質的很高的比例:在尼日利亞為20%,博茨瓦納為40%,扎伊爾為75%;在加納,大約75%的人口的蛋白質來源為動物,包括各種魚類、昆蟲和蝸牛 ;在尼日利亞的一些邊遠地區,獵物為人類提供的蛋白質占其年消耗總量的20%。生物資源的產品一經開發,往往會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許多的價值,常見的生物資源產品包括:木材、魚類、動物的毛皮、麝香、鹿茸、藥用動植物、蜂蜜、橡膠、樹脂水果、染料等。 例如,在美國西部,可從一種藥鼠李的樹皮中提取輕瀉劑產品,十分的暢銷,每年約為100萬美元,而市場銷售價更高達每年7500萬美元。在1976——1984年期間,美國從生物資源方面獲得的利潤高達每年876億美元。又如,大約80%的世界人口仍主要依賴從植物中獲得的各種藥材。在亞馬孫河流域有2500多種動植物被作為藥用,在中國,能夠人藥的物種多達5000多種。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每一個物種都具有獨特的作用,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以盡可能多的基因,可以為農作物或家禽的育種提供更多可供選擇的機會。例如,家豬與野豬雜交,培育形成了瘦肉型豬的新品種;利用野生稻與農田里的水稻雜交,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種可以大面積提高稻谷的產量;紫杉和紅豆杉中可提取抗癌藥物……現在自然界的許多野生動植物,也許短時間內人類無法進行利用,其價值是潛在的。也許我們的子孫后代能發現其價值,找到利用它們的途徑。 在一些人類沒有研究過的植物中,可能含有對抗人類疾病的成分,這些野生動植物如果絕跡,是人類的重大損失。因此,多保存一個物種,就會為我們的后代多留下一份保貴的財富。 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基礎生命多樣性不僅包括生命形式的多樣性,還包括文化多樣性。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的影響日益增強,導致土地利用不斷擴張、人口急劇增長和資源加速耗竭,作為人類生存資源寶庫的生物多樣性也面臨著嚴重威脅。盡管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受到廣泛認可和關注,但生物滅絕速率并未得到有效減緩。近年來,經濟和信息全球化給人類文化多樣性帶來的沖擊也逐漸受到重視。隨著人們對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認識的加深,它們之間概念及空間上的聯系也逐漸被發現。 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對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進行共同保護可能是減緩生物多樣性降低速率的有效途徑,由此生物文化多樣性作為完整的概念受到關注,并形成了生物文化視角及應用于管理實踐的生物文化途徑。生物文化多樣性指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之間的復雜聯系,它包括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和二者之間的復雜聯系。生物文化多樣性可被認為是世界差異的總和;由于其內涵豐富,在研究時把握研究對象及尺度尤為重要。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指生物及其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綜合,包括遺傳( 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和景觀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在《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被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不僅體現在人類文化遺產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表現形式來表達、弘揚和傳承的多種方式,也體現在借助各種方式和技術進行的藝術創造、生產、傳播、銷售和消費的多種方式。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是保持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健康的基礎,兩者之間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當環境受到沖擊時,它們為自然和社會提供保護,使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在面臨干擾時依然維持功能。在發展中,應當將傳統知識和價值納入保護政策,實現生物和文化多樣性的共同保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生物文化多樣性研究成果豐富,但偏重于生態人類學、民族植物學、民族生態學等方面。目前,關于兩種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傳統生態知識、自然圣境、文化景觀等方面的工作也較多。 由于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且面臨共同的威脅,生物文化多樣性逐漸被研究者和管理者所重視,并形成了生物文化視角及生物文化途徑。 我國具有豐富的物種資源、地形地貌環境和少數民族文化,在生物文化多樣性研究中具有獨特優勢。雖然我國學者在生物文化多樣性研究的一些領域做出了富有特色的工作,但未來的研究仍然任重道遠。在保持我國優勢和特色領域發展的同時,還需緊跟國際熱點和趨勢,在機制與系統分析、生物文化多樣性的環境影響、生物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管理等方面加強研究。希望國內在生物文化多樣性領域形成更多的共識,開展更深入的研究,為區域發展和生物文化多樣性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