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一句話叫:“福禍無門,惟人自召”,世間萬事看似是外界的原因,但其實和我們自己本身有離不開的關系,我們不能主導人生世事無常的變化,但人生世事無常的變化通常發于自心。 福禍往往是一個人的咎由自取,明知為禍而不知避禍,天也救不得,知曉福始而自然去做,才可因善而減免此禍,因此得福。 世間大多數人都存在一個思維誤區,認為人生所有的答案和自己所祈求的人生富貴都在外界,其實恰好相反。 一個人只要修好本心,正好本念,做好本行,你所期待的人生都會出現。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上天雖希望萬物充滿生機,但是也很難拯救那些一心求死之人;人如果努力做善事給自己創造幸福,就可以得到上天的赦免,從而避開禍患。 正如《了凡四訓》之中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先生曾經找一位老先生給自己算過,而后來的人生發展軌跡,果真驗證了老先生的預言。 此時的了凡先生越來越恐慌,因為老先生預測自己未來的命運,并沒有自己期望的那么理想,同時,了凡先生的內心更存在著對于生活的絕望,好像人生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直到了凡先生遇到云谷禪師時,了凡先生問云谷禪師:“命運可以逃開嗎?” 云谷禪師便回答說:“命由我作,福自己求”,意思就是說命運是由自己創造的,福氣是由自己求來的。 人生的一切即便存在一定定數,但在定數的基礎上也存在著變數。 我們的定數是生命之中那些無法擺脫的因素,而我們的變數則來自于自己內心中念頭延伸出來的行為。 就像云谷禪師這句話中的含義一樣,人的命運雖然是上天注定的,但是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自己具備主導命運的能力和行為之后,人生的一切際遇都和自己的心念有關。
人生怎么能說沒有命運呢?但是只有凡夫俗子才有一定的命運。善良的人,命運自然束縛不住他;邪惡的人,命運依然拘束不住他。 二、人的一生,不管于事業還是與生活皆是如此,本心才是命運發展的核心。 自己的心就是自己的世界,你所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你所能到達的終點,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我們的人生都是由自己的內心所造就的。 心的大小,決定了自己世界的樣貌。 所以古往今來,許多精深的智慧,如儒釋道三家都在表述同一個道理,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需通過內在修行的方式,來尋找自己所期待的人生。 民國時期的弘一法師,也就是藝術家李叔同,出家之后,當身邊朋友犯錯時,他就以絕食來懲罰自己,而不是去懲罰別人,直到犯錯之人改正錯誤為止。 這個事情雖然看似有些難以理解,但是他說明的道理就是我們所說,從自身找原因的智慧。 自己內在的心念決定了外在行為以及表現狀態,而人生延伸于外的言行都會直接影響事物的發展,最終塑造不一樣的結果,所以自身就是一切變化的根源。
意思是說:福氣產生的時候是極其微小的,禍害產生的時候是很雜亂的。福氣、災禍開始的時候是那么細微,因此老百姓輕視它,只有圣人能夠見到它的開始而知道它的終結。 福禍起始的時候都是存在于細微之處,這不僅僅單指生活中的瑣碎細節,甚至可以細微到自己的心念根源,而這種狀態只有智者才可察覺。 那么對于世俗之中的平常人來說,如何發現心中念頭的存在,又如何判斷它的對錯呢?
我有三件寶物:第一個是慈愛,第二個是節儉,第三個是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包含了內心之中的善良、平和、節儉、謙讓。 人生處事的智慧有千萬條,看似紛繁復雜,但是歸到根本的時候,也不過是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而已,而這簡單的一句話,也勝過所有龐大繁雜的處世智巧。 只要能做到以此修身,便能清除內心雜念,摒棄行為偏激,最終塑造善果,這就是好的人生狀態,這更是主導人生禍福的根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