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組合運用經典小方 高老師臨證處方喜歡組合運用各類經典小方作為基礎方,他常用的經典小方如下。 (1)玉屏風散 該方為肌膚御風要方,無汗能發,有汗能止。方中黃芪為君藥,益氣固表;臣以白術健脾益氣,以助黃芪加強益氣固表之功;防風為佐使藥,走表祛風并御風邪。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有補中寓疏、散中寓補之意。高老師認為玉屏風散組方精妙:對表虛不固者,黃芪益氣固表,白術健脾益氣,防風祛風,該方既益氣固表又不留邪;對體內有濕者,黃芪補氣利水,白術健脾燥濕,防風祛風勝濕,該方又能健脾去濕;此外,防風還具有疏肝功能,黃芪補肺脾之氣,白術健脾氣,該方肺脾肝共調,故適用范圍較廣。因此臨床上對于免疫功能低下性疾病、過敏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皮膚病等,高老師均善用玉屏風散作為基礎方,一般生黃芪30~50g、炒白術或焦白術10~15g、防風10g。 (2)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是高老師常用基本方,多用于治療全身氣機失調所致各種疾病,如膽囊炎、慢性乙型肝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疾病等。高老師處方時常采用方中三味主藥:柴胡、黃芩、半夏。他認為柴胡和解少陽、疏理氣機,但柴胡有“升散之弊”,故輔以黃芩既能加強清理少陽邪熱,又能抑制柴胡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與柴胡配合一升一降,可達到疏肝、和胃、化痰之功。三味藥配合,適用于肝氣郁滯、肝郁化火、肝胃不和等證型。 (3)芍藥甘草湯 對于因筋脈、肌肉、經絡、氣管、食管、胃腸、胞宮、尿道等收縮拘攣而引發疼痛者,高老師常用芍藥甘草湯來緩急止痛。方中芍藥養血斂陰、柔肝止痛,甘草甘溫益氣、緩急止痛;二者配伍,酸甘化陰、調和肝脾、柔筋止痛。對于氣血不通而引發的疼痛,還酌加當歸、川芎、丹參、雞血藤等以養血活血通絡;若上肢拘攣者,常配合桑枝、桂枝、姜黃等以引藥上行;若下肢攣急者,常配木瓜、牛膝、獨活等以舒筋活絡、引藥下行。 (4)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是高老師治療脂肪肝、膽紅素升高、肝功能異常、肝癌、膽囊癌肝轉移等病的基礎方,具有清熱、利濕、退黃之效。方中茵陳清熱利濕,疏利肝膽退黃;梔子清泄三焦濕熱,并可退黃;大黃逐瘀泄熱,通利大便,導熱下行。三藥相配,可使濕熱之邪從二便排泄。若伴肝陰虛者,高老師常酌加白芍、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等養肝陰;若伴水濕內停者,加茯苓、澤瀉、車前草、豬苓等利水滲濕;若伴氣滯者,加川楝子、陳皮、瓜蔞、枳殼、萊菔子等疏通肝、胃、腸中之滯氣;若伴食滯納呆者,加荷葉、焦山楂、雞內金等以消食開胃;若伴脾虛者,加白術、葛根、升麻以健脾升陽。 (5)左金丸 對于噯氣、呃逆、胃部灼熱或怕涼、反酸等胃脘部癥狀,高老師喜歡在辨證處方中加用左金丸。他認為該方能調和肝胃,其中黃連苦寒瀉火可清胃熱,吳茱萸辛熱可散胃寒且入肝降逆止嘔,也可制約黃連之寒。臨床應用時,可根據證候的寒熱性質來調整兩藥的配伍比例。若偏寒者,吳茱萸量倍黃連,一般吳茱萸6g、黃連3g;若偏熱者,則黃連量倍吳茱萸,黃連6g、吳茱萸3g;若寒熱不顯者,則二者等量應用,黃連3~5g、吳茱萸3~5g。 (6)桂枝湯 方中桂枝辛溫,能解肌發表,散外感風寒,用于治療衛強;白芍酸甘性寒,可益陰斂營,治療營弱。桂枝、白芍合用,既能解肌發表,又能調和營衛、氣血、陰陽,因此桂枝湯不僅適用于外感表證,還常用于治療內傷雜病。高老師常用該方治療風寒濕痹、脈痹、中風后遺癥、妊娠惡阻等屬于營衛不和、氣血不調、陰陽失衡者。一般根據營衛、氣血、陰陽失調的具體情況,協調桂枝、白芍的用藥比例。偏氣虛、陽虛者,則桂枝量倍白芍;偏陰虛、血虛者,則白芍量倍桂枝;氣血、陰陽兩虛者,則桂枝、白芍等量應用。 (7)當歸補血湯、四物湯、四君子湯 高老師治療氣血兩虛類疾病,常用當歸補血湯作為底方。根據現代臨床研究黃芪與當歸用量5∶1為最佳配伍。方中生黃芪補肺脾之氣,以益生血之源;當歸養血和營兼活血。二者配合,氣旺則血生,血行則氣暢,可謂一舉兩得。若偏氣虛者,則配合四君子湯;偏血虛者,則配合四物湯、丹參、雞血藤等。 (8)增液湯 對于陰液虧虛者,高老師常用增液湯為底方。方中玄參咸寒潤下,麥冬甘寒滋潤,生地黃滋陰壯水,全方具有滋陰清熱潤燥之功。若陰津虧乏明顯者,還配合石斛、沙參等。 (9)生脈飲 對于術后氣陰兩虛,尤其以心慌、心悸為主要表現者,高老師常用生脈飲作為底方。方中人參大補心肺之氣,麥冬養陰生津、清熱除煩,五味子斂肺止汗而寧心。臨床應用時,根據具體情況,若氣虛較甚者,高老多用紅參;若一般氣虛者,可用太子參;若偏脾氣虛者則用黨參;偏陰虛者則用北沙參。 (10)逍遙散、加味逍遙散 該方以柴胡舒肝解郁為主藥,當歸、白芍養血柔肝,白術、茯苓健脾益氣為輔助藥,炙甘草、煨姜、薄荷益氣散肝郁為佐使藥。高老師常用該方治療肝郁脾虛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肝膽管炎、潰瘍病、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肝郁血虛型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痛經、經前期緊張癥、更年期綜合征、不孕癥、盆腔炎、妊娠浮腫、乳腺病等婦科疾病。此外,對于焦慮癥、抑郁癥、失眠等屬于上述證型者也常加減運用。對于偏血熱或肝郁化熱者,則多采用加味逍遙散加減。 (11)土槐飲 土槐飲為皮外科專家趙炳南老中醫的經驗方,具有清熱解毒祛濕之功。方中土茯苓清熱解毒除濕,能入絡搜剔濕熱之毒;槐花清熱涼血解毒,能清肺與大腸之熱,清疏皮膚風熱毒邪;甘草清熱解毒,調和二藥。高老師治療濕熱內蘊所致各類皮膚病,常用此方為基礎方,并配合防風祛風勝濕,白術、茯苓、澤瀉健脾滲濕,黃芩、苦參清熱燥濕,蒼術、黃柏、車前子清利下焦濕熱,白鮮皮、地膚子清熱去濕止癢。 (王文娟 整理) |
|