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吐槽大會的易立競讓人們進一步見識到了她“刀刀斃命”的厲害。 之前偶然機會看過她的專訪節目,確實有那么一點許知遠的感覺。 我個人的感覺,許知遠訪談風格的冷峻與犀利顯而易見,易立競與之相比,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只是前者有時還顧及君子的謙謙之風,講究一些策略性的迂回和較為幽默的調侃,易立競的行事風格更趨向“快準狠”,單刀直入,彈無虛發。 易立競的話不多,但邏輯縝密,經常邊提煉邊提問,深追之下,全程帶著戒備的萬茜就有點顧頭不顧腚了。 比如,萬茜說自己有“綜藝焦慮癥”,不愛上綜藝。 易立競卻說:“你還參加過兩屆” 對于想不想紅的問題,萬茜解釋說,“自己沒有一顆想紅的心,懶得折騰,她在乎的是作為演員能不能被觀眾認可”。 易立競繼續追問:“那你之前唱歌跳舞不是折騰嗎?” 萬茜完全可以再次強調前面的回答:當時也在做歌手,唱歌跳舞也是工作。 但她說:那不是折騰失敗了嗎?我是黯然退出歌壇的。 于是,這段采訪就被諸多人解讀成:她明明想紅,也折騰,但失敗了,沒紅成。
她從他關注保護知識產權引申到抄襲風波,刀刀致命—— “你發生過作品抄襲,跟你現在在做知識產權保護有矛盾嗎?” “你覺得作家圈接納過你嗎?” “抄襲風波算你吃的苦頭嗎?” 讓郭敬明在訪談中狂喝“沒有贊助的水”。 在《人生論》中,魯迅先生如此寫道:“即使無名腫毒,倘若生在中國人身上,也便'紅腫之處,艷若桃花;潰爛之時,美如乳酪。” 互聯網時代,我們習慣于接受快餐化的內容喜歡一團和氣,喜歡皆大歡喜,因此,我們便可以巧言令色,可以雕琢粉飾。 那些“不識時務”者、“不隨流俗”者呢?仿佛是這個時代的“異端”,他們往往更逼近一些本質,一些真相,盡管那些本質和真相不難探尋和發現,只是被世人有意和無意地矯飾和深藏罷了。 易立競在采訪京劇演員王珮瑜的時候,談及已故恩師王思及,易立競適可而止。 她本可以用技巧深挖一番,但她看到瑜老板的痛苦,不忍追問。 易立競擅長引導受訪者思考,更深刻地認識自己。 對自我否定的王麗坤,易立競像是心理醫生一般,王麗坤說“你在幫我梳理自己”。 易立競的提問,有時候像是一把利刃,刺向對方最隱晦的地方。有時也會像知心姐姐一樣,鼓勵你認同自己。 用最平淡的語氣,問最硬核的問題。 身為前《南都人物周刊》高級主筆,易立競從業20年,采訪過的明星無數,是“中國最好的人物訪談記者”。 因為犀利的采訪風格,她被大眾稱為“明星黑名單里的女人”、“魯豫的妹妹魯莽”。 這個“娛樂圈鬼見愁”,戳穿了很多明星的假面。 事物都有兩面性,人也一樣。 也許有人會認為她的采訪方式,很像是一把手術刀,直直地戳進對方的傷口。 但我覺得,她的手里除了手術刀,還有縫合線。她讓對方傷口里的膿流出來,然后慢慢愈合。 這個時代,需要我們獨立思考,對于一件事一個人要有自己的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理性地看待社會現狀。 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尤其重要。 在《科學家如何思考:達爾文與物種起源》一書的引言部分就提到,父親羅伯特·達爾文一開始并不滿意兒子查爾斯·達爾文,甚至為這個有些懶惰沒出息的兒子感到羞恥。然而,他卻是一位足夠慈祥的父親,給了兒子繼續探索大自然、沉醉于優美自然風光的機會,更允許兒子學習如何保存動物和植物標本,以及如何制作鳥類標本。 我不滿意你,但我不干涉你的興趣愛好。 當兒子名聲漸起,父親羅伯特·達爾文及時轉變自己的認知,為兒子查爾斯·達爾文感到驕傲,并全力支持兒子的事業。 這是一個值得贊揚的父親!在19世紀的貴族家庭中,他沒有因為自己的驕傲而固執己見,選擇及時調整自己,肯定兒子,給予兒子最好的鼓勵! 再說查爾斯·達爾文自己,他的一生有10個孩子,和他的父親一樣,他也是個很棒的父親,他對他的孩子們非常親密和寬容。從第一個孩子出生開始,達爾文進行了長達三年之久的記錄兒子的行為和發育,觀察孩子的最初反應和情緒表達方式等細節,最終著書《兒童成長簡介》。 凡事都有先后,首先我們要做的是豐富孩子的視野,拓寬他的知識面。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高人指路。簡簡單單的俗語告訴我們要帶孩子閱讀,旅行,思想交流。讀什么?有計劃地讀經典,讀繪本,讀科普書;去哪里?去孩子感興趣的地方,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很少帶他去旅行。因為旅行的所見所聞會讓孩子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世界,潛移默化地改變他對世界的看法;思想交流,在閱讀和旅行中,孩子都會問到大量的問題,如何與孩子進行高質量的思想交流呢?在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我們這一輩的教育還是停留在經驗教育,我們的認知大部分源于父母和老師告訴我們該如何做,于是我們記住了變成自己的知識,很少有創新和偏見。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也需要反思我們受過的教育方式,所以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讓孩子關注的是問題是如何被解決的,而不是問題的答案。 引導孩子去觀察,去發現事物間的因果關系的同時,我們要仔細地選擇我們的問題,幫助孩子學會提問。 不要想當然的想到了就問,如何提問也是需要不斷訓練和學習的,因為我們是孩子的鏡子,我們經常問什么,孩子也會經常問什么。 ![]() 基于事實,基于偏好,基于判斷,可以作為培養孩子的三個方法。 基于事實的問題: 膠棒哪一面有膠水? 小熊最后回到了哪里? 他做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關于事實的問題,我們可以圍繞這6個方向來提問。 基于偏好的問題: 你愿意和他一起去上幼兒園嗎? 你最喜歡吃什么蔬菜? 你對幼兒園老師怎么看? 基于判斷的問題: 我們要怎么做才能讓小紙片貼成功呢? 要拯救快枯萎的花,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我們應該怎樣才能弄清楚牙刷不見了呢? 我們希望孩子掌握判斷的能力,但是在現實生活里,很可能孩子發現答案不止一個,更重要的是,通過判斷性問題的訓練孩子會更有責任感,更對他們的答案負責。 此外,父母一定要有耐心 不論孩子有什么奇葩、古怪的想法和疑問都不要急于否定。先學會傾聽,再給予鼓勵、幫助探索,最后得出結論。在這個流程中能做到傾聽的家長不少,但是再往下,可能很多家長就做不到了,可能是時間有限,可能是覺得孩子稀奇古怪的想法多沒必要都當真。但是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有耐心才能夠讓孩子的思考更深、更有意義。 ![]() 希望每個父母都是有耐心、能容錯的父母,這樣相信你的孩子不僅能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也會成長得更快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