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到黑夜與星空的時候,經常會覺得夜晚是如此的寧靜,但實際上寧靜的夜晚,它往往會隱藏著一些猛烈的爆發事件。 我們宇宙當中可能會存在有γ射線爆,超新星爆發(恒星末期時的劇烈爆炸),還有磁星以及像活動星系核的噴發事件。 這些都是高能事件,會對我們產生很強的威脅。 如果在我們30光年以內,產生一次超新星爆發,那么我們地球上就是大滅絕。 所幸的是,在我們太陽附近,不存在這樣一些非常大質量的恒星。 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人類還是比較安全的。 死亡后的恒星會變成啥?我們通常會將這些天體是當正常的恒星,它的內部絕大部分的核燃料,被消耗掉之后,這部分恒星就會在死亡的時刻,像白矮星,中子星,黑洞,這樣的致密天體,就得以誕生了。 這些天體有一些特征: 因為它沒有核反應,它不再通過由熱核聚變反應,不會產生的熱壓與引力壓來跟引力抗衡,維持結構。 還有一個特征就是,它與正常的恒星相比,它更加致密,尺度更小。 紅矮星 有一部分恒星,它可以點燃氫燃燒,但它的壽命非常非常的漫長,這一部分恒星是紅矮星。 白矮星 還有一部分恒星,它在不斷地演化,最終可以形成白矮星。它會經歷,在漸近巨星支演化的時候會經歷這樣熱脈沖外圍形成星狀星云,中間殘留下了白矮星這樣的天體。 中子星和黑洞 對于更大質量天體,比如超過12個太陽質量,那么它會經歷這樣核塌縮型超新星爆發,最終會殘留下來中子星和黑洞。 中子星和白矮星 對于這些殘留下來天體,其中中子星和白矮星,它都是靠著量子力學效應,跟引力抗衡維持結構天體,我們會把它叫做簡并星。 而對于黑洞,它實際上是一類,引力完全戰勝了的天體,嚴格來說,它是沒有結構的,它是一類非常非常特殊的天體。 這些死亡的恒星,它到底有多么的致密呢? 比方說,舀一勺白矮星一立方厘米的泥土,在翹翹板的另外一邊,我們就得放上一頭大象。 如果我們如果舀了一勺中子星的泥土,在翹翹板的另一邊,我們就得壓上整個珠穆朗瑪峰,才能夠使得它達到平衡。 所以我們可以感受死亡的恒星,一樣的可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