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祛濕正當時!“千古”祛濕古方,驅趕濕氣!不傷脾胃、不傷陽氣 濕氣,是中醫范疇的一個概念,是津液過多的一種表現。中醫所說的津液,是水,但不完全等同于水,當津液過剩,人體無法承受了,就出現了濕氣。過剩的津液,會流向五臟六腑,影響身體各項機能。 濕氣,是“風寒暑濕燥火”六邪中最難去除的一種邪氣,中醫稱他為“濕邪”,它主要是由于環境氣候的濕氣,侵入人體,引起相關的疾病。中醫講“脾虛生濕”,體內濕氣過盛多半是跟脾虛也有直接的關系。 春天到來,萬物復蘇,雨水也漸漸多了起來,尤其是在南方和一些沿海地區,可能長期面臨陰雨綿綿的氣候,空氣十分潮濕,就會在體內聚體大量的濕氣,針對脾胃不好的人,就非常容易出現濕氣過盛的表現。 濕氣入侵,身體會出現哪些表現呢?中醫提醒:濕氣無孔不入,侵入入體,或與你“常伴” 1、濕氣入肝:頭發油膩、脫發掉發、失眠嗜睡、焦慮暴躁、口干口苦、臉上長斑等; 2、濕氣入心:焦慮心躁、失眠乏力、經常健忘、身體容易疲倦、呼吸上氣不接下氣等; 3、濕氣入脾: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肥胖,減肥后容易反彈、大便不成形,溏稀或者便秘、腹部脹滿、肚子脹氣等; 4、濕氣入肺:咳嗽、胸悶、痰多、易發過敏性鼻炎、氣虛無力、臉色發黃不光澤等; 5、濕氣入腎:手腳冰涼、腰酸背痛、尿頻尿多、臉色蒼白、面無血色、春天畏冷等; “濕氣”入侵后,長時間停滯在體內,易出現身體“凝”的現象,也就是說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會受到影響,逐漸變慢,身體極易出現酸痛,因此一旦濕氣過重,就需要及時處理。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液,一旦脾虛,就會運化不利,體內的水濕就會停滯體內,無法吸收、轉輸和布散。《黃帝內經》中記載:“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由此可見,要想祛濕,根源在于健脾,脾胃強健了,水分運化才能正常,濕氣才能從根本上祛除。 《本草綱目》記載一個祛濕古方:赤小豆紅豆薏米水,取赤小豆、薏仁(炒)、芡實、茯苓、梔子、橘皮、大麥、蕎麥、蒲公英等多種材料,配制成茶包,開水沖泡5分鐘,每天1-2杯,利濕降濁,帶走濕氣,還您身輕體盈,神清氣爽。 9種食材,開水沖泡5分鐘,每天1-2杯,利濕降濁,帶走濕氣,還您身輕體盈,神清氣爽。 赤小豆紅豆薏米芡實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