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走吧網吧鐵 夏群
2020年12月24日我們開車從浙江麗水向杭州方向的高速行駛,在高速諸暨服務區休息的時候,發現諸暨高速服務區有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停車場建有一座別具一格的水池,水池里有大象、水牛、仙鶴的雕塑,水池中間有一座神女亭,亭里有一尊西施坐像雕塑,旁邊有“西施故里”字樣,畢竟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那諸暨西施故里的景致也一定吸引人們的目光。于是,立刻勾起了我們的旅游興趣,雖然此時已是下午三點半鐘,還是臨時決定到諸暨“西施故里”游覽。
?好在從諸暨服務區到西施故里也就28公里,開車40多分鐘終于到達西施故里景區停車場,停好車快步來到景區大門,發現景區大門就是一座涼亭,門頭懸掛一塊匾額,據說是王羲之寫的“西施故里”四個字,還是非常亮眼的。
當我們來到游客服務中心得知景區5點鐘停止游覽,只有西施殿是5點半關門,看來其他景點是來不及游覽了。
毛主席說,諸暨是個出名人的地方,美女西施和畫家王冕都出在這里。看來能讓偉人贊嘆不已的地方,也一定是人杰地靈。諸暨因西施而得名,西施因諸暨而名留千古。
可能是美女西施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緣故吧,在諸暨市城南苧蘿山下,浣紗江畔的西施故里,也成為諸暨市唯一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走進西施故里,似乎感覺這里原始的樸實自然之美,也許眼前遇到的每一座亭子都有寓意,更是貼近生活給游人提供便利的一種方式。
坐在荷香亭內可欣賞池塘里的荷塘月色,盡吸竹林的裊裊清氣。坐在越秀亭內可飽享浣江的和風煦煦,瀏覽銅女浣紗的千姿百態,遙想西施當年的顰眉捧心 。我想這也是一種旅游的樂趣。
雖然冬至已過,浣江岸邊的樹木似乎還依然保留著秋色浸染的味道,那倒影在浣江的景致也是一幅醉人的油畫。
按照指示牌,我們漫步在浣江上的木質棧道,這是通往西施殿的游覽路線。也許在棧道上可以飽覽浣江碧波蕩漾,也可以遠視金雞山層林盡染,村落宛然。
浣江大橋清晰可見。
穿行在精心設計的路徑,處處有西施影子,那西施浣紗過的浣紗石,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赫赫在目。
浣紗石臥聽浣江水聲二千五百年,搗衣聲似乎并沒有遠去。似乎當年西施與范蠡互贈信物,訂下百年之好的地方,也將浣紗石又名結發石。給予新的寓意,即凡到過結發石的情侶,他們的愛情分外美滿。
在浣紗石附近沿階而上,便見江岸立一飛詹亭閣,稱浣紗亭,亦謂西施亭。
西施殿景點門樓外觀象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朱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
來到西施殿,似乎有必要介紹由來。公元494年吳越交戰,越敗于吳,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妻將臣入吳為質三年。勾踐歸國后,發誓洗刷這奇恥大辱,于是采用文種提出的“美人記”。幾經尋覓,終于“得苧蘿山賣薪女西施”。
西施,姓施,名夷光,因家住西村,故叫西施。“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勾踐選到西施后,獻于吳王,吳王大悅:“越貢西施,乃勾踐之盡忠于吳之證也。”
吳王從此沉湎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打敗了吳國。后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下修建了西施殿。
西施殿景點于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 景區占地5000平方米,是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是一處以西施文化為主題,充分展示古越文化和故里風情的人文風景旅游區。
據說西施殿內的建筑構件有很大一部分是從諸暨四鄉收集來的,其中有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可以說是民間古老建筑藝術集錦。
一走進景區,西施殿,紅粉池,小橋,沉魚池,一看就感覺有女性柔媚委約的氣息撲面而來。
紅粉池在苧蘿山西施殿下,與鸕鶿灣隔浣江相望。民間傳說西施過去就是對著紅粉池梳洗打扮的,留下的胭脂香長出了潔美的荷花。
在西施殿兩邊的廂房上上懸著“以身許國”、“忍辱負重”匾額。
西施殿正中供奉青春少年的西施塑像,高達3.6米,衣著簡樸,神態嫻雅,端坐在浣石上。塑像上方掛有“荷花神女”和“絕代佳人”金匾,格外引人注目。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筑是古越臺,臺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范蠡,一個是文官,一個是武將。范蠡后來還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財神,是一個文財神。武財神是關公。
上懸“臥薪嘗膽”匾額。
苧蘿山主峰海拔127米,系會稽山余脈,乃越地之正宗。 蒼翠挺拔,別具風姿。山上有紅粉石,據說手在石上一抹,會抹下些許紅粉來。
碑廊南面是苧蘿山的最高點,上建一亭,名“苧蘿亭”。亭為八角三重檐造型,內置三層,可逐級登臨,可瀏覽諸暨市區,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里─鸕鶿灣村也皆在眼前了。
在這里與臘梅相遇也是驚喜,似乎打破了不與葉相見的歷史,或者是西施的美貌帶動了花枝招展。
走馬觀花的游覽了西施殿景區,那曲徑回廊,亭榭相間,小橋流水,池水環繞,花木掩映,眼前的景致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跡之中,仿佛又置身于江南園林,卻又勝于一般的園林設計布局。當你置身于山水亭閣,參天古木之間,更能品味出古越文化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