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主宰者為君,故心陽又稱“君火”。心陽必須保持旺盛,是生命的重要保障。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所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心陽在生理上必須依靠宗氣的貫充,心氣充沛則心陽旺盛,同時還需要陰血盈滿以維護,使心陽有所依附,以及相火(命門火)的扶助。因此,心氣久虛,陰血耗損,或腎陽衰微,均可招致心陽不振。 臨床所見的心陽虛損,主要為久病損耗心之氣血,陽氣無以生化所致,其證除心氣虛(實為氣血兩虛)諸癥外,每以胸悶疼痛、怔忡、肢冷、脈結代等癥為特征。 是故補心陽之法,當依心陽以氣為本、以陰血為基的生理特點,首用人參、炙甘草等補心脾之氣,使氣旺則陽復生; 重劑滋陰養血之品以培其根本,如地黃、阿膠、麥冬、五味子等滋陰以合陽,乃陰生陽長之理; 在此基礎上佐用桂枝、附子等溫扶陽氣,通行血脈。 其要點在于諸藥剛柔相濟,緩補氣血及津液,使心陽徐徐而生,自無心火暴虐之患。代表方劑以炙甘草湯為佳。 仲景治傷寒誤汗,心陽隨液暴傷,立桂枝甘草湯、桂枝加桂湯以及后世治大汗亡陽的參附湯等,均屬拯危救急、回陽固脫之舉,非心陽虛損久服之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