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多文少,介意者勿入!

↑大足北山二佛,刻于南宋紹興年間。

大足北山多寶塔,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塔外壁飾龍柱、佛、菩薩、花木圖案為其他磚塔所沒有。

↓大足北山北塔寺三佛殿內明代三身佛

↓253窟,觀音地藏窟,刻于五代時期。龕內刻像48尊。正壁觀音地藏,頭頂祥云華蓋內浮雕飛天。左右壁祥云內浮雕十王、兩司。造像建有唐宋風格。
↓245龕,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刻于唐末。共刻像578尊,經幢樓閣等建筑42座。中部西方三圣,其上刻凈土,其下可三品九生和“未生怨”。左右沿刻十六觀,蔚為大觀!
↓180號窟,十三觀音變相窟,刻于北宋。窟內刻像23尊,正中圣觀音,左右兩側各六尊觀音化身立像。靠近窟沿處二尊上半身均已毀。圣觀音頭部左右各有五尊觀音化身趺坐于蓮臺上。
↓177龕,泗州大圣龕,刻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龕內正中為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萬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為圣僧崇拜,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表征。
↓176龕,彌勒下生經變相,刻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龕內刻像173尊。正壁刻彌勒坐像,左右壁刻經變中的菩薩、文臣武將、男女居士和其他各類人物。內容豐富,雕刻精美。
↓155窟,孔雀明王窟,刻于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窟內刻像950尊。窟內正在孔雀直立,明王趺坐于孔雀背負的蓮臺之上,左右壁遍刻千佛。
↓149窟,觀自在如意輪菩薩窟,刻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窟內刻像48尊,正壁為如意輪菩薩、觀音菩薩等,左右壁浮雕諸天神像。全窟造像刻畫精細、保存完好。
↓137龕,維摩詰經變相,刻于南宋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龕內線刻像27尊,原作為宋代畫家石恪所繪,后由李大郎等摩刻于此。壁面左坐維摩詰居士,右坐文殊菩薩,表現兩人辯法的宏大場面。

↓136窟,轉輪經藏窟。刻于南宋大慶十二年至十六年之間(公元1142-1146年間)
↓136窟內的數珠觀音像和不空羂索觀音像。

↓133號窟,水月觀音窟。刻于南宋紹興年間。
刻像7尊。正壁觀音兩側善財龍女侍立,左右壁四大金剛。
↓正壁觀音造像遍體瓔珞珠串,繁簡疏密有致。左側善財立像長眉隆頰,長髯掛腮,形象夸張生動。
↓130龕,摩利支天女龕,刻于宋代。龕內正壁刻三頭八臂佛教護法神摩利支天女,手持不同兵器立于戰車之上。左右壁刻八大金剛護法。
↓ 第125號龕,數珠手觀音像,刻于南宋,典型的媚態觀音。
↓122龕,訶利諦母龕,即鬼子母龕。龕內正壁刻訶利諦母臂抱童子坐像,左右壁刻侍者和童子像。窟外介紹上說有窟內刻有13尊像,今已不實。
↓123龕,其中的主尊魚最喜歡的。
↓外貌秀美端莊,表情恬靜。真是宋代佳麗之最。
↓第103窟,古文孝經碑,刻于南宋孝宗年間;第104,趙懿簡公神道碑(窟正壁前中間位置),碑原立于陜西周至墓地。原碑刻于南宋孝宗年間,碑文由宋代史學家范祖禹撰寫,書法家蔡京書并篆額。此碑為趙氏后裔復刻。
↓51龕,三世佛龕,刻于唐光化二年(公元899年)龕內刻像41尊,正壁三世佛,左右壁文殊普賢和天龍八部。
↓10龕,釋迦說法龕。刻于唐景福元年至乾寧二年之間,龕內刻像27尊,正壁刻釋迦佛坐像,旁邊侍立大勢至、觀音、天王、護法等像。
↓9龕,千手觀音龕,刻于唐景福元年至乾寧二年之間,龕內刻像44尊。正壁寶冠天衣千手觀音,善跏趺坐于須彌座上。左右壁對稱十佛、文殊、普賢、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等像。
↓5龕,毗沙門天王像。刻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正壁刻毗沙門天王,頭戴大鵬冠,飾牛角形項光,身著甲胄,腳踏二夜叉。身材魁梧。左右壁刻力士、隨從等像。
↓2號,韋君靖碑。刻于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碑記“四海波騰、山川鼎沸”的晚唐局勢和四川東西部藩鎮征戰,以及韋君靖于北山建永昌寨始鑿佛像等史實。史料價值巨大。
歡迎來訪,順致牛年吉祥!
備注:圖片拍攝時間2020年8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