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斑胡椒鯛(拼音:bān hú jiāo diāo)學名:Plectorhinchus chaetodonoides (Lacepède, 1801)斑胡椒鯛,又稱厚唇石鱸,俗名燕子花旦、打鐵婆、花臉,為輻鰭魚綱鱸形目石鱸科的其中一個種。其他中文名:小丑石鱸、燕子花旦、打鐵婆、花臉、厚唇石鱸、番圭志(澎湖)、厚唇(澎湖) 我國臺灣分布:東部、南部、北部、澎湖、綠島、東沙、南沙同種異名:Gaterin chaetodonoides, Plectorhinchus chaetodontoides, Plectorhinchus chaetodontonoides, Plectorhincus chaetodonoides, Plectorhynchus chaetodonoides, Plectorhynchus chaetodontoides, Plectorhynchus chaetonoides, Plectorynchus chaetodonoides。本魚體色以均勻的淡棕色為底,頭部、身體上半部都均勻地散布許多小于眼徑的棕色斑點,各鰭除了胸鰭外亦散布著許多棕色斑點,其中以身體背側的斑點較大;大致而言,斑的大小均大于斑間距。胸鰭基部上亦有2枚小斑。幼魚體色和成魚相差甚多,體色以棕色為底,頭、身上及尾鰭上有許多大白斑,白斑內尚有些小褐斑。背鰭硬棘11至13枚、軟條18至20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7至8枚。側線鱗片數55至58枚。體長可達72公分。斑胡椒鯛主要棲息于干凈的瀉湖、巖礁及珊瑚礁區海域,水深在1-30公尺左右。斑胡椒鯛通常單獨行動,晝間躲蔽于礁石突出處或洞穴中,夜間出外獵食珊瑚礁區的魚蝦貝類。幼魚有不停地搖頭擺尾,摹仿有毒海蛞蝓之防衛行為。斑胡椒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馬爾代夫、斯里蘭卡、印度、安達曼海、日本南部、中國東海、南海、臺灣、越南、菲律賓、印尼、泰國、澳洲、所羅門群島、斐濟群島、新幾內亞、新喀里多尼亞、密克羅尼西亞、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圣誕島、諾魯的海域。斑胡椒鯛也被稱為“朱古力”,因為它們的幼體的顏色是咖啡色的,并有多個乳白色大斑點,如同牛奶巧克力一樣誘人。這種魚成年后,身體是青白色的,并有許多胡攪大小的斑點,這也是“胡椒鯛”名字的來歷。成魚可以生長到60厘米以上,不適合一般家庭水族箱飼養,大量的幼年斑胡椒鯛來自印度尼西亞,它們在觀賞魚市場上很受歡迎,是普及率最高的石鱸品種。水族市場上可以購買到3-15厘米的斑胡椒鯛,它們在最初被引進的時候可能絕食。并不是它們對餌料挑剔,而是突然轉移到在人工環境下,它們不知道到底什么東西可以吃。這種魚在自然界中喜歡自己捕食小型魚和無脊椎動物,它們對于加工好的魚肉十分陌生,必須耐心誘導才能開口。一般建議使用味道濃郁的蝦肉和蛤肉,放在它眼前引誘它吃下去。當完全適應人工環境后,它們可以接受大多數餌料。事實上,很少有人能將這種魚飼養到成年,它們大多在飼養2年內夭折,最容易夭折的個體是10厘米以下的幼體。這與餌料營養和水體大小有關系,即使飼養一條很小的斑胡椒鯛,也要保證用100升以上的水族箱,在餌料中添加一些人用的綜合維生素(如金施爾康),有助于幫助度過危險期。斑胡椒鯛為大型高經濟價值魚種,可用手釣釣獲,幼魚可作為水族缸中的觀賞魚。為大型的經濟性食用魚,適宜各種烹煮方法。大魚肉多味美,適宜紅燒或煮姜絲。 Plectorhinchus chaetodonoides, the harlequin sweetlips, is a species of grunt native to the Indian Ocean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Ocean. It is a denizen of coral reefs found at depths of from 1 to 30 m (3.3 to 98.4 ft). It can reach 72 cm (28 in) in TL. The heaviest known individual weighed 7 kg (15 lb). This species is of minor importance to local commercial fisheries and can be found in the aquarium trade.(物種利用僅代表資料方學術記錄,不代表我方立場。野生動物是大自然賜予的瑰寶,地球上瀕臨滅絕的生物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給物種種群多一份保護,給自己也多一份保護。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在神秘的大自然面前,我們無知的像個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