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最近我粉絲又增加不少,得益于大家推薦推廣給親朋好友,再此感恩大家!昨天有粉絲給我留言:每天早上看您公眾號美文、聽美樂、漲知識,晚上睡前再看看留言及往期文章,每日過得都特別美好充實,感恩孫郎中,認識您真好……有如此眾多的忠實粉絲,我甚是欣慰且感動,我又有什么理由不堅持呢?
 有營養學專家建議,水果富含多種維生素、膳食纖維,對皮膚和身體都有好處,所以每人每天的水果攝入量 (包括新鮮的 、冷凍的、烹調過的、罐裝的,以及果干)要達到250-400克,很多年輕女性深信不疑,每天會吃大量水果,吃西瓜切一半,用勺子挖著吃;吃葡萄拿一串,跟吃瓜子似的……然而,從中醫角度來分析,這樣的建議根本沒有道理!營養學家只關注成分及營養,比如所謂“富含維生素”等,但中醫關注的卻是它的屬性,中醫會在意水果是寒的還是溫的,會不會傷損中陽,會不會導致濕熱。雖然水果含有人體需要的成分,但不吃水果人體一樣會健康。 今時的營養學家在推薦食物時,往往只看這種食物是不是包含鐵、鉀、鈣、鎂、維生素、葉酸、膳食纖維、抗氧化物質等等營養成分,卻從來不關心食物的性與味。從中醫來看,若離開食物性味,只談食物成分,這根本就是以偏概全。再者,營養學家推薦人人都要多吃水果,卻不管是不是陽虛體質,這實在是害人匪淺!那為什么那么多人還迷戀吃水果?一則,不少人迷戀水果的特殊香味,喜歡水果的味道;二則,媒體宣傳,說水果多含維生素C,有利于健康;三則,閑著也是閑著,有水果就吃,沒有也無所謂。但水果性多偏寒涼,內熱火旺的人的確可以多吃些水果,既好吃又可以平衡陰陽;若素來中焦虛寒,體質偏弱,則不建議多吃寒涼水果。現實中我們大家很多時候都忽略了水果多性寒或濕重,儲存運輸也多用冷藏的方法!現代人中很大一部分,因為愛吃冷飲、過度壓力和勞累、抗生素濫用、常吹空調等諸多因素,本身體質普遍偏寒。這種體質,對于偏寒涼的水果尤其要慎重,不能多吃,否則寒多濕重會傷及脾胃,導致食欲減退、便溏、怕冷,甚至還會導致濕疹多發。  《黃帝內經》強調,養生要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不主張以水果來代替糧食。我們生活中常見有些年輕人面如青色,往往是氣血不足,兼有脾陽不振。再細細一問,竟然多是以水果為主食,而幾乎不吃糧食。水果味道固然不錯,但水果絕不能代替糧食!為了健康,我主張以五谷為主,每天一定要正常吃飯。偶爾吃點水果,也未嘗不可,但絕不可以水果為主食。 若吃水果,我主張盡量吃一些性溫的水果,如桃、荔枝、龍眼、芒果、榴蓮、無花果、金桔、紅棗、杏子、櫻桃、石榴、荔枝、李子、橘、柑等等,此類水果若熟透則不易傷陽氣。若體質偏于虛寒,則寒涼性的水果建議少吃或不吃。寒涼性的水果有西瓜、甜瓜、香瓜、梨、柚子、香蕉、柿子、蘋果、丑橘、山竹、荸薺、奇異果、枇杷、火龍果、草莓等等,以免傷損陽氣,導致疾病。 生命非常復雜,人的健康是一項綜合工程,與飲食、起居、情緒、運動、環境、性格等多種因素相關,絕不是只吃某種東西就能獲得健康的。所以“孫郎中”在此建議:本身體質寒濕重的人就不要吃太多水果了!古人很注重這一點,空腹不吃水果,體弱者不吃水果,小孩老人也不敢給太多的水果吃。對于身體虛寒而又嘴特別饞的病人,我建議吃水果時就少量地用開水泡一下或煮一下,可以稍減其寒涼(但此舉只是緩兵之計,并不能改變水果本身的寒濕性)。明白自己的體質,選擇適合自己的水果,適量品嘗,才是吃水果的“養生秘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