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可謂是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獨樹一幟的一支,面對是現(xiàn)代社會的各種沖擊依然活躍在人們的生活中。這些俗語所蘊含的道理與圣賢之書的教導可謂是殊途同歸,但要比圣賢所言更為簡單易懂。它們同樣包羅萬象,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延年益壽都有其獨到的精辟獨到的見解,更為重要的是它們普遍的實踐價值可以經(jīng)久不衰,好比這句“精足不思淫,氣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 ”,不僅深刻地概括了長壽的關(guān)鍵,還與道家理論異曲同工。 一、何為精氣神? 在道家的理論中,這三樣幾乎是隨處可見時時強調(diào)。人體所蘊含的所有營養(yǎng)物質(zhì)謂之精,又分兩種,一是父母所賜之先天之精,一是飲食所涵之后天之精。二者掌于腎,謂之“腎精”。是人體構(gòu)成的基本要素,同時也是人體生長、發(fā)育、衰老、死亡的過程的主宰。道家譚峭在其著作《化書》中說“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此處強調(diào)了氣聚而形成的觀點。在道家思想中,氣不僅是聚形的關(guān)鍵,同時還是功能的代稱,我們的正常運轉(zhuǎn)都是它在推動,所謂“人之有生,全賴此氣”,氣息暢通無阻周流不息便能呈現(xiàn)最佳的狀態(tài)。而主宰它們的便是神,《內(nèi)經(jīng)》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可見神是控制所有意識思維的首領(lǐng),神足則強,神散則弱。那些無所事事的人大多都是“神”散的表現(xiàn),缺乏了“神”的控制,精氣也就隨之渙散而不能用于一處。 在解釋為什么“精、氣、神”足的情況下反而清心寡欲之前,還得先明白道家中關(guān)于它們的具體體現(xiàn)。道家將財色名食睡五欲對應五行五臟,財為金應肺,色為水應腎,名為火應心,食為土應脾,睡為木應肝,其中尤以色、食、睡最難拔出,在佛家理論中亦有此觀點。在道家看來,只有將相應臟腑之機一一充實,便能水火既濟而超越五欲。這也是“精、氣、神”全后反而能夠清心寡欲,在其散弱時反而愈發(fā)渴求的體現(xiàn)。 精足不思淫 意在養(yǎng)精蓄銳,精足代表身體所有營養(yǎng)物質(zhì)平衡充實,在外便是容光煥發(fā)如童子一般朝氣蓬勃,這種狀態(tài)下淫欲蕩然無存,這種體現(xiàn)在戒色的人里最為明顯。它在道家中還對應了修煉的第一重境界百日筑基之初,去酒色財氣后斷淫心,隨后固本培元回到孩童未瀉之態(tài)。 氣足不思食 這點對常人而言頗為費解,但在古代得道之人中卻很常見,平時的影視劇中也多有得道高人閉關(guān)修煉不吃不喝的情節(jié)。道家歷來就有“辟谷”、“食氣”之說,能做到這些的人往往意味著其道行也到筑基中期,算得上修為高深的人了。道家謂之“采氣”,是能夠切實感受到天地能量并與自身呼應的人。 神足不思睡 傳說張君房便是因為庚申日通宵不睡而白日飛升,在道家看來,只要在練氣還神的階段修煉得當,便可以達到不睡覺也絲毫不影響周身運轉(zhuǎn)的境界。有學者說這是因為炁歸臟腑、入中脈而使中脈通透所致,并指出常人炁走12正經(jīng)呈現(xiàn)子午流注的規(guī)律,炁也必然在特定時辰產(chǎn)生盛衰交替之間隙,從而影響人一天的生活節(jié)律。如果能達到炁入中脈的狀態(tài),則臟腑經(jīng)脈之炁俱足,便可以跳出節(jié)律對炁脈盛衰的約束,自然沒有了平常作息束縛。 而以上三者在自然界中也有較為明顯的體現(xiàn),鹿的交配一年僅有一次,便因精足而使得幼年及成年的樣貌同樣年輕可愛。烏龜即便一年不吃也能生存,便是氣足賦予其長壽之相。鶴飛千里只需小憩片刻,便是神足而使其然,同時鶴還是最長壽的飛禽,素有“千年龜,萬年鶴”的美名。而鹿、烏龜、鶴三者皆非肉食,也從側(cè)面體現(xiàn)了蔬菜為主觀念的正確性。 對道家而言,以上都是修煉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修煉循序漸進的階段。百日筑基后才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方能煉精化炁以足炁,炁足后方能煉氣化神,煉氣化神后才能神足不思睡,以至于最后的煉神還虛。看似玄妙,其實在唐以前,能達到神足不思睡甚至煉神還虛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至于后來提出的煉虛合道則在很多人看來都是附和偽學不足道哉。可見道家對生命的探索之深,放眼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的。民間百姓大多不是道教信徒,但對道家思想?yún)s是極為熟悉,他們不需要玄而又玄的修真方法,便取自己所需的變成俗語加以傳誦,所以在他們看來存精聚氣養(yǎng)神便是延年益壽最直接的方法,所以得道之人不多,但長壽老人不少。 |
|
來自: 農(nóng)俗閑話 > 《雅俗共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