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感到疑惑,為什么大雁飛行時要列隊形如“一”如“人”。到了10年前拍攝到這南飛的雁陣,經過翻閱資料才知道個中緣由。
原來,大雁飛行時翅膀尖端會產生一股向前流動的氣流,叫做“尾渦”。后面的鳥利用前面的“尾渦”,飛行時要省力得多。雁群飛行時所排列的一字或人字隊形,正是 適于對“尾渦”氣流的利用。大雁越多,雁飛起來就越省力氣。
另外,大雁排成整齊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也是一種集群本能的表現。因為這樣有利于防御敵害。雁群總是由有經驗的老雁當“隊長”,飛在隊伍的前面。在飛行中,帶隊的大雁體力消耗得很厲害,因而它常與別的大雁交換位置。幼鳥和體弱的鳥,大都插在隊伍的中間。停歇在水邊找食水草時,總由一只有經驗的老雁擔任哨兵。如果孤雁南飛,就有被敵害吃掉的危險。
雁的飛行速度很快,每小時能飛70~90公里,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得飛上一兩個月!
每當傍晚,雁群就落到地面,在蘆葦塘、河邊草叢間棲息,找尋水草吃,也吃地里的麥苗和蠶豆苗等。大雁非常機靈,夜里休息的時候,總要派出一只大雁站崗放哨,一有動靜就發出叫聲,呼喚同伴趕快飛離。
第二天清晨,起飛前,大雁往往群集在一起開“預備會議”。然后,由老雁帶頭前飛,像是“隊長”在領路,幼雁排在中間,最后是老雁壓陣,不時地發出呀呀的叫聲,這是一種呼喚的信號。
古代有一首《鴻雁》(先秦)歌頌飛翔中的大雁寄托對流民的哀思: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
大意是:
鴻雁翩翩空中飛,扇動雙翅嗖嗖響。那人離家出遠門,
野外奔波苦盡嘗。可憐都是窮苦人,鰥寡孤獨心悲傷。
鴻雁翩翩空中飛,聚在沼澤的中央。那人筑墻服苦役,
先后筑起百堵墻。雖然辛苦又勞累,不知安身在何方。
鴻雁翩翩空中飛,陣陣哀鳴聲嗷嗷。惟有那些明白人,
知我作歌唱辛勞。惟有那些糊涂蟲,說我閑暇發牢騷。
這首詩感情深沉,語言質樸,韻調諧暢,雖是一首抒情詩,但又兼有敘事、議論的成份。然而此詩最大的特點是比興手法的運用,每章開頭都以鴻雁起興,不僅可以引起豐富的聯想,而且兼有比義。鴻雁是一種候鳥,秋來南去,春來北遷,這與流民被迫在野外服勞役,四方奔走,居無定處的境況十分相似。鴻雁長途旅行中的鳴叫,聲音凄厲,聽起來十分悲苦,使人觸景生情,平添愁緒。所以以之起興,是再貼切不過的了。后來“哀鴻”“鴻雁”就成了苦難流民的代名詞。
聯想起那些至今還在戰火紛飛國家中流離顛沛的流民、難民,我們生活在和平安穩的祖國是多么幸福啊!
但愿世界和平,環球同此涼熱;但愿橫空的大雁也能和我們和平共處和大自然相安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