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家喻戶曉的唐代詩人,他筆下的詩歌就如同他的性格與人生一般灑脫不羈、浪漫自由。李白的作品中有許多驚艷了歲月的動人詩句,例如《清平調》中的“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用伴有露珠的牡丹花來形容楊貴妃,將美人身上的嬌俏與美艷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如《觀放白鷹二首》中的“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萬里高”,李白認為大丈夫應當擁有遠大的志向與抱負,哪怕理想再不切實際,也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念,終有一天會如雄鷹一般在空中展翅飛翔。 對于名利,李白從來不看重,但也不代表他不追求。追名逐利并非李白的人生目標,卻是他在實現報國理想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手段。畢竟建功立業者難免沾染世俗的塵埃,攜帶有仕途上的名與利。這點從李白著名的《俠客行》一詩中可以窺探出來。 《俠客行》登上了第六季《中國詩詞大會》的舞臺,并難倒了百人團36位詩詞高手,是選手的實力退步了還是李白的這首詩太深奧呢? 詩詞大會上的“難題”眾所周知,詩詞大會選手的選拔標準與流程極為嚴格,登上舞臺的選手都是對古詩詞感興趣且有較大詩歌儲備量的詩詞迷。能夠難倒一大批選手的題目必定是刁鉆古怪或是細節方面的問題。 在《中國詩詞大會》第六季的一場角逐中,康震教授讀題:以下兩個選項中,正確的是?A.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B.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很顯然,兩個選項僅有一字之差,但凡讀過或背過這首古詩的人都不會選錯此題。 誰料百人團竟有36位高手止步于此題,無法繼續闖關。對此,康震教授表示很無奈,并解釋這道題非常簡單。僅從語意上判斷便可知“功”沒辦法藏,如果將“功”都藏起來了,李白怎么會高興地起來呢? 康震教授用打趣的方式點明了“功與名”和“身與名”之間的區別。而后,主持人在一旁補充“深藏身與名”是李白最大的人生追求,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能灑脫不羈。 《俠客行》李白一向給人狂放不羈、高度自負、不受拘束的印象,他甚至可以做到“天子呼來不上船”,可見瀟灑自由、桀驁不馴是他性格的本色。而李白的詩無不彰顯出強烈的個人特色,從詩中人物的形象塑造、運用的體裁與手法,都極具浪漫主義色彩。 李白的作品立意新奇、語言奇妙,時而清新飄逸,時而狂放灑脫,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不過,《俠客行》卻是一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它充滿了濃厚的“江湖氣息”,是李白于公元744年游齊州時所作。 自唐朝以來,游俠之風便在朝廷與民間盛行,連房玄齡、杜如晦等有頭有臉的宰相都曾有過叱咤風云的游俠生活。不少文人雅士向往游俠精神,紛紛在詩歌中贊美俠客的視死如歸與豪情壯志,李白也不例外。 李白不僅在文學詩歌上有很深的造詣,少年時更是練得一身好劍術,去哪都劍不離身。或許是受到俠客精神的影響,李白的人生理想之一便是干出一番大事業后功成身退。《俠客行》一詩中,詩人先是描述了游俠的服飾與兵器,展現了游俠英姿颯爽、慷慨豪邁的精神面貌。 緊接著,詩人又進一步刻畫游俠的武藝高超與淡泊名利。“拂衣去”將游俠的灑脫、非凡的氣度體現得淋漓盡致。很顯然,游俠為人排憂解難、拯救世人于水火之中,不為金錢名利,只為江湖義氣。由此可見,“功成身退”便是游俠一生的追求。 而后,詩人舉例戰國時期的游俠侯贏和朱亥的故事,進一步贊揚游俠身上重視承諾、重視義氣的光輝人格。詩人認為游俠雖已不在人世,但他們的精神與聲名卻能永垂不朽。最后兩句映射出李白的內心,游俠精神正是一生李白渴望與追求的。 “身與名”和“功與名”原詩中的“身與名”指的是俠客行俠仗義后功成身退,并未留下自己的名字。且“身”與上文的“拂衣去”相對,展現了俠客不為名利、灑脫淡然的高尚品質。在唐朝,“身與名”是一個固定搭配。杜甫詩《戲為六絕句》就曾提到“爾曹身與名俱滅”,意為“你們這些人在歷史中渺小不已,最后都會身名俱滅的。 而“功與名”卻是網友根據“身與名”進行改編而成的。例如網絡名句“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其實韋應物的原句是“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很顯然,“功與名”與原詩格格不入,倘若用“功”字,難免自相矛盾。本就決定“拂衣去”,又何必藏”功”呢? 結語:“深藏功與名”指的是將自己的才華與功名隱藏起來,時刻保持低調。它最早出現于2008年的一個帖子,一位網絡寫手改編了這句詩,并在所有帖子里都貼了這句話,引起了網友的廣泛熱議。而這句話也成為了一個流行梗,指的是那些深藏不露、做好事不留名的俠義之士。 中國詩詞大會的選手之所以會答錯這道簡單的找錯題,很大原因在于他們時常囫圇吞棗式背詩,并未認真去琢磨與推敲詩中每一個字詞的意思,這就導致連一個簡單的字詞題都難道一大片高手的現象發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