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后期出現了很多問題,尤其是對抗外國侵略者時屢戰屢敗,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最直接的就是賠出了真金白銀的大筆款項。 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后簽訂的《南京條約》是清朝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內容,清朝需要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分別是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后,清政府又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北京條約》,需要向英國和法國各賠款800萬兩,俄國沒要錢,要走了大片領土,對中國的損害更大。 以上數額看著很巨大了吧?但事實證明,這就是個開胃菜。 1894年,清朝打輸了甲午戰爭,為求得停戰,慈禧命令李鴻章全權代表清政府前往日本談判,雙方簽訂《馬關條約》,條約全文不在這里細說,只說賠款這一項,日本敲詐了清朝2億3千萬兩白銀。 李鴻章被國人罵得很慘,但客觀而言,他也盡了最大的努力,還挨了一顆子彈,差點斃命。只是弱國無外交,日本不退讓,整個清廷都沒辦法,李鴻章又能怎樣? 而清朝賠出的最大一筆,則是庚子賠款。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清朝抗擊失敗,又派出李鴻章和慶親王奕劻,與11國代表簽訂《辛丑條約》。 為啥是11國呢?因為荷蘭、比利時、西班牙三個國家雖沒派兵參戰,但也是清朝宣戰的對象,使館還被義和團和清軍焚燒了。 條約規定,清朝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并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0.4%的年息,分39年還清。連本帶息,約9.8223億兩白銀。 當時清朝人口約為4億5千萬,也就是說,不算利息的情況下,每個人被攤派大約1兩銀子。因是庚子年,便被稱為庚子賠款。款從哪里來?來自于越來越重的苛捐雜稅,可以說每個清朝百姓都承受了庚子賠款之苦。 各國按出兵力度來分配這筆巨款,俄國最多,占28.97%,德國20.02%,法國15.75%,英國11.25%,日本7.73%,美國7.32%,意大利5.91%,比利時1.89%,其余都不足1%。 據統計,清朝晚年的外債共有208筆,債務總額達1305888297庫平銀。這些債務中,有61%是為支付賠款而借款或者賠款轉外債。直到清朝滅亡,這一屁股債務還沒還清。 那么,這些債怎么辦呢? 有句話是人死債不消,在這里同樣適用,接手的民國政府繼續還,一直還到抗日戰爭時期,加上清朝的一共賠償了6億5237萬兩白銀給各國。 各國情況又有所不同。一戰中,中國選對立場成為戰勝國,德國、奧地利是戰敗國,這兩個國家的欠款就被免除了。 而俄國爆發了革命,新成立的蘇俄為換得中國的承認,表示愿意放棄賠款,但在列強的要求下,北洋政府還是繼續向流亡的白俄支付賠款,直到白俄政府失去列強的承認,對俄賠款才結束。 后來隨著形勢的變化,各國陸續退款。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清政府和民國政府共賠了1400萬美元,欠1078萬。但從1909年開始,美國就把收到的庚子賠款退給了中國。 促成美國退款的一大功臣,是駐美公使梁誠。 1904年,梁誠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商談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海約翰無意中透露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梁誠敏銳地捕捉了這一信息,不再糾結是金還是銀,而是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游說退還賠款。 為什么海約翰會說出那句話呢?因為美國在庚子賠款中提到的義和團焚殺劫掠的損失,與事實有很大出入,由此推算出的賠款數目過高。要按實際情況,清朝只應賠付給美國200多萬美元。 梁誠在美多年,深知美國政治運行模式,查清這些情況后通過多種渠道爭取美國各界的支持,在多方壓力下,羅斯福總統同意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中不實那部分退還給中國,但不是直接退還,而是用于教育。 確切的說,是用于吸引、資助中國留學生,比如民國著名文人胡適,就是因退款而得以留美。美國還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 美國開了頭,其他國家也效仿。英國全部退還賠款,款項專用于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法國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折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比利時、意大利、荷蘭也相繼退款。但荷蘭指定退款用于水利事業65%,文化事業35%。 最可惡的是日本,拒絕延緩中國對日本的全面賠款,直到全面戰爭爆發以前,民國政府還在向日本進行賠償,而這些資金也幫助日本擴充了自己的軍事力量。正式開戰,民國政府還將應該支付給日本的賠款,定期存入設立在匯豐銀行的一個專用賬戶內。 雖然后來日本也有一些退款,但中國無一團體申請到補助,或用于日本在中國的所謂“文化事業”,或資助留日學生,以及侵華戰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