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呢,就好像是我的命運,我的天生的氣質,就好像肖邦就是我。我彈他的音樂,我就覺得好像我自己很自然在地說我自己的話。” —— 傅聰 春風里,我們在華人“鋼琴詩人”傅聰的琴聲中銘記另一位“鋼琴詩人”肖邦,冥界里,肖邦和傅聰互道著心曲,給我們以永遠年輕的心跳。 《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創作于1829年,在肖邦最幸福的日子里寫成。這首作品是肖邦獻給初戀情人的。當時,肖邦對一位學聲樂的女同學很是傾慕,但又沒有勇氣對她表白,只能將自己初戀的情感溶入在自己創作中,珍藏在心中。可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暗戀,這部樂曲才更加地扣人心弦。肖邦曾在一封給友人的信中寫道:“寫這首舒緩的協奏曲時,我的心緒始終和她在一起”。在愛情的激發下,這部作品很快誕生了。 1830年3月17日,f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在華沙首演,并由肖邦親自擔任獨奏。苦澀而柔美的愛情小夜曲余音未絕,肖邦便毅然踏入祖國大地上的民間歡舞行列。這不是對于無望愛情的規避,而是將戀情融于對祖國的熱愛。這部協奏曲的終曲樂章烙印上了肖邦終生喜愛的波蘭民間音樂的痕跡。 第一樂章樂章開始由小提琴奏出一支奇異的旋律,表現出肖邦耽于想像的天真神情。輕盈的旋律溪流,瞬間又激蕩起交響樂隊那山谷般的熱烈震響,表現出強烈追求的熱情。小提琴的優美的樂句,把樂曲導引入第二主題。柔美的雙簧管奏出溫煦的旋律。弦樂低語,樂隊全奏共鳴,把肖邦對戀人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納入這個柔美的段落中:鋼琴登場,顯示出作曲家作為鋼琴詩人的高超技藝。華麗的鋼琴獨奏,展開了廣闊的音響世界:奇幻的色彩,細膩的旋律,還有鋼琴鍵盤上不盡奔流的音符。鋼琴休息片刻,便又奏出第一主題。圓號與之為伴,弦樂與它同行。再現的樂段變得簡潔凝煉,并在鋼琴獨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輕作曲家對愛情的幻求。樂章在交響樂隊稍顯低沉的和弦中結束。 第二樂章作曲家把心底的愛,化作熱情的音符,燃燒著整個樂章。弦樂與木管樂輕聲對話,象是怯懦的作曲家那種空幻的自我絮語。此刻獨奏鋼琴加入進來,從低音區漸漸燃起了熱情的火苗,它在顫音上跳動,在和弦中飄曳。絢麗柔美的旋律,猶如少女的迷離地掩映在鋼琴詩人的抒情詩行中。接下來,鋼琴奏出的音符好似春潮而來,時強時弱、時涌時斂,筑成了作曲家心中一座愛情水晶宮。再現的愛情主題,仍如呈示時一樣,由鋼琴明晰地奏出。但巴松同鋼琴的親切對話,似乎給了單戀的肖邦一絲慰藉。鋼琴的雙音,猶如星光閃爍在夜色濃重的天幕上。愛情的夜曲正要在弦樂與木管的呢哺絮語中結束。鋼琴突然以一個強勁的低音,引來一串緩緩而起的三連音,攀援到穩定的降A主音上。索回的余音又在作曲家心中映出戀人的裊裊麗影。短短的樂章就像品味一顆酒心巧克力,兩頭甜甜的,中間包裹著濃烈的激情,實在魅力無窮。 第三樂章此樂章開始部份,鋼琴靈巧地奏出波蘭瑪祖卡舞曲的主題,把人們從纏綿的愛情中帶到了更廣闊的生活天地,也反映了肖邦對祖國波蘭的深切情感。在弦樂的頓音的節奏型中,鋼琴粗獷豪放地奏出第二主題,引領人們進入到火熱的馬祖卡舞蹈的行列里。協奏交響樂隊突然終止。圓號用馬祖卡音調喚來鋼琴的華麗音流。作曲家抒發出對于民族和生活的熱愛之情。協奏曲在馬祖卡舞曲所獨有的三連音節奏型的持續涌進中,終于沖破黑暗。鋼琴華麗的琶音配合樂隊的激情和弦伴奏,給人們留下燦爛的光輝,使全曲在歡騰火熱的氣氛中結束。 音頻《傅聰 - 肖邦第一鋼琴協奏曲》是傅聰與著名華人指揮家湯沐海指揮的世界著名樂團 - 華沙交響樂團合作錄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