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需要什么喜報 2017年高考落下帷幕,6月22號晚上的不眠之夜后,23號早上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往常這一天的各高中高考成績宣傳被一種窒息般的安靜取代,教育部連夜發文: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形式宣傳公布學生高考成績,不得宣傳炒作所謂“高考狀元”。 史上最嚴高考成績管控政策來了,近日,教育部對高考成績管理提出了10個不得:不得向考生所在中學及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各級各類學校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公布、提供考生成績、名次等信息;不得在校外或校內擺放、懸掛、張貼關于高考成績的條幅、宣傳板等宣傳物品;高校不得以簽訂“預錄取通知書”等形式違規承諾爭搶生源;高中教育階段學校和教師不得代替或干預考生填報高考志愿;各地教育行政部門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所屬高中學校下達升學指標;不得以任何形式統計、公布各市、縣(市、區)及所屬高中學校的升學人數、升學率、升入985/211高校及一本高校情況等高考信息;不得以高考成績對各市、縣(市、區)及高中學校進行排名排隊;不得以任何形式對各市、縣(市、區)及高中學校進行高考表彰獎勵;不得以高考成績為標準獎懲局長、校長、教師等。對新聞媒體提出不報道各省、市、縣(市、區)和各高中學校的升學率、升學人數、升入985/211高校及一本高校等情況,不公開按高考成績給學校和學生排名,不宣傳炒作所謂“高考狀元”以及高價填報志愿咨詢費等。 看慣了每年的23日宣傳亂象后,今年的清靜讓人感到不適,除了個別幾個強勢中學私下對狀元的信息透露撩撥著人們的神經,一切顯得不夠正常,沒有學校為了一兩個學生和個別百分之零點幾上線率的彼此攻擊詆毀和掐架,沒有各種充滿噱頭的宣傳和高調的一張張喜報,沒有幾乎所有中學無一例外的高考大捷,這一年的高考成績發布,似乎讓人有些意外。 其實這意外并不意外,很多時候我們對于非常態的情況太過熟悉了,常態反而成了意外。無論作為選拔性考試還是教育水平測試,高考都是每一個考生的高考,再精準的大數據分析對于每一個出分報志愿的單個考生而言沒有任何意義,無論多少省狀元市狀元都只屬于單個的考生自己,一味的鼓吹和宣傳會造成一種錯覺:似乎把孩子送到這所學校自己的孩子也就能變成省狀元市狀元,學校關注此,家長關注此,社會著眼此,其實很長時間我們的路子都走偏了。 高考的大數據分析確實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學校的總體辦學實力,但是作為教育者我們更加深切的明白,這種所謂的總體實力并不能代表我們對于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教育水平,再換言之,我們所謂的一本率背后有多少生源的先天影響,我們所謂的省市狀元有多少偶然的因素。我們的教育歸根結底教的還是學生,是每一個學生,除此以外,相關甚少。將本末倒置大肆鼓吹宣傳,本身就已并非常態。 作為一名一線高中教師,我堅定不移的認為:我們的教育不是面向群體的經驗總結,而是面向個體的生命陶冶;不是立足整體的宏觀把控,而是直面個體的微觀推理;不是大數據下的批量分析,而是小個體上的逐個完善。 國家督學、石家莊二中校長邵喜珍說:學生好,一切都好!我很欣賞這句話,我認為這里的學生絕不是批產量化的學生總體,而是在校園中行走求學的每一個學生,包括2017年省文科狀元牛璐瑤,也包括那些發揮失常沒有在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孩子。 我們無法也不可能把每一個孩子都培養成省狀元(姑且把高考看做一種標準),但我們需要關心并關注走進這所校園的每一個孩子。高考上線率無論多高,哪怕是99.99%,一萬個考生只有一個沒有上線,對于那一個沒有上線的考生而言也是100%,我們的學校教育不應當只關注大數據下的上線率,更應當著眼于我們的每一個學生個體,學校教育歸根結底是人的教育,不是一群人,而是一個人,每一個人。 大數據概括不了單獨個體,極端值不能代替普通學生,我們的教育不是量產的評比,不銷不售,沒有必要也堅決不能非要決出個誰的出廠合格率高誰的出廠合格率低,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代表的都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期許,大數據的博弈只會造成一種假象,在浮光掠影中忽視了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地方,教育是教好每一個人。 有人可能會反駁我說:沒有大數據的博弈哪有小個體的成功,沒有大國崛起哪有小民富足?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但是對教育卻毫不適用,因為您肯定沒有走進過中學課堂的一線,我們教的是每一個孩子,無論他能否成為狀元。這個班的優秀率有多高,對于那個沒有優秀的孩子,都是決定性的失利,那個優秀率對于他沒有任何的意義,我們的教育對于這個孩子就高考成績而言都沒有成功,相對于這一點,誰都無法因為其他的高數據而沾沾自喜,相信每一個有過班主任經驗的老師都有此感受。 告別大數據的博弈,將讓我們的身子俯下來,關注我們最應該關注的地方,回歸教育最終的價值和使命,落到孩子身上,落到每一個孩子身上。 學生好,一切都好,讓每一個學生都好。 與那張天花亂墜的喜報無關, 與每一個學生有關。 【任老師說】 理想 情懷 溫度 |
|
來自: 昵稱7436348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