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選擇了井岡山《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史》的作者余伯流先生評價說:“秋收起義具有三大亮點:一是打出了一面黨旗;二是闖出了一條新路;三是走出了一個偉人。” 中國共產黨的黨旗“鐮刀斧頭”就誕生在這時,其徽章是“工農革命軍第一團”的一種標志物,即秋收起義部隊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下轄第一團的旗幟。 在這個時候,需要革命軍果斷作出決擇:“是繼續(xù)進攻還是實行退卻?如果退卻,往哪里退卻?”繼續(xù)進攻長沙市,是湖南省委原來的決定,不這樣做會被扣上“逃跑”的罪名。 9月19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里仁學校召開師、團主要負責人參加的前敵委會員會議,討論今后工農革命軍的行動問題。師長余灑度仍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認為這樣做符合中共中央主張。這種主張得到了多數人的贊同。 只有毛澤東對當時的形勢作出了清醒的判斷,他認定當地農民起義并沒有形成多大的聲勢,單靠目前這支工農革命軍根本無法攻占敵人已經加強防御的長沙,湖南省委的計劃已經無法再實施,要轉向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qū),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fā)展。最后在盧德銘等人的支持下,前敵委員會通過了毛澤東的主張:“決議退往湘南”,這就是歷史上的“文家轉兵”。 就在同一天,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駐長沙代表馬也爾的報告,通過要求湖南省委再攻長沙市的決議。決議指責“中央特派員和湖南省委停止長沙暴動及放任株洲、醴陵、平江、瀏陽農軍退走”是“臨陣脫逃”,應一面命令工農軍進攻長沙,一面組織長沙暴動。但這個決議傳達到湖南時,秋收起義軍已經南下,無法再執(zhí)行了。 革命軍從文家市出發(fā)后,沿著湘贛邊界南下。因為湘軍戰(zhàn)斗力強,所以便沿著江西一側前進。在行軍途中,接到宋任窮從江西省委帶回的信件,得知羅霄山脈中段的寧岡一帶有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有幾十條槍。 革命軍的路線幾乎是直線向南,在到達江西省萍鄉(xiāng)縣栗村時,得知萍鄉(xiāng)縣城駐有國民黨重兵,便改道在蘆溪宿營,第二天再向蓮花方向前進。當夜遭到國民黨軍隊襲擊,人槍各損失300,總指揮盧德銘犧牲,年僅23歲。 9月25日,工農革命軍到達蓮花縣甘家村,在當地工農群眾配合下,第二天攻占蓮花縣城。這時,起義軍領導層內部發(fā)生了嚴重問題,因為盧德銘的犧牲,師長余灑度不服從毛澤東的指揮,部隊傷病員增多,逃跑變成了公開的事,一些舊軍隊的習氣存在,長官隨手打罵士兵。部隊在向永新方向前進途中,9月29日到達永新縣三灣村。 在三灣村“協(xié)盛和”雜貨鋪中,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委委員會擴大會議,在這里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三灣改編的主要內容有:1、進行組織整頓,將部隊縮編為一個團,實際上只有兩個營七個連,稱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根據自愿的原則,愿留的則留,不愿留的發(fā)給三至五元路費回家。改編后部隊僅剩700人左右,人員雖然少了但部隊更精悍。2、確定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實行黨對軍隊的領導。班有小組,連有支部,營團有黨委。連以上設立黨代表,擔任黨的支部書記,專門做黨的思想政治工作。3、設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制度。 三灣改編,初步解決了以農民及舊軍人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如何建設成為一支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的問題,標志著毛澤東建設人民軍隊思想開始形成,在我軍建軍史上具有深遠而偉大的意義。 黃其軍 作于2021年3月21日(古歷辛丑年二月初九) |
|
來自: 新用戶6688532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