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學書法的人都是報個學習班,跟著老師從寫楷書開始。教學一般先從筆畫開始,點、橫、豎、撇、捺等。練習過筆畫,接著是偏旁,比如木字旁、三點水、言字旁、草字頭、四點底等等。再接下來就是練結構,上下結構、左右結構、半包圍結構等等。
這些結字的方法,雖然沒有什么錯處,但往往人們學習很久都不能學會軟筆書寫,因為,毛筆太不聽話了!不象硬筆指哪打哪,常常想向右,著筆偏偏不能向右。 初學從楷書開始,多源于硬筆書法。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全民掃盲,電視普及漢字,寫字從楷書入手便得到了強化。硬筆代替軟筆,使書寫漢字失去了對筆操縱的要求。重新拿起毛筆,也會
練習對毛筆的控制能力,有些機構采取了畫蚊香圈的方法,美其名曰練習軟筆線條。甚至說,畫蚊香圈等同于寫篆書。有這種想法的人,一定是不懂要在篆書里學些什么! 篆書在五大書體中,是產生最早的書體,按照書法產生發展的順序學書法,所以要從篆書入手。這是有些人的論調,但這并不是初學從篆書入手的原因。
還有人說篆書簡單,初學者學起來會相對容易一些。這是對篆書的誤解,篆書看起來簡單,其實并不簡單。不但篆書的用筆不簡單,篆書的字形與今天的漢字相差也太多,辯識上就有很大的難度。 篆書是書法之初的文字形式,用筆確實單一,沒有提、按的動作,沒有頓、挫的手法。正是用最單一的用筆方法,寫出不簡單的漢字。如果寫橫折、豎折,楷書可以頓筆、挫筆調鋒書寫,隸書可以用斷筆重起換鋒書寫。動作雖然變復雜了,難度卻減少了很多。
就這種圓角轉彎里藏著書法的大秘密,這種書寫被叫做“篆籀”。篆籀筆法在漢字隸變后,已經所剩無幾。篆籀筆法體現了寬博、厚重、圓融、勁建、爽利的特征,篆書之后,草書中還有它的用武之地。 篆書中的轉彎,要想直轉,就一定要有速度,要想線條沉著就要有澀勢。篆書的這一種點畫的書寫,就藏著書法的兩大秘訣。蔡邕的女兒蔡文姬總結其父書論時講,“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
在篆書一下的書體中,除了草書,很少有這樣的用筆。要想以后書法寫出篆籀氣,也要先學篆書。一般筆畫,無論快慢都能描摹得很像。唯獨篆書中這種點畫,沒有疾澀,點畫便會變形。這是篆書入手的第一大好處,也是其他書體涉及不的方法。 還有一個好處,學到這種方法,便是入了書法之門。上面說了,毛筆是軟的,用毛筆寫字一定要控制毛筆的筆頭,在用力按下的時候不隨便倒下。控制筆頭隨心所欲,不信筆妄動。這一點董其昌講得最明白,叫“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董其昌說這是“古人不傳之秘”。
篆書點畫線條是均衡不變的,初學者不變比變難,不變要控制,信筆而變隨意,不用控制。這如初學端正一個道理,是初學立規矩的時候,沒有初期的規矩,就沒有以后的方圓。這兩點才是學篆書的正確著眼點。 蘇東坡曾有一句很有哲理的話,“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楷行草三者,當然是先掌握楷法,再學習行草。但篆書、隸書、今楷同屬于“立”的階段,篆、隸、楷則又是一輪“立、行、跑”。
那些學篆書為了練線條,為了認識篆字,為了了解書法史,為了感受篆書質樸的內涵等,都是學篆書順便得到的。舍本求末地學篆書與不學又有什么區別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