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身邊的壞消息比好消息多?因為負面效應:相對于「好」,我們更專注于「壞」。如果這樣,人生豈不是很難過?閱讀下文,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鯤告訴你,一旦你理解了負面偏差,它對你就不再是障礙,反而可以是你美好人生的助力。同時以育兒為例,告訴你如何利用負面偏差幫助到自己的生活。本文為趙昱鯤老師為《會好的》一書所寫的推薦序。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趙昱鯤」已獲原作者授權 開智學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1「Bad is stronger than good——什么意思?壞比好強大?」 我看著作業里一篇論文的題目,滿是不解。 當時,我正在賓夕法尼亞大學讀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作業里布置的論文,基本都是「積極情緒拓展和構建人類資源」、「快樂預測大學新生 19 年后的生活」之類,因為積極心理學,就是研究人類的正面心理,比如幸福、助人、感恩、美德、意義等等。 為什么會讓我們讀一篇講「壞的力量」的論文呢? 但是,當我讀完這篇論文,就完全被折服了。它列舉了大量研究,總結出人類心理的「負面偏差」,也就是「壞」的影響比「好」更大。 這讓我一下子領悟到,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一種理念,并不是說我們就應該就把事情都往好處想,正面心理就是更加好的,而是因為人類天生都有這種負面偏差,導致了我們的心理會無意識地、系統性地受到更多負面影響,從而表現出過多的負面心理,比如焦慮、抑郁、仇恨、自卑等等。 這些心理本身并沒有錯,它們之所以能夠進化出來,就因為它們能夠保護我們祖先的生存和繁衍,但是由于現代社會已經不像祖先的環境那么危險,因此這些負面心理經常是過度了,所以,我們才需要有意識地建設自己的正面心理,來對沖掉負面心理的過度影響。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吧,這篇論文的作者 Roy Baumeister,也是現代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發起人 Martin Seligman 的好朋友。我當時上的這個應用積極心理學碩士項目,就是 Seligman 創辦的,他廣邀各路心理學大咖來上課,其中當然也就包括 Roy。 但讓我意外的是,Roy 在課上竟然根本沒有講負面偏差,而是講的自由意志和意識。好在課本身上得非常精彩,他介紹的知識以及闡發的觀點,都讓我大開眼界。 課后,他也非常和藹地跟我們進行了交流。我順便跟他又提起了負面偏差。 他說:「是的,負面偏差讓我們更需要積極心理學。但不僅如此,當我們理解了負面偏差之后,心理才能更積極,人生才能更美好。」 我頓時想起一句詩來:「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p> 是的,漫長而又危險的人類進化史,如同黑夜一樣,給了我們黑色的負面偏差。但是,正如本書所展示的,一旦你理解了負面偏差,它對你就不再是障礙,反而可以是你美好人生的助力。 2比如說育兒。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所以一直很關注各種育兒理論和書籍的學習。 但是越學也越心驚膽戰:這育兒也太難了,既要關注語言發展,又要關注數學思維,還要進行英語啟蒙,還要發展音樂技能,并且給予無條件的愛——意思是:既要給他報語言班、數學班、英語班、鋼琴班,他不愿意去的時候還不能發火…… 好在我是學心理學的,當我把負面偏差的原理應用在育兒時,一個結論就呼之欲出了:避坑比拔苗重要。父母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明顯錯過孩子的某方面發展,而不是著重培養 ta 某方面的發展。 原因就是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言:缺失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于支持。粗略地說,如下圖所示,支持促進孩子發展,缺失對孩子造成傷害,但兩者是不對等的。 缺失造成的影響,比支持大得多。正如書中所舉的例子: 如果家長沒有受過良好教育,或者家中給予的智力刺激不足,那平均說來,孩子發展出來的智力低于他們基因所預測的智商;但反之未必然,父母拿了博士學位,或者給孩子上各種家教或私立學校,并不能顯著提升孩子的智商。 暴力、虐待、忽視,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重大的打擊,但關愛、負責,也并不能讓孩子的性格就變得完美。 再比如,嬰幼兒需要一定的刺激才能使大腦正常地發展,但并不是不停地刺激,越多刺激,就發展得越良好。有了正常范圍的刺激就夠了,再多用處也不大。 關鍵在于,很多研究都是在考察假如缺失了這個條件,會對孩子造成什么影響。結論往往是如果缺少它,孩子會發展不好,因此這個條件很重要。 但這并不能推導出來,因此這個條件給孩子越多,ta 就能發展得越好。要得到這個結論,需要另外的研究。 但是這樣的研究往往沒有,原因也很簡單,正如本書所指出的:研究者需要發論文,因此會優先研究那些效應比較顯著的機制,所以不會冒險去研究可能沒有結果的「正面支持效應」。 可是很多記者或者普及者并沒有 get 到這一點,仍然是看到一篇「沒有 XXX 導致了嚴重后果」的論文,就大力呼吁要給孩子更多的 XXX。 有時候正面效應也確實存在,也就是如果你投入得越多,結果就越好。但這仍然不意味著你就應該給孩子這方面投入得越多越好,因為這里面還有機會成本。 舉個例子,嬰兒出生之后應該和母親有大量的皮膚接觸,這當然是對的。凡是看過著名的羅馬尼亞孤兒院研究,一定難以忘記那些從小缺乏擁抱、皮膚接觸的孩子,長大之后的悲慘命運。 也有大量證據表明,皮膚接觸能促進嬰兒的大腦發育、降低壓力和疼痛、穩定血糖和心肺功能。因此,有人建議,只要嬰兒不拒絕,就要盡可能多地和媽媽有皮膚接觸。 這個理論傳播開之后,給很多媽媽帶來了心理負擔。有新媽媽就問過我:孩子是不是應該一直貼身抱著?我一天只能抱孩子三小時,是不是會對孩子將來發展有影響? 我就告訴她:沒關系。三小時已經夠了,再多抱一點可能會更好,但是那個邊際效應衰減得非常厲害,以至于不值得投入。你還是把精力用在自身康復和其他比如哺乳之類的事情上更好。 假如建一個極其簡化的數學模型來打比方,上圖可以用對數函數來表示: 發展 = ln (支持 - 閾值)/正常 假如一個家庭的總資源(包括精力、知識、物質等等)是 100,孩子一共有 100 個發展指標 Yi = 1 - 100,而投入Xi為1的時候,是正常范圍,那么顯然是在所有方面都投入 1,即正常投入時,孩子的總發展 ∑Y 最好。 當然,你肯定覺得你家的資源挺多的,超過 100 了,那就可以酌情投入到孩子的某些方面上去。我想要強調的是,不要奪走孩子任何一方面的起碼投入,轉移到你覺得有前途的地方上去。舉個反例: 俄羅斯國際象棋棋手加塔·卡姆斯基(Gata Kamsky),他父親讓他每天花十幾個小時下國際象棋,既不上學,也不和其他孩子玩。 他確實在十三四歲時就連續兩次獲得前蘇聯二十歲以下全國冠軍,然后他移民美國,二十歲時成為全美冠軍,也獲得了國際象棋協會授予的大師稱號,但他幾乎沒有人際交往能力。更糟糕的是,他的心理發展存在問題,不知如何面對挫折。 在連續兩次沖擊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失敗后,他灰心喪氣,退出了棋壇 ,到法學院學習,因為他覺得國際象棋棋手下到四十歲就沒法發展了,而律師可以做到六十五歲。但他學法律也不順利,七年后又返回棋壇。 現在很多父母,犧牲了兒童的社交、體育鍛煉、自由玩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質也是一樣的。這些時間花在學習上,對兒童未來發展的提升很有限,但社交、體育、自主一旦降到了正常范圍之下,影響就非常大了。 如果是家庭資源不足,那只能犧牲某些投入,那也要注意,最好是平均犧牲,而不要把某些方面犧牲到了靠近閾值的地方。比如說,再窮,也不要把全部時間都拿去賺錢,只要還能維持溫飽,就應該拿出一點時間來陪孩子。 因為缺失和支持不同,并不是可以無限缺失下去的,你一天打一頓孩子,孩子差不多就毀掉了,而不是說孩子只是毀到了被你一天打兩頓的一半程度。 反過來,對于資源充裕的家庭,雖然是支持越多越好,但過了一定的范圍之后,能夠促進的也是微乎其微(注意這里說的是家庭支持對孩子發展的影響,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投入與 ta 發展的關系。 家庭支持對孩子發展的影響,到了一定程度就幾乎沒有增長了,但孩子本身的投入,作用會更大)。 3當然,這是個極其簡化的模型。事實上,以上各個假設都和一個家庭的真實情況可能相去甚遠,比如各個指標的重要性顯然不同,投入和產出比也相差很大。 但我想借此大概說明一個道理:孩子就像一株植物,最需要的是合適的條件生長,陽光、雨露、土壤,任何一項出了問題,它們就會長成畸形。給他們更多的光照、灌溉、施肥,會有幫助,但也大概只能使他們更加茁壯一點點,其效應遠遠不如防止出問題。 所以,與其孜孜于研究孩子的天賦,從小就開始大力培養,不如注意一下孩子的成長環境,和傳統環境(最好是想象一下原始社會,不然農業社會也可以)有什么不同,補齊最起碼的人際交往(愛、責任、合作、談判、反擊、情感交流等等)、體育、自然、挑戰(挫折、艱苦、勞作)等因素,再慢慢地發展 ta 的優勢。 包括很多育兒書、理論,我也意識到,如前所述,它們很多是來自于對負面效應的不恰當推廣。孩子從小缺少環境刺激,智力會發展不好,但并不是說你給 ta 整天各種刺激,就能使 ta 成為天才。 孩子如果缺乏愛,會形成不安全型依戀,但并不是說你每時每刻都給ta穩定而又溫暖的反饋,ta就能發展出完美的性格。差不多就行了,你更要注意的,是不要在某一領域差太多。 好消息是,這也不難。正常投入就可以了,別為了某一個目標而投入過多的精力,忽略了其他目標就行。孩子其實只要一個正常環境,就能很好地成長。 所以,從負面偏差的原理出發,我就再也不焦慮了。我不在妄圖成為完美的父母,而只要成為「還不錯」的父母就行了。因為要達到完美,成本太高,而收益僅僅比“還不錯”高一點點。 相反,在達到完美時,你更可能會犯錯誤,比如忽略了孩子某一方面的必須條件,而這種忽略帶來的負面影響,會遠遠大于你的那一點收益。 4這就是負面偏差幫助到我生活的一個例子。當然,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會那么看重負面偏差,幾乎本能地把它應用到我生活和思考的各個方面,應該說和 Roy 本人對我的影響也是分不開的。 就在前面所說的那堂課后,Roy 提到他正在寫一本書,題目是《男人有什么用?》,還公開征求大家的意見。我作為一個男人,對這樣的標題當然是好奇而又不爽,就舉手表示愿意參與。他要了我的 email 地址,然后三天后,我竟然真的收到了他這本書的手稿,讓我提意見! 這樣的學者風度,怎能讓我不折服。更不用說,在我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我頻頻在各種文獻和書籍里遇到他。他研究的領域包括自我、非理性、歸屬感、自我調節、文化和性、自由意志等等,還寫過 16 本書,包括《意志力》、《惡》、《部落動物》、《人生意義》、《文化動物》等等,幾乎每本書的主題都不同。我越來越被他的學識所吸引,也越來越被他的思想所影響。 因此,我非常榮幸能有機會為這本書作序。對于書的另一位作者 John Tierney,我不太熟悉,但他們倆此前就合著過一本《意志力》,Tierney 為這兩本書都增加了很多可讀性。 我很愿意向您推薦這本既科學、又引人入勝、還發人深思的好書:《會好的》。■ 學習認知科學,助力美好人生。歡迎加入開智「認知與改變·閱讀訓練營」。不僅教你更好的閱讀方法,更帶你踏入全新領域,學習認知-情緒-動機-行動主題,升級認知,提升技能。2021 年學習已經開始,歡迎你來~ 改變世界,先改變自己 立即加入,升級認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