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初,《君臺觀左右賬記》記載,灰被天目“不為御用,不足估價”。 十六世紀末,灰被天目搖身一變,成為茶道至圣之器,受頂禮膜拜。 一世紀內,日本灰被天目價值為何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從不為御用之品變成頂級名品,上演“鄉野村姑逆襲成為王后”的精彩戲碼?欲知詳情,且看本文。 灰被天目在日本的地位如何?灰被天目究竟產生于哪個時代,文史志書闕如未載,但是灰被如何從不為御用之品搖身一變成為傳世名品卻有案可稽。 日本茶道之祖村田珠光(1423-1502)是灰被天目最早的擁護者,他以全新的茶碗價值判定標準將灰背天目推向歷史高峰。其所珍愛的寶器被稱為“珠光天目”,現藏于日本永青文庫。 珠光天目,日本永青文庫藏灰被天目,被評為重要文化財 公元1511年成書的《君臺觀左右賬記》作為日本唐物價格與地位的書目,曾用價值昂貴的絹匹數量定值曜變、油滴、建盞(兔毫)等茶碗。該書也曾提及灰被,于天目條目中寫道,
《君臺觀左右賬記》書影,一本詳細載足利將軍東山殿唐物的權威古籍,可見灰被天目并非御用茶碗,備受冷落
反書院式茶道盛舉最終由日本茶圣千利(1522-1591)休完成,是一種以“空寂”為中心的審美,其批判“高貴、財富、權利”,倡導“素簡、狹小、貧困”。 南宋/元 灰被天目,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
灰被天目的黃金時代來了,該時期又被學者矢部良明稱為“天正十四年之變(明萬歷十四年)”。
武野紹鷗(1502-1555)日本茶道創始人之一,村田珠光的再傳弟子,千利休的老師 其他相關文獻也曾記載當時天下僅有天目三盞,非價值萬匹絹的曜變建盞,而是灰背天目。其一盞在武野紹鷗手中,另外兩盞為關白大人所持,再一次奠定灰被天目于日本茶道史上的地位。 關白大人即豐臣秀吉(1537-1598),與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并稱為“戰國三杰” 天正年間后,灰被天目在日本茶道界仍然具有一定地位。
灰被天目茶盞(虹)尺寸:12.2×6.9cm;等級:重要文化財;九州國立博物館(日本文化廳所有) 灰背天目在日本國博物館至今為重要收藏,灰被天目究竟是什么?產生于中國古代的哪個窯口呢?在日本文化中,“天目”最初只代表建盞,隨著玳皮天目、木葉天目、高麗天目、瀨戶天目、白天目的名稱的誕生,天目逐漸成為黑釉陶瓷的代名詞,天目茶碗則成為黑釉茶碗的簡稱。 南宋/元 灰被天目(大名物),德川美術館藏 日本認為天目茶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曜變天目”、“油滴天目”、“禾目天目(兔毫)”、“灰被天目”。兔毫油滴曜變斑紋大家都較為熟悉,灰被天目則陌生許多。 南宋/元 灰被天目(大名物),德川美術館藏
灰被天目出茶洋窯,屬于建窯系產品最初日本學者難以確定“灰被天目”的產地,便按釉色特征分類,將這種褐黑相交,灰頭垢面,釉色蒙灰的茶盞稱之為“灰被”。 灰被作為天目釉色的一種,實際上和曜變、油滴(星建盞)、兔毫(禾目)等同屬于建窯系產品。 日本博物收藏的灰被天目與茶洋窯平肩茶碗別無二致,業內廣泛認為灰被天目屬茶洋窯產品。茶洋窯是我省少數幾個文化內涵豐富的古窯遺址之一,目前發現窯址十余處,總面積約8萬㎡,堆積層約1~3米。 ![]() 茶洋窯盞平肩深腹盞與建窯兔毫束口盞對比 考古界研究進一步確認,日本六大窯之首的瀨戶窯結合福建建窯、茶洋窯、赤土窯等唐物天目燒制技術,是宋代茶洋窯制作工藝的重現。 ![]() 德川美術館藏日本室町時代瀨戶天目 瀨戶天目從形制到胎釉均與茶洋窯灰被天目相似。據傳南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山城人加藤景正隨道元禪師至福建學習黑釉瓷燒造技術,歸國后在瀨戶試制成功了“瀨戶天目”,被尊稱為“日本陶瓷之祖”,可見茶洋窯于日本早有淵源。 茶洋窯灰被天目與建盞的區別1.胎土原料不同 灰被天目與建盞外形相似,但建盞一般采取水吉鎮當地紅土,有時也用偏黃土,釉料為當地釉礦石加草木灰,燒制溫度在1300℃以上,燒成范圍極窄。 ![]() 南平省水吉鎮南山村粘土特寫 而灰被天目采取當地窯址出土的黃泥,胎土含鐵量雖不及建盞,但也不低,呈色烏黑锃亮。釉料為傳統灰釉,燒成溫度約要1320℃高溫才能仿制出宋代精品。 ![]() 宋代建窯銀兔毫盞,永青文庫藏 2.二者器型、釉色不同 建盞胎色呈鐵灰色,色澤偏暖色調,鐵胎厚重,叩之有金屬響聲,修足工整,足腹交界處線條流暢,施釉精細且厚,施釉線較為規整。建盞釉色除曜變、油滴、兔毫外,各色雜色釉也頗有韻味。 ![]() 珠光天目(灰被天目),日本永青文庫藏,器足處轉折遒勁有力,碗底成形利索。 而茶洋窯灰被天目胎骨輕薄,胎色以黑灰、灰色居多,釉色以醬黑為主,間雜兔毫紋、虹彩毫紋;施釉粗放,施釉線不規整,偶有流釉與垂釉現象。 ![]() 修坯豪放不羈,足底挖淺,有的呈半月型或蝌蚪形,頗具特色與辨析度。 3.二者盞外壁釉結構不同 茶洋窯灰被天目外盞壁多呈雙釉結構,黑釉厚而褐釉薄,褐黑相交,黑釉覆蓋于褐釉之上,也有形似建盞的一次上釉成品。
![]() 部分學者認為,茶洋窯灰被天目上釉特殊,采取雙重施釉,先用薄薄的灰釉打底至足部,在灰釉上施黑釉,由于黑釉的面積比灰釉小,釉面呈現雙層結構。 ![]() 南宋/元 茶洋窯灰被天目,野村美術館藏 也有的建窯師傅認為,宋元茶洋窯灰被天目是二次上釉成品,兩次釉水為同一種。古代窯工為提高成品率,采用生坯兩次浸釉,故形成上釉下薄的施釉效果,防止高溫下流釉粘底。 ![]() 灰被天目盞,靜嘉堂博物館藏 灰被天目胎釉有什么特征?成品、微生燒、生燒許多人認為灰被天目屬于殘次品,燒制極為容易,此觀點存在誤區。制瓷時,窯內氣氛、火候、火力、釉料比例稍有偏差,就會燒制出讓古代窯工倍感頭疼的,呈蒙灰色的生燒品。 ![]() 黃天目(珠光天目)日本永青文庫藏;
![]() 建窯 敞口灰皮釉,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 當窯釉料比例穩定,窯內溫度、密封性、氣氛達到天人合一時,也可能燒出然而漆黑中閃耀著銀灰色澤、高樸玄妙的“灰被天目”。
微生燒品釉色呈灰黑、灰褐、灰紅,胎質不夠堅實致密,少有兔毫顯現,釉色較為均勻,呈現玻璃質感,口沿無跑釉現象。日本所藏珠光天目即為微生燒品,雖然有瑕疵,但是仍然是日本茶道的重要茶器。 ![]() 南宋/元,MOA美術館藏茶洋窯灰背天目盞,高6.8cm 口徑12.5cm
![]() 灰被天目茶盞(秋葉天目) 由此可見,燒出灰皮釉不算難事,但燒出一代神品“灰被天目”并非易事,需要在高比例的殘次品中沖破重重窯火難關,才可能有精品出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