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閑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此章是“常德章”,又名“真樸章”,三次宣說“常德”。“知其雄,守其雌”是老子道家守柔哲學的中道義,以常德攝持,柔不失強,強不失柔,強柔雙運,無堅不摧,萬心歸一。修道是明理,修德是修品格性情,修道在虛空法界上修,修德在人世間修。修德必須以修道為指引,不然就沒有著落,道妙德善緊密相連。虛空法界和人世間相隔懸殊,但修道與修德都必須在心地上修,這是共同的。 上章老子講“常善救人”,善人和不善人都有道性,故平等無二,都可修常德,再造復命,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新人。這是“救人”的理論依據,如果人不是道所生,沒有潛藏的道性,那人不可能獲得拯救。圣人妙觀善人和不善人的道性,以化惡人為善人,讓惡人生起一顆善心作為事業。第1章宣講常道,此章宣講常德,道德雙行,結構嚴謹。 常德有三知三守三歸氣象,就是三德九品。第一德是嬰兒德,第二德是無極德,第三德是純樸德。釋德清說:“上章言行道之妙”,圣人不以知道為難,而以守道為難。上章圣人以五妙法濟世救人,把惡人逆轉為善人,把善人再造為圣人。圣人是道者,善人是德者,惡人是失者。修常德是實現“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4C)的具體實修法,是妙法的體現。三德九品,最后歸于“樸”,恢復純樸的自我,回歸圓滿法性,與道同體。 守雌、黑、辱三賤位,這是心法,是心靈的逆轉。“知其雄”、“知其白”、“知其榮”,這都是世間的成功者,是世間法的優勝者,他們必須第二次修行,修出世間法。常德是在守柔上下功夫,分三大步九小步。世間的雄者外表強大,但內心忐忑不安,焦慮極重,心靈沒有歸宿,沒有安全感。“靜為躁君”,雄者都是躁動者,他們的心需要被安撫,因此常德正是他們所渴望的。老子以證悟者的法眼看見雄者渴望常德,以安慰自己的心靈,所以修常德是就把一切人的無上妙法。 第二十八章 第一段: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xī)。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第二段: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復歸于無極。 第三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第四段: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zhǎng)。故大制不割。 開始二句歷來被重視,但理解真意者不多。嚴復處于動蕩時代,作出了獨特的解讀。他說:“今之用老者,只知有后一句,不知其命脈在前一句”。“知雄守柔”、“知白守黑”、“知榮守辱”是三知三守,所得果報為“嬰兒”、“無極”、“樸”,與“知子守母”修法極為一致,非常殊勝。老子把修道士稱為“愚人”,這個“愚人”通達世間出世間二大法門,玄照宇宙一切真實,所以其智慧遠勝世間的成功者,這就是“知”。 “愚人”雖然通達世間出世間二大法門,但依然選擇守雌、守黑、守辱三賤位作為人生的究竟地。知雄守雌的修道士是“出生入死”的大丈夫,具有“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錯其爪,兵無所容其刃”的不可思議道力。守柔不是守柔弱,而是奉行知強守柔的中道觀。嚴復強調重點在“知雄”,是很有道理的。學習《道德經》是要獲得大智慧,不是要成為柔弱不堪。 此章老子提出了守柔哲學的中道觀,對完整理解老子的守柔思想很重要。《道德經》一直貫穿守柔思想,但此章以中道觀闡釋守柔,非同尋常,大有糾偏之意。深入知強守柔妙理對華人的完美性格的形成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后世對華人性格的批評集中于羸弱和陰柔,我們不能否認這種人格的存在,但這正是老子的守柔中道觀所貶斥的,因此深解此章經意很有價值。 老子的守柔中道是“雄者守柔”,有剛有柔,利他用柔,降魔用剛。人生最大的魔鬼就是內心無止境的欲望,道法自然,歸根曰靜,世人不發大勇猛心則難以降服。世人發此大勇猛心,則無堅不摧,常德不離,實現濟世救人的大愿。大勇猛心可以比喻為佛家的降魔力和無上道力。“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33C),能夠戰勝心魔者,當然是“雄者”,大丈夫。 此章經文分為四段。第一段經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 此章宣講三知三守三歸的常德。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這就是三知三守。歸于嬰兒、歸于無極、歸于樸就是三歸。三知三守是圣人濟世救人的大悲心,三歸是圣人的寂靜處。修常德分為三德九品,次第而行,必得正果。如此修常德,有糾偏之功,不會墮入偏柔之失。 老子此章首先要回應世人的疑惑,修道會有成就嗎?是否會讓修學者變得羸弱呢?是否會讓世間的強橫者得益呢?(下章回答強橫者不得益)圣人入濁世,本為救人而來。如果墮入羸弱,則如何救人?老子以中道觀回答,讓世人恍然大悟,無不歡喜。老子每一章都在回答世人的疑問,但要看清楚是回答什么疑問,最后的結果都一樣,聽法者都疑團盡釋,心中滿懷歡喜。此章經文特別明顯。 經文:知其雄。“知其雄”與知其強很接近,但又有微妙差別。強弱(強柔)關系在世人眼中是對立的關系,你強我弱,我強你弱,世界是強者的世界,不是弱者的世界。老子知道世人的俗智,于是換了一種口吻,不用強弱關系,而是用動物界的雄雌關系。雄代表強,雌代表弱。但世人知道,雄離不開雌,雌離不開雄。 人們常說:“一山不容二虎”,馬云反駁說:“不對,一山可以容二虎。”朋友問:“為什么?”馬云答:“一只雌虎和一只雄虎”。此時馬云剛開始創業,被視為瘋子,不知當時是否讀過《道德經》。據馬云傳記,馬云十分喜歡《道德經》,并隨身攜帶。雄和雌是玄同關系,這是世人完全認可的。這是老子說法的巧妙。如果把雄和雌的關系簡單的理解為強和弱的關系,那就失去了其中的精義。 知其雄是第一的,不知雄,就失去了守雌的基礎。知強是第一的,是守柔的基礎,不知強就沒有守柔的基礎。老子引導世人從雄雌二性關系悟解世間強弱關系,下一章又演化為魚水關系(魚不可脫于淵,雄不可脫于雌),都是宇宙的合理安排。雄與雌都是假象,不能分離才是真相。中國古代男耕女織,合理分工,不是男耕為強,女織為弱。 理解這一點才理解男耕女織的合理分工不是誰要戰勝誰。社會組織正是依據合理分工的原理才發展起來的,家庭是社會組織的第一層。經文是從動物界和家庭組織的角度演說正法。在俗智面前,雄雌是強弱關系,在圣人看來,是合理分工關系。所以強者壓迫弱者是不正當的。 經文:守其雌。把雄雌關系理解為壓迫關系是自我毀滅,把強弱關系理解為壓迫關系就是走向滅亡。雄雌、強弱都是分工關系,不是誰戰勝誰的關系。老子這里用動物界和家庭的現實性來扭轉世人的俗智,強者應該把弱者理解為合作方,共存方,而沒有壓迫弱者的心理動機。 《黃帝內經》的養生義理有一條叫“貴賤不相慕”,很有哲理。貴賤不相慕,雄雌不相離,強弱不相壓。注釋家過分看到強弱的對立,而不知雄雌的玄同,所以沒有從二句經文來完整的理解《道德經》的宗旨。 老子的守柔哲學是以知強為基礎,世間的強弱與二性的共存實質上就是玄同,也就是世人可以理解的組織內部的合理分工。今天的企業,高高在上的老板時代已經過去,投資人與員工的合作時代早就開始,而且會依照老子的思想發展下去。這不是老板的仁義,而是老板對大道的體認,是最高效的組織法,所以成為大勢所趨。黑格爾則說這是世界精神的自然展開,如同一幅杰作展開在世人眼前一樣。 老子用經文“知其雄,守其雌”完整的詮釋了《道德經》守柔哲學的中道觀,這正是修學人所需要認識的。如果用“知其強,守其柔”則意義差距很遠。雄雌的玄同關系易被世人的淺思維認可,強弱的玄同關系不易被認可,但老子以雄雌玄同關系引導世人認識強弱的玄同關系,這是說法之妙。 老子的知守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此章著名的三知三守闡述了守柔哲學的中道觀,沒有單柔的過失。第52章說:“既知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進一步闡述了“知子守母”的教義,修學人宜深悟其意。三知三守都含有“知子守母”的意義。 《道德經》開顯妙道,讓世俗之“雄者”守雌、“強者”守柔。反過來,懂守柔者才是強者,懂守雌者才是雄者。進一步說,人眼中的強者正是天眼中的弱者,人眼中的弱者正是天眼中的強者。 經文知與守二字極為重要。知者,通達無礙。守者,守護不失。范應元說雄譬“剛動”,雌譬“柔靜”。守住心中之柔靜,才能通達心外之剛動。修行人于內守護不失,則與外通達無礙。修心與事業可以兼得,但以修心為本。老子此章宣講三知三守,就是要世人通達知與守的關系。 到了王陽明,知與守的關系就演化為知與行的關系。老子宣說知守合一,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二者有相同的一面,即必須合一,不得偏修。佛教說空觀,但又怕墮入空觀,于是倡導中道。龍樹菩薩的《中論》闡述八不中道甚深妙理,對理解老子此章的三知三守非常契合。不然無法理解老子精義。 ![]() 老子的中道思想是極其明顯的,此章更為明顯,是中道學說的集中宣講。三知三守就是三次宣講中道甚深妙理,令人贊嘆再三。禪宗大德對有說空,對空說有,空有不二,是為中道。老子對雌說雄,對雄說雌,雌雄不二。雌雄不二則強弱不二,剛柔不二,世出世間法無不盡說。 禪宗對有者說空,無有掛礙;對空者說有,戒斷滅空。老子對雄者說雌,得雄不離雌;對雌者說雄,得雌雄玄同。對強者說弱,戒兵強則滅。對弱者說強,君子以自強不息。以道觀之,天下無恒強者,無恒弱者。知強者不弱矣,守弱者必強矣。強而守柔者其恒強乎! ![]() 經文:為天下溪,常德不離。溪是歸流,故曰不離。常德一詞出現了。德是《道德經》的二大主旨,第20章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4章再次出現德的身影,而且同樣是道德同現。此章出現常德,沒有與道同現。從德到常德,從道德同現到常德獨現,這是無意的還是有意的?《道經》部分德出現在四章中,《德經》部分德出現在五章中。《道德經》中道的含義幾乎是不變的,“獨立而不該,周行而不殆”(25C),但德的含義在發生細微的變化,以適應德的具體化。 道是形而上的,德卻是具體化的,進入每一個生命體中,可以清晰的呈現出來。德者,得道之一分。萬物、生命體都得道之一分,這是道生之。萬物、生命體得一分而止,依此一分之德而生長,這是德蓄之。道生之,德蓄之(10C、51C),道為體,德為用。儒家學說是德為體,仁義為用(38C)。這是老子學說和儒家學說的差異。體用也是主次,或根與樹的關系。 ![]() “常”原文是“恒”,與《易經·恒卦》有內在聯系。風雷恒,上巽下震,上下皆大動之象。暗示宇宙人生是處于大動之象中,用大動之象來表達恒,這是非常的智慧。圣人似乎是說,恒就在動中,恒是動中靜,有生命力的靜,生生不息之象為恒。 恒,相動而體常靜。因此,離動則無恒,離恒則無動。常德能夠應對宇宙人間的驚濤賅浪,宇宙是在大動中尋找它的歸宿,人生是在大動中尋找自己的歸宿。這個歸宿就是恒,就是常德。 ![]() 恒與德在恒卦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恒卦:“恒其德貞,婦人吉,夫子兇”。男子要出去闖蕩,因為有婦人在守家。如果沒有婦人在守家(育子奉養雙親),則男子就不是闖蕩,而是流浪了。經文“知其雄,守其雌”與《易經·恒卦》有關系嗎?有,十分明顯。知雄、守雌、歸流、恒德(常德)、嬰兒,這個五個概念是老子的意識流。“婦人吉”,這就是要守其雌。 “夫子兇”,男子“知雄守雄”,這是必死兇象。相反男人需要闖蕩,男人代替婦人守家,則必一事無成。男子棄雄守雌也是兇象。男人沒有婦人有耐心,沒有婦人的奉獻精神,有時會偏離德的標準。從恒卦看,婦人比男人有恒心,所以男人只有守其雌,不然即使有所得,最后也是兩手空空。 ![]() 圣人對人性的理解是超越世人的。第39章宣講得一,對比知雄守雌的經文,就知道這就是得一。知雄是半途而廢(得半),守雌是半途而廢(得半),知雄守雌才是得一(得全體)。“伴”由“半”而來,伴就是把自己看成一半,需要尋找另一半(伴侶)。雄雌是合象,黑白是合象,榮辱是合象。世人把雄雌、白黑、榮辱視為二,圣人則視為無二無別。所以,知雄守雌才是常德。學人知道此段經文的含義,決不會走向人格上的羸弱和陰柔,而會鍛煉出光明磊落,智慧不凡,固守常德的君子。 經文:復歸于嬰兒。嬰兒比喻天真。光明磊落,智慧不凡,固守常德的君子是不失其天真性的。如果失去了天真,那人性已經不復存在了。知雄守雌,結果就是嬰兒。家庭有嬰兒,血脈存焉,血脈長存是大丈夫的事業。老子雖很少講血脈,但“子孫以祭祀不輟”一句透露了老子的謎底。 ![]() 第二段經文: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 第一段經文采用了發散性的解讀,但老子的深思維本身就是發散性的,宇宙一體,不是發散性的深思維就不能理解。 經文: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白守其黑是三知三守的第二層。白喻陽光,白天,黑喻黑暗,夜晚。黑白交替,就是白天夜晚交替,晝夜循環,生生不息,歸于無極。“為天下式”,晝夜循環,生生不息,這就是不變的法則。此章經文與上章經文關系極大,釋德清已經看出來了。 三知三守就是圣人常善救人的妙法,前人沒有從這個角度讀此章,就會逐字逐句的文字化解讀,完全背離老子的原意。老子提出三知三守是很不尋常的。有知無守非正道,有守無知非正道,有知有守才是正道,正道就是濟世救人的妙道。知與守的關系是老子第一次開示,既轉化了守柔與羸弱的困惑,又轉化了強者滅的困惑。 ![]() 知白守黑的密意是什么?佛法中有救度四法,愛語,同行就是其中二法。為了度化眾生,就要對眾生說好聽的話,讓眾生生起歡喜心。還要與眾生同行,眾生作什么,菩薩也作什么。菩薩不與眾生一起同行,就沒有機會交流,更不可能度化眾生。圣人有玄同力,玄同力含有度化力,最終讓眾生玄同,轉化成為善人,善人進一步修行則轉化為圣人。 所以圣人處雌,讓眾生處雄;圣人處黑,讓眾生處白;圣人處辱,讓眾生處榮。世人不愿意守雌,那圣人就來守雌;世人不愿守黑,圣人就來守黑,世人不愿守辱,圣人就來守辱。這樣世人就高興了,這樣的菩薩,這樣的圣人很好。圣人以無己之心入濁世,即使處于雌、黑、辱三賤位,一點都不受影響。圣人知道只有這樣才能度化眾生,讓不善人成為善人。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善人不愿守雌、守黑、受辱,那怎么成為不善人之師呢?不善人會說:這哪里是善人啊,還不如我呢! ![]() 再說,不善人真是不善人嗎?不善人也可以是圣人化現,出現在你眼前,前來成就你啊。佛教說菩薩一眼望去都是菩薩,眾生一眼望去都是眾生。張良遇到一位老者,老者把鞋扔到橋下,要張良去把鞋子撿起來。 張良看到是位老者,就去把鞋子撿回來。老者還把腳一伸,要張良把鞋子給老者穿上。張良有點不高興,但還是恭恭敬敬的給老子穿上鞋子。后來老者覺得張良是個有品格的人,就傳給他兵書,后來張良成為漢朝開國元勛。張良的后人開創了中國本土的道教,世世代代傳到今天,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良如果當年把老者看成是個不善人,那結果就不是這樣。 ![]() 經文:為天下式。王弼注:“式,模則也。”就是古代冶煉的模范,作為標準。第65章說:“能知楷式,是為玄德”。二個式意義相同。圣人讓世人處于白色,自己處于黑色。白色有高潔義,黑色有染污義。美名都歸世人,污名都歸自己。 圣人濟世救人的原則就是如此,從不違反。自古以來,普天之下,圣人都是如此。圣人不是不喜歡高潔,而是不愿與世人爭。圣人如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世人沒有這個能力,不能承受污名。 經文:為天下式,常德不忒。王弼注:“忒,差也。”修常德不相違,常德是天下法則。 ![]() 經文:復歸于無極。無極的概念必須深挖,老子要把我們帶往何方?河上公注:“德不差忒,則長生久壽,歸身于無窮極也。”常德修到第二層,永不相違,則可長生久壽,沒有終點。王弼注:“不可窮也。”修行人與德同在,不可終窮。常德不忒,慧命不會終結,無有窮期。太極和無極是后世道家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道德經》中沒有出現太極,但這里出現了無極。 道家常說太極而無極,從認識論說,世人先認識萬物,萬物所歸就是太極,現在物理學稱為“奇點”,也就是極點,一個奇異點。前面的規則完全失效,后面的規則從頭再來,邏輯在此中斷。生命產生于父母的神圣結合,這個點就是奇點,是產生邏輯的那一點。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異點,這就是命(軌跡設計)。老子的無極,似乎意味著修道可以穿越生命的二個奇異點,來去自由。 ![]() 但老子的宇宙觀是十分奇特的,世人難以理解。人站在大地上,就產生“正”的概念。釋迦摩尼舉起手臂問阿南:我的手臂是正是倒?阿南回答:世人認為是倒(順下為正),我不知道是正是倒。阿南有些害怕,不敢回答舉起的手臂是正是倒,因為阿南覺得是正是倒與參照系有關。 老子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58C),老子早就知道宇宙沒有絕對的參照系,任何判斷都是以自己的參照系作出的,沒有絕對性,只有相對性。愛因斯坦發現了相對論,否定了世人的認識的絕對性。物理現象是如此,價值判斷也是如此。 ![]() 絕對性時代被愛因斯坦顛覆了,世人惶惶不可終日。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失去了,我們還可以一起共同生活嗎?現在原來的絕對性被顛覆了,世人心中在尋找新的絕對性,這就是愛因斯坦之后的世界心理。十九世紀末的物理學家宣稱宇宙的主要真理已經被發現完畢,今后的物理學家只能干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二十世紀初發現了x射線等幾件經典物理無法解釋的事件,很有情懷的物學家無法接受,甚至希望自己早點死去,不愿生活在這個無序的世界里。 相對論終于把世人的絕對性的最后一點希望也摧毀了。“正”的概念如此、“極”的概念也是如此。正的概念暗示一個有序的世界(方位),極的概念同樣暗示一個有序的世界。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五十八章),好像在吟詠古代的情歌,心情很不錯。但多少世人因此徹夜難眠!尤其那些做著萬世一系大夢的君王。老子說出了世人最不愿聽,但又是最大的真話。 ![]() 老子繼續說:“其無正”(同上),這個世界本來沒有秩序。誰也不能建立一個對自己有利,對別人不利的秩序。我們愿意生活在一個無序的世界里嗎?太極代表的是個有序的世界,而無極代表的是一個無序的世界。老子沒有研究有序的世界,就帶領我們進入一個無序的世界,這未免太殘酷了。 無極到底是什么含義?聯系第58章,覺得老子不是隨便說的,而是有深意。這個極是單極的意思,就是沒有一個單極秩序,而是有一個圓極的概念。無極是否認單極秩序,今天人們對單極世界很恐懼,老子早就恐懼了。 ![]() 佛教有“但中”和“圓中”的概念。中就是圓心,圓心是圓的極,古希臘人把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哥白尼《天體輪》推翻了地球中心說,引起極大震動。但世人心中總是有一個極,這個極是虛擬的,但世人就是這樣思維的,這個就是“但中”,此時此刻的中,小范圍的中,確定的中,即俗諦的中,幻覺的中。真諦中的在哪里?“圓中”,無處不在的中,無處不是中。老子的“無極”與“圓中”有關系嗎?身體的細胞很像是“園中”,生命體有幾十億細胞,沒有一個細胞是中,少掉那個細胞都沒有問題。 如果生命體中有一個細胞是中(極),即細胞王,那這個生命體是最脆弱的,一秒鐘都活不到。生命體能夠存在幾十年,能夠不斷延續,就是沒有中(極)。人體是否依據“圓中”的思想建立起來的呢?正是。在有限的空間有個確定的中,在無限的空間里無處不是中,這個中就是“無極”。莊子說越之南燕之北為天下的中,就是無處不是中。 ![]() “但中”就是太極,“園中”就是無極。《易經》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口訣很重要,太極概念不脛而走。《道德經》沒有出現“太極”不是偶然的,而是老子在玄同大定中見到的真相。這樣也可以解釋后文“得一”這個概念。老子的一是二元混一,不是單一,不是單極,不是太極。老子不談太極而談無極,很多研究家接受不了,就認為這段文字是后人簒入的,而且振振有詞,很多學人都相信他們了。 易鼎順說:“按此章有后人簒入之語,非盡老子原文”。(高明《帛書老子校注》372頁引)帛書甲乙二本均有此段文字,“無極”二字赫然在目。老子的宇宙模型不是但中(太極)式的,而是圓中(無極)式的,身體與宇宙都是如此。 ![]() 探討了老子的宇宙模型,就知道經文“復歸于無極”的含義。知其白,守其黑。本來沒有白和黑,那是世人的眼珠和光線和合的產物,順應世人,讓世人得白,圣人守黑。是為楷式,這就是真相。只要世人高興,就恒順世人。堅守楷式,就得到常德。得到常德,就無處不是中,無處不是正,無處不是極。這就是“復歸于無極”,圣人隨遇而安就是這個道理。誰能夠知道修道士的心啊?“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圣人守雌、黑、辱三賤位,還是那么坦然,原來如此。 但老子知道,圣人守三賤位,世人就開心了,就與圣人走到一起了,對圣人表示敬意,愿意成為善人。惡人開始生起一顆善心了,這就是最大的成就。因為知道自己心中原來的三貴位都是“其無正”,是幻覺,知幻即離。這個道理原來不懂,現在懂了。老子對那些高位者再念一句咒語:“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高位者也忐忑不安起來,在享受人間榮華富貴之后,也替自己的身后事不寒而栗。 ![]() 第三段經文: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 這是三知三守的第三層。前二層與世人關系還不密切,這層與世人關系很密切。世人每一天都在追求榮譽和高位,避免受辱和低位,為此奮斗了一輩子。老子前面勸告世人要守雌黑賤位,這是圣人的修行。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榮辱是世人最在意的,圣人還是放棄榮耀,守住辱位。圣人只要世人高興。世人看來榮辱是真實的,圣人看來榮辱是虛幻的。 “谷”是含藏義,代表虛空的深谷。溪是歸流義,二者不同。歸流、不違、含藏,德已經走到第三步,常德圓滿。老子宣說常德,一步一步,非常清晰。第一步復歸于嬰兒,第二步復歸于無極,第三步復歸于樸。嬰兒是常德始生,無極是常德無處不在,第三步是常德返樸歸真。 反者道之動,常德跟隨道的步伐。道步德亦步,道趣德亦趣,道反德亦反。歸于嬰兒、無極還是化城,“復歸于樸”是常樂我凈的涅槃境界,生滅滅已,寂滅為樂。為天下谷,常德乃足。修行者開啟常德的慢慢修行路,運行至此,成為全德之人,心量遍及虛空法界,能藏宇宙萬物一切法。三德九品運行至此,惡人逆轉為善人,善人轉凡成圣,萬德具足。 第四段經文: 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此段注釋家分歧很大。王弼注:“樸,真也。真散則白行出,殊類生,若器也。圣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以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于一也。”意思是說真樸已散,成為萬物之器,于是圣人為之立官長來管理,以善人為師,不善人為資,最后移風易俗,天下太平。 釋德清注:“以虛而能應物,故樸散則為器。圣人以此應運出世,---化行于世而無棄人棄物,故曰大制不割。”這么長的一段經文,最后的結論就是“大制不割”,但對“大制不割”的理解很不相同。 ![]() 樸是純樸性,代表人的圓滿法性,這是世人最寶貴,這是道賜予的第一禮物,如果世人失去了純樸性就失去了天賜禮物。此章三知三守三歸就是要恢復失去的純樸性,常德與純樸性是不可分割的。老子不愿看到純樸性的喪失,這一點十分明顯。純樸性的喪失就是圓滿法性的喪失,這絕對不可以。樸散代表純樸性的喪失,不是老子愿意看到的。 ![]() 器與道對應,即形而下者為之器,是純樸性喪失以后的碎片。樸好比一只景德鎮藝術品,器就是藝術品被打碎后的碎片。最好不要打破,已經打破了怎么辦?那是否成為棄物?老子說“圣人用之以為官長”,圣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前章),圣人是不會拋棄碎片的,會廢物利用。 那么“官長”就是廢物利用,是圣人的慈悲,不然就真的成為棄物了。這樣就理解前章“常善救物,故無棄物”的含義了。老子的真實用意是官長只是珍貴的藝術品打碎以后的碎片而已,因為圣人的慈悲才用以為“官長”。世間官長應該體會圣人的慈悲,是救物的行為,給一個重新做人的機會罷了。所以最后的結論是“大器不割”。 ![]() 老子這里很幽默。世間官長以為自己是地靈人杰,以為自己是超人,無與倫比,高高在上,所以盛氣凌人。實際上是樸散以后的碎片,是天之棄物。這本來就是一場悲劇。圣人發悲憫之心,讓他成為官長,如同看見街頭一個乞丐,因為同情他才讓他成為一個門衛。但這個乞丐一旦成為某大公司的門衛就覺得自己高人一等,把自己看成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齊國晏子有個馬車夫,趾高氣昂。他夫人看到這個情形就要求離婚,馬車夫感到很奇怪。夫人就說:晏子個子雖矮卻聞名天下,看上去還非常謙遜。你人高馬大,只能給晏子當車夫,但你看上去卻趾高氣昂。作為你的妻子我丟不起這臉。老子知道,人間官長是樸散的棄物,是圣人的大悲心才出手救他,給了他一個“馬車夫”的位置,應該戴罪立功,感恩不盡才是。 ![]() 第四段經文的樸、散、器、圣人、用之、官長必須逐字體會,并與前章圣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連接起來理解,才能貫通。第三段就是回歸純樸性,這是最寶貴的。修行人把純樸性看成道所賜的最珍貴的禮物,所以萬萬不能丟失。好像一件珍貴的藝術品要好好保護,不能打碎。萬一失手打碎,就是“散”,這是極不情愿的,“散”字體現了這種極不情愿。器對樸(喻道)而言,樸是藝術品,器是碎片。與樸相比,器就是最微不足道的下賤之物。 圣人是濟世救人的主體。用之,不得已而用之。藝術品已經打碎了,滿地都是碎片,就是前章所說的棄物。用之即棄物用之,是圣人的慈悲心,含有廢物利用的意思。官長是指上至天子君王,下至鄉長亭長的大大小小的一切人間職守,這是老子說法之妙。官長,在圣人眼里就是廢物利用,圣人可憐他這個廢物,他卻以為自己是個超人。這就是巨大的反差。 ![]() “大器不割”是結論。大器是指是指人的純樸性,是圓滿法性,不能受到破壞。“天地之間,其有橐龠乎?”(五章)宇宙是個大熔爐,道是大匠,化生萬物。萬物雖殊,純樸性是最珍貴的,純樸性受到損壞,就是人格上的殘疾人。圣人如果沒有悲憫心,碎片那就會被扔到垃圾堆里。 圣人有濟世救人的大悲情懷,不會拋棄任何一片棄物,垃圾也會妥善利用,所以棄物才有幸運成為官長。不割,人格純樸性來源于道,絕對不能損壞,一點也不行。修道士深懂此理,因此不會用道賜予的人格純樸性來交換人間的君王之位。 ![]() 音樂家貝多芬一次由二位國王左右陪同接見社會名流,一位國王說:“今天你能夠在二位國王之中,是多么榮耀啊。”貝多芬回答說:“二位國王能夠在世界上最偉大的藝術家身邊,那該多么榮耀啊!”二位國王面面相覷。純樸性是大器,官長是小器,二者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大器不割”。 這段論證邏輯很復雜,但每一個字認真解讀后,意義十分清楚。這里老子沒有贊美器和官長,大制不割不是“完善政治不可分割”,而是人格的純樸性不可損壞(分割),不會用來交換人間的官長(君位)。 ![]() 經文沒有爭議,但注釋有極大爭議。主要的注釋家都認為老子是講圣人提拔所散之器(人君)為官長,“大制不割”是治理國家不可割截。好像官長是圣人提拔上來,即圣人挑選出來治理國家。這與老子的原意正好相反。老子的原意是圣人懷有悲憫之心,看見此類人純樸性已經遭到破壞,好像男性受到宮刑,已經殘缺不全一樣,即使如此圣人依然出手拯救,給予一個官長的職務以謀生。 老子論述人間官長是怎么來的,是“大道廢”的產物,不是有什么高貴神圣血統。樸如果不散,就不會淪落為器,男性不閹割不會成為宦者。莊子說,“道之真以治身“,道的真體(樸)是用來修身養性的,剩下的渣滓可以用來治理天下。所以最后的結論是”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 ![]() 人間帝王的事業不過是圣人的業余之事。莊子記載了堯要讓位給許由,許由堅決不干。舜讓位與善卷,善卷說:“余立于宇宙之中”,夏天穿涼爽的葛絺,冬天穿保暖的皮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太陽出來我出門勞動,太陽下山我回家休息。我在天地之間逍遙自在,心滿意足。天下給我有什么用啊?于是全家老小逃入深山,不知所終。 為了逃避王位,甚至還有跳河自殺的。古人氣節很高,伯夷叔齊為了逃避王位而寧愿餓死首陽山,這是古代大家公認的。自食其力是一種美好的追求,即使富人也希望子孫自食其力,不能啃老。 ![]() 把“官長”看成是圣人的提拔那是錯會了老子。“散”是破碎義,“器”和“官長”都是蔑稱,不是褒稱。
(道德經散文詩是意譯,以求義理貫通,文句不一一對應,唯有以心印心,會契證悟者心法為指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