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一位生物老師發來的新版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截圖,說老師們質疑“叫作”寫錯了,應該是“叫做”。真的為語言文字應用居然受到高中生物老師們的關注,而分外高興。 老師們還提供了幾個證據證明應該是“叫做”。 這是個漢語字詞的使用問題,查這樣的資料作為證據,顯然是不足為據的,比如圖片一中引用了一個“《詞語字典》”,便可作出一個基本判斷,就是這條資料是隨意回答,沒有經過認真審慎的考察。因為,根本沒有《詞語字典》這樣的書。詞語在詞典中查找,字典中查到的是漢字,一般而言,我們有字典,有詞典。西方則只有詞典,沒有字典,因為他們沒有字,只有詞。 查什么呢?查《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新華字典》《漢語大字典》等都是可以的。自然,前兩個詞典查的詞語,后兩個字典查的是字。 《現代漢語詞典》中,分別查到叫作和叫做。如下: 從詞典的排列,就可以看出主次了。“也作叫做”“同叫做”,這種解釋方法告訴我們最好是以叫作為主,寫成叫做,也湊乎。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說“做”。 做是個晚出的字,在明代梅膺祚的《字匯》中,解釋如下: 做就是作。 《正字通》中,注釋“俗作字”。也就是做是作的俗字。 《漢語大字典》中,做的義項如下: 從字典選取的辭例看,都是宋明時代的小說居多,可見,做被廣泛使用的時代和出現的書籍類型,多以小說為主,而小說,在中國傳統文獻中,一般謂之“小道”,在古人看來,跟“十三經”等經典是沒有辦法相比的。 《現代漢語詞典》中,做的各個義項如下: 從這些義項可以看出,“做”的結果或者對象非常具體,可感,可捉摸。 再說“作”。 《漢語大字典》,作的意思是逐漸由抽象到具體的。 解釋作的辭例更多來自《易經》《尚書》《爾雅》《論語》等書籍。一來可見“作”出現的時代較早,二來,出現的辭例范圍,跟“做”字相比,是來自經典書籍。從那個時代的用字看,便有了雅俗之分。 《現代漢語詞典》中,作的義項如下: 以上,從字典詞典中,做與作的義項解釋做了對比,可以大致獲得這兩個字從古至今使用的范圍、出現的年代、字義的引申、以及字適用的對象范圍。 做字出現較晚,是作為“作”的俗字使用,在使用過程中,更多傾向用于比較具體的對象、過程或結果。 而作字出現很早,用于十三經等經典著作中。其詞義經歷了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 “做”作為“作”的俗字,分擔了“作”記錄的具體詞義的那部分功能。但是,還處在混雜使用的發展階段,并沒有做出特別明晰徹底的區分。比如,在上文呈現的圖片中,《現代漢語詞典》對“作”的解釋,在第九個義項中寫道“同做,4-6”,也就是“作”剩下的義項,跟“做”的第4-6個義項一樣,不再重復寫了,只用做來解釋或者表達。 再看字形,作與做在形體上的糾葛。 作有一系列異體字,如下:
但是,是否可以在字形演變的鏈條上做如此準確的推斷:作——乍+攴——做,還需要更加豐富的字形演變資料來證明,此處只是妄加揣測而已。等機會成熟,我們將尋找更加豐富的證據來證明這個假設。 再回到問題本身,生物教材中的“叫做”還是“叫作”。雖然《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叫作”也可以寫為“叫做”,但是,生物教材作為一本教材,也應該是書面語的典范,因此教材編寫者選擇“叫作”作為概念的表述,其實背后隱含的是其對漢字雅俗,書面語和口語的價值取向——在此,向編者致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