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外省市病友在我公眾號“孫郎中”中留言求治!她自述最近經常在半夜突然小腿肚痙攣,動都動不了,有時醒了想伸一下懶腰就痙攣了,求解釋并求方。我這樣回復她:從中醫來分析,小腿肚屬于太陽經。若太陽經受寒,寒則收引,導致痙攣。當酸甘以解痙。處方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45克,赤芍15克,生甘草20克,皺木瓜30克,山茱萸30克,水煎服。她服藥三天后諸癥消失,并給我反饋佳訊。我解釋一下方子,中醫認為肝主筋,肝虛則筋弱,養肝即可養筋!可以通過養肝陰的辦法來調治。而仲景的芍藥甘草湯,配合重用滋養肝腎的山茱萸及舒筋柔肝的木瓜,當有顯效。 再有人向我咨詢,他平時午休習慣于趴在桌子上睡覺,有時會出現腳底猛然踩空的感覺,接著全身就會觸電般的抖了一下,瞬間驚醒有沒有?或者是晚上睡覺時,明明躺得好好的,有時身體會突然抖一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該如何防治?我回復到,對于這種癥狀,有人說是缺鈣,有人則認為是在長個兒。現代醫學認為,多數情況下,睡覺時突然騰空、踩空驚醒,叫“臨睡肌抽躍癥”,其實就跟打嗝是一樣的,屬于一種自然現象,可不必理會。但從中醫來分析,卻并非完全正常的。天地之間氣機流動,即稱為風。在體內,風化為氣,流動于周身。所以說,風氣無所不在,平時亦無所不適,但睡眠靜止時則易竄動而發作為痙攣抖動。外風與內氣平衡,則不病,若風氣偏旺,易出現不適。風氣的偏旺既源于內風,亦源于外風。在內者,肝主木,木生風,若肝陰虛則容易生內風;另外,血虛亦會生風。在外者,外感風邪,自毛孔而入,亦致風動。而風為百病之長,風善行而數變,風主動。所以,風氣大且多的人,容易出現上述的突然抖動反應。如何解決呢?還是仲景的“芍藥甘草湯”,可以止抖動。其方:生白芍60克,生甘草20克,水煎服,日一劑。此方能緩解機體內臟平滑肌和肢體骨胳肌的痙攣和抽動。 上面兩個病例,我都以芍藥甘草湯為主調理,效果很神奇。我今天就簡單說說芍藥甘草湯!此方是漢代醫圣張仲景《傷寒論》中的著名方劑,由芍藥和甘草組成。然而,芍藥有赤芍和白芍之別,在《神農本草經》中二者并不區分,統稱為芍藥!直到唐末宋初才將其分開,古人講“白補赤瀉,白收赤散”,也就是說白芍長于養血調經,斂陰止汗,平肝潛陽。而赤芍長于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瀉肝火。白芍一般用于血虛陰虧,肝陽上亢者,赤芍可以用于血熱,血瘀,肝火上炎等證。白芍和赤芍都可以止痛,白芍長于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赤芍長于活血祛瘀止痛。在臨床中,我有時單選其一種,有時二者同用,用量隨癥而增減,且用量往往很大,比如白芍通常用量為30~200g,赤芍15~60g,且大都用生品。此方可有效地解除肌肉的痙攣,緩解相應的癥狀,是解痙止痛的基本方,是治療“腳攣急”的主方。古人稱小腿為腳,“腳攣急” 為小腿曲伸不利,即是今之腓腸肌痙攣。《朱氏集驗方》記載芍藥甘草湯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又名“去杖湯”。方名暗示了服此方后可恢復下肢功能,使病人扔掉拐杖。方中白芍味苦酸性微寒,能補血,益肝脾真陰,因而能收攝脾氣之散亂,肝氣之恣橫,具有補血調經,平抑肝陽,柔肝止痛,收斂陰液之功。甘草味甘性平,健脾益氣,復脈安神,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白芍甘草配伍,甘苦合用,有人參之氣味,雙補氣血又酸甘化陰而滋陰液,兩藥互根互用,共奏補益收斂,柔肝緩急,調和肝脾,解痙鎮痛,止咳平喘,養心安神等功效。我在臨床上,我常將芍藥甘草湯用于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效果令人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