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葉皴常用來表現堅硬的石質山峰經自然剝蝕出現的裂紋。荷葉皴的顯著特點是外輪廓一柔一剛,常用來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沖刷后的肌理效果,剛勁的則可于表現北方的高山峻峰。 山水冊-畫冊 清 弘仁 一、荷葉皴的產生背景 中國山水畫初期的表現方法主要是通過線條勾勒物象輪廓,之后進行敷色。隨著繪畫的發展,為表現山水中物象的脈絡、紋理和質感等因素,逐漸產生了皴擦的技法,形成了中國畫特有的專用名詞——“皴法”。 明 藍瑛 溪山雪霽圖(局部) 皴法是中國歷代畫家通過對自然景物的觀察、提煉、概括而創造出來的,并形成了可以變化的各種程式。皴法產生之后,筆墨逐漸朝情感化與趣味化的方向發展。五代和北宋時期,山水畫家把皴法當成一種寫實手段。而自北宋以后,畫家開始關注皴法本身,甚至更勝關注自然本身,那種為皴而皴的痕跡比比皆是。當皴法本身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畫家的創作理念就逐漸放棄與自然的直接對照,筆墨皴擦的韻味成了畫家的一種創作追求,荷葉皴即在這樣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明 藍瑛 澄觀圖冊 二、荷葉皴的適用對象 荷葉皴同其他皴法一樣,有其特定的適用對象,歸納起來有兩種。其一,用來表現堅硬的石質山峰。荷葉皴的外輪廓亦柔亦剛,最適宜表現北方的高山峻嶺經自然剝蝕后巖石出現的深刻裂紋。其二,適宜表現江南土質山脈經雨水長期沖刷后形成的景觀。五代時期,山水畫的南北派已經形成,它們的筆墨分別適應了這兩個自然地理區域內山水的自然面貌。北派山水慣用短而密集的線,刻畫裸露的山石,而南派山水則慣用長而舒緩的線條,表現草木豐茂、峰巒圓渾的江南之山。荷葉皴技法的開發為兩派提供了共用的方法。 明 藍瑛 澄觀圖冊 王夫之說:“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構思在于“神與物游”,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這些都是中國傳統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在傳統的中國山水畫中亦是如此,山水畫最主要的造型元素就是山,畫者看山畫山,但這山已不僅僅是自然界之山,而是畫者直達自心的山。 清 石濤 山水冊荷葉皴技法的應用印證了畫者構建山水畫意象趣味的初心,從山的脈絡看到了荷葉的脈絡,荷葉的脈絡又喻示荷的高潔,是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藝術處理技巧。荷葉皴的意象特征是一環扣一環的抽象聯想的結果。意境通常是各個環節聯想的結果,這些環節往往帶有創作者主觀的情感,這些情感意象組合起來,就是意境。
三、荷葉皴的表現方法 荷葉皴取法于荷葉筋展披拂之形,皴筆從峰頭向下屈曲紛披,形如荷葉的筋脈,是將荷葉的脈絡分布線和山巒的脈絡線進行置換的方法,從而表現山岳的明暗、凸凹,復雜的地質構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
荷葉皴是以柔美的中鋒為主,具有披麻皴與解索皴的特色。現代畫家陸儼少看待各種皴法,往往透過山的表象,看到其骨骼和脈絡。他認為披麻皴所表現的窿凸的圓山,是許多山巒基本的骨骼,只要抓住了這種基本骨骼,許多皴法都可以從披麻皴中生發出來。如,“披麻皴線條分成小段,每筆自為起落,就成為釘頭鼠尾皴”,“披麻皴線條變為點,成為豆瓣皴或雨點皴”,“披麻皴的線畫得硬挺而作不規則的交叉,就成為亂柴皴”,“披麻皴線條加以屈曲,就成為解索皴”,“把披麻皴繁復的線條刪去,只剩幾根提綱挈領的線,就成為荷葉皴”。
由披麻皴派生的荷葉皴,葉筋自上而下,四面散放至山腳處展開,微接地氣,線的變化靈動,體現出悠長的意味。繪制時,可以將山石看作破敗的荷葉,似荷葉反扣的脈絡,從山頭的走勢開始進行皴畫。線條起筆時要稍微停頓,收筆要虛,行筆如同勾畫葉脈,中鋒長線,兼用側鋒,勾中有皴,皴中有勾,注意輕重緩疾,緊扣山脈。山石的結構組織應從前而后、從上而下進行描繪。線條要干濕結合,虛實相生。勾皴要有節奏變化,不可呆板。墨色由淡至濃,層層皴出。
以荷葉皴為切入點的皴法應用作為山水畫的筆墨起點,承載了中國傳統意象精神的追求,而意象可以通過抽象升華,如此所要表達的感情被物化,加強了審美的愉悅,留白也增強了畫作的張力。畫者確立畫意,知道自己在畫什么和怎么畫,梳理好思路,就不至于東一筆西一筆,讓自然牽著鼻子走。荷葉皴給予我們的啟發并不只是技法本身,而是先立意而后有法,新的皴法也就隨之衍生,而后方向可辨。 — End — 本文作者:致文堂承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