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得前10年在公園拉琴,常遇一些來此“過把癮”的老戲迷向我討教傳統戲唱詞中的“喊”怎么要唱成“咸”“臉”唱成“減”......好在我曾攻讀過《漢語言文學》,于是附帶解釋理論一番,可嘆他們就是難明白,以致爭吵不休,于是我便改變了主意,索性就用普通話代之,這方法還真奏效,免卻了口舌之戰,畢竟都是“八十歲學吹鼓手”為了輕松快樂而來,能唱的有板有眼發音準確就算不錯了,因為多數老戲迷連簡譜也不通。咬字“咬”普通話倒也無關緊要,“掉板”可就影響我正規操琴了,僅糾正“板眼”的問題就夠我累了。還是把有限的時間精力花在'實用'上為妙,如此'歪打正著',誰料圍觀旁聽湊熱鬧的小觀眾也聽明白了幾分.居然也冒出了幾個想學唱學拉琴的青少年。又誰料,有位從市京劇團閑職的專業藝人不巧路過到此,旁聽后就不厭其煩的挑起了咬字的毛病,開口什么尖團字上口字湖廣韻一發而不收,結果唱的不敢唱,學的不想學了,聽的也一哄而散。我說老兄,啥事要講實效,彈琴也要看對象啊,咬文嚼字我多少也可擺出個一二三來,不信你聽著:先說“臉”吧;
1、漢代許慎所著《說文》中還沒有“臉”字,古人說到人的面孔時都稱“面”,例如“面面相覷”、“蓬頭垢面”等等。 2、最晚到南北朝時(即西晉之后隋朝之前)誕生了“臉”字,因為王力先生舉出了梁簡文帝的詩《妾薄命》中有句“玉貌歇紅臉,長嚬串翠眉”,為例。 3、“臉”字的初始音讀jian,其本意是目下頰上,特指婦女擦胭脂的地方。據此,可以說那時“一個人不是有一張臉(lian),而是有兩(jian)?!睂Υ俗钣辛η矣腥さ睦邮撬稳岁淌细缸樱ㄋ追Q大晏、小晏)的兩句詞: 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晏殊《破陣子》) 輕勻兩臉花,淡掃雙眉柳。(晏幾道《生查子》) 4、最晚在宋代,“臉”字又讀為lian,直到現在,其含義演化為如今指人的整個面孔,而“臉”字的古音古義基本都消失了,僅在傳統京劇中“臉”還念jian。 待我再論“喊”字時,他倒穩不住先喊“?!绷恕堑?,京劇道白行腔最講究“咬字”,但我認為,其首要的宗旨理應是讓觀眾聽明白,而聽明了才易于看懂戲,此謂“里子比面子重要”,否則,就事與愿違。鑒于此,還是“樣板戲”破傳統戲的陳規而立普通話為標準為高為妙,有利推廣普及京劇,尤其對文化知識程度有限的老少百姓而言,無疑為他們打開了 入戲的方便之門,此與中國“五四”運動以倡導“白話文”而取代“文言文”同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